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沙河
沙河是目前成都市区除了府河和南河之外最大和最重要的一条河流。
沙河是在洞子口从府河左岸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沿成都城北郊从西北流向东南,在跳蹬河折而向南,过五桂桥又折向西南,在下河心村再汇入府河,总长度22.22公里。目前已知“沙河”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喻茂坚的《重修观音桥碑记》。据研究,沙河的河道很有可能就是唐代以前古籍中所记载的升仙水的河道,是在宋代利用升仙水的旧河道开挖疏浚而成的一条城北地区的灌溉河道,至晚在宋代就已经有了“沙水”的名称,因为有大诗人陆游《驷马桥》一诗中“桥边沙水绿蒲老”的诗句可证。著名的驷马桥在汉代原名升仙桥,是架在升仙水上之桥,后来就成了沙河之上的桥了。昔日的沙河曾经是春色如许的所在,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曾经在《归蜀》一诗中说“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下春水生”。这里的“春水”就应当是沙河之水。可是由于河水不多,沙河逐渐淤塞,到了近代,已经成了一条污水渠。
沙河淘沙 20世纪80年代 王晓庄摄影
新中国建立之初,沙河两岸全是农田,河宽16米左右,河上还有水碾7座。由于成都要在东郊建设大型工业区,必须解决供水问题,于是政府决定将原来主要用于农灌的沙河改造成为工业用水专用渠,兼顾防洪与农灌。从1954年开始,全市人民大搞义务劳动,参加劳动人数最多时为每天1.3万人,以锄头扁担为主要劳动工具奋战三年,整修了进水渠道,将都江堰水通过府河常年引入沙河,将原来的进水口从双水碾上移到洞子口砖头堰,将原来出水口的沙河尾水从下五桂桥(老成仁公路桥)下游改道900米入府河,将淤塞的污水渠加以全面扩大、拉直、加深,又在河边修路,河上架桥。一直到1957年3月全面完工,共扩挖河道土方232万立方米,征用土地2599亩,拆迁房屋14486平方米,有了这一系列措施,这才有了当代的流贯成都北郊和东郊的沙河。扩建改建之后的新沙河底宽8~35米,河面宽18.5~60米,设计深度2.5~6.7米,共修了11座水闸、35座闸门,设计工业净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最小保持9立方米,春耕农灌期18立方米。几十年来,有30多个企业直接取水于沙河。可以认为,今天的沙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人民为了建设新兴的东郊工业区,用辛勤的劳动在几乎已经废弃的旧河道上开出的一条新河。
沙河上有多座桥梁,从它的上游往下数,过去的老桥有驷马桥、上中下三洞桥、踏水桥、沙板桥(此桥本名应当是杉板桥,但是已经长期被误写为沙板桥)、跳蹬桥、多宝寺桥、五福桥、五桂桥(民间又称乌龟桥)、观音桥。这些桥今天都还在,经过全面改造,都是钢筋混凝土桥梁了。现在沙河上的府青路大桥、建设路大桥、麻石桥、沙河大桥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建的桥梁。
沙河跳蹬河段 1997年 唐跃武摄影
由于多年来东郊工业区对沙河的使用大于维护,其生态破坏程度比府河和南河更为严重。在府河和南河整治工程结束之后,成都市又开始了对沙河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从2001年11月至2004年12月,在第一期整治工程之中,累计整治沙河干流22.22公里,建成道路43公里,全面整治面积4.63平方公里,搬迁大中型企业150多家(有的企业的搬迁在二期工程中继续完成),共进行了治污、防洪、绿化、路桥、拆迁、环卫、文化、管线九大工程,新增绿化面积345公顷,在沿线建成了北湖凝翠、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塔山春晓、东篱翠湖等八大景区,使原来全市环境不良的地区变成了成都东北面的大型生态圈,总绿化面积345公顷。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了2004年中国人居范例奖和2006年国际舍斯河流奖的纪念奖。
整治后的沙河 2007年 严永聪摄影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