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锦桥路附通锦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通锦桥路附通锦路
通锦桥路是因为在饮马河这条小河上有一座通锦桥而得名。过去这里并没有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城内居民疏散跑警报的方便,在西城角街的城墙上打开了一个豁口,并在豁口以外的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桥,当时并没有命名。1952年改建之时,这里还是郊区田野,所以就以方便郊区群众进出锦城之意命名为通锦桥,1966年扩建。今天已经成为大街的通锦桥路在过去当然是没有的,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出来的一段小街——西城角街,两边都是农田,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扩建,其基本规模一直到1964年才全面形成。
通锦桥路以西、马家花园路以北有一条通锦路,当然也是以通锦桥而得名的。这条街道在今天的成都已少为人知,但是却是成都古代最著名的寺庙之一的万佛寺的故址。
万佛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安浦寺、再兴寺。唐开元十六年(728)新罗僧人无相重建,改称净众寺,又名竹林寺。南宋改为净因寺,元末明初改名万福寺。寺庙在明末被毁,清康熙年间重建之后改名万佛寺,但是规模较过去要小得多。唐宋时期的诗人对于这座寺庙有过不少的吟咏之作。自1882年到1954年,这里先后出土了从南朝的刘宋到唐代的细沙石质佛教石刻造像200多尊,经研究应当是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全国毁佛寺之时被毁的佛像,由后人特意埋于地下的。这一批主要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馆的佛像极为精美,不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成都市区内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一批佛教文物,也是四川省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雕塑精品。
万佛寺出土的唐代石刻佛像王大明提供四川省博物院藏
古代成都为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少贡献,其中广为人知的一项是在北宋时候发明了全世界第一种纸币——交子。当年交子在成都的制造地在古代文献之中没有见到任何记载,唯一留下来的可靠记载是在南宋时期,交子发明一百多年以后,专门制造交子专用纸的造纸工场“移寓城西净众寺”(见费著《楮纸谱》)。宋代的净众寺即清代的万佛寺,其旧址就在今天通锦路的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应当在这个宋代制造交子专用纸的旧址,设立一个永久性的纪念交子诞生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时期,树德中学曾经疏散到此办学。1947年,由著名学者魏时珍主持的国立成都理学院也曾经设在这里(成都理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开办在三槐树街的私立川康农工学院)。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理学院并入川大,校舍划归铁路系统使用至今。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