草堂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草堂路
在举世闻名的杜甫草堂的南大门(也应当是杜甫草堂的正门)外,就是草堂路,在草堂路附近,还有与之相邻的草堂东路、草堂西路、草堂北路、草堂北支路。
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712—770)在成都生活与创作的地方,虽然诗人当年居住的草堂已经不存,但是因为在他的诗作中对于草堂的具体位置有明确记载,即“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所以后人为诗人所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的位置应当是可靠的。最早重修草堂的是唐代末年的著名诗人韦庄,这时距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时间(759—765)只有一百多年。《唐才子传》记载得很清楚:“韦庄初来成都,寻得杜少陵所居浣花溪故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遂重作草堂而居焉。”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就陆续修建了纪念性的草堂和祭祀杜甫的工部祠堂。在草堂围墙内已经几次发现了唐代的多种文物。
清代杜甫草堂石刻图 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清同治《成都县志》明确记载:“杜甫衣冠墓,西门外草堂寺二里汪家坝侧。”直到1943年出版的由周芷颖编写的《新成都》第九章仍然有此记载。遗憾的是今天已经不见踪影。
今天的杜甫草堂的主要部分,是由清代康熙十年(1671)首次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再次重修的杜甫草堂,和紧紧相邻的寺庙草堂寺(草堂寺最晚建于晋代,是成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杜甫初到成都之时,就曾寓居寺内,宋代改名为梵安寺,但是民间不少人仍然称之为草堂寺。清初重建之后,名为草堂寺,但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山门前仍然挂着“古梵安寺”的匾额)两部分于1974年合并组成的,次要部分即西边的园林区是将民国年间王惠庵的花园别墅(王惠庵又名王思忠,他家花园原来就与草堂是一墙之隔)并入的,在花径与盆景园之间还有一处纪念唐代的浣花夫人的浣花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的维修与改造,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总面积超过两百亩,是中外仰慕诗人高风、追寻诗人足迹的圣殿,其中除了工部祠、诗史堂、恰受航轩等纪念性建筑之外,还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的杜诗版本位居全国第一,杜诗诗意画与杜诗书法作品则几乎包括了国内所有的老一辈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在这里,留下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足迹,陈列着上百幅世界各国领导人与知名学者在这里留下的照片,朱德、陈毅、叶剑英、董必武等人题写的楹联一直挂在壁头。
草堂寺 1937年 [日]岛崎役治摄影 杨显峰提供
1949年以前的工部祠 杨显峰提供
历代杜诗版本 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张大千画《杜陵浣溪行吟图》
1961年国务院公布杜甫草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改建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20多年之前,杜甫草堂原本位于成都外西的郊野。随着成都市区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今天的杜甫草堂已经成了成都二环路以内成都市中心的一处文化旅游胜地,以它多年培育的参天大树与成片的竹林而成为成都市中区的绿岛,而且还是川派园林的代表,仍然保持着昔年诗圣居住时“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雾梢”的景色。每逢炎炎夏日,游客进入杜甫草堂之后,清凉之气顿时迎面扑来。20世纪末,成都市政府在杜甫草堂南边新建了面积达555亩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名为“浣花溪公园”,在其中兴建了我国最大的长达千米的诗歌大道。在浣花溪公园东侧,四川省博物院的新馆已经向公众开放。这一地区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园林绿化胜地,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诗圣,观赏园林。
杜甫草堂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杜甫草堂最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魏晋时期,我国就有从远古神话演变而来的造人造畜的传说,并排出了他们的生日,即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后来又增加初八为百谷),故而古人把正月初七称为“人日”,即人的生日。每逢这天,在民间都有若干庆祝活动。例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成都时就曾经在“人日”这天游昭觉寺,并留下了《人日饮昭觉》一诗。因为唐代大诗人高适与杜甫有关“人日”的诗歌唱和中“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等名句的流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与书法家何绍基题写在草堂中的名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流传,人日游草堂就成了成都极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节日,已经延续多年。
浣花溪公园 2007年 罗韵希摄影
草堂正门 2008年 王飞摄影
我国其他地方庆祝人日的活动已经完全失传,唯独成都的杜甫草堂还保留着这一习俗,而又增添了纪念诗人的新的内涵。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让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魂牵梦萦。著名学者卢前有一首自度曲《别成都》这样写道:“忘不了草堂人日,忘不了花市春迟,忘不了浣花溪,武侯祠庙雕鞍系,万里桥边翠袖衣,忘不了江楼贳酒埋愁地。从今后,江南春梦,梦到天西!”
除了人日游草堂之外,有些成都人过去在端阳节也要游草堂。民国初年的一首成都《端阳竹枝词》就曾经这样写道:“吸残蒲酒浴兰汤,游罢江楼过草堂。珍重人生行乐耳,良辰犹盼大端阳。”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