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路附西城边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琴台路附西城边街
十二桥南侧,是成都最著名的仿古一条街琴台路。街道全长580米,两旁是二至三层的仿古式建筑,路面铺青石板,在路面的两侧铺设了926块主要以成都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图案为题材的花岗石雕刻(这一堪称全国第一的路面雕塑同时也起着盲道的作用),安装了320盏地埋导向灯。街道上共安排了三尊雕塑,最南边的是以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凤求凰”。街道北端的入口处是一个宏伟的牌楼,上书“琴台故径”四个大字。任何人一到这里就会知道,这是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街道。
琴台路 20世纪90年代末 陈锦摄影
琴台路是改革开放之后新建的。这里原来是清代西城墙外的菜地,1913年开辟了通惠门之后沿城墙边修筑了从通惠门到青羊宫的一条小路,名字叫环城左路。1960年,在被拆除的城墙的基础位置修成了一条街道,命名为建设路。环城左路和建设路这两个街名都没有在成都流行,成都人一般都把这条街叫西门城边街,所以在1977年又正式更名为西城边街。1988年,这条街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整条街道按统一规划修建为漂亮而热闹的仿古一条街,并于1989年命名为琴台路。如今的琴台路已经被正式授牌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和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8年又成为“楹联一条街”。
司马相如琴台因为杜甫《琴台》一诗中的“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等名句而闻名遐迩。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一对汉代风流人物当年在成都住地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否有一座司马相如琴台,今天是未能确知的。从晋人李膺的《益州记》中关于“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旧宅”和“海安寺南有琴台故墟”的记载,今天大致可知的是,司马相如当年的故居(古人笔下的琴台也可能就是指的故居)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西较场到文化公园这一地区,因为汉代的市桥的位置相当于明清的金花桥,在今天的西较场东北的同仁路口附近,这一点大致可以肯定。而海安寺相传是在青羊宫范围内,今天琴台路的位置正是在当年市桥的西边,又与青羊宫相邻,所以琴台路的命名是有一定根据的。
今天要凭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夫妇当去成都的郊县邛崃,那里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订终身和当垆卖酒的地方,那里的文君井被研究者认为是完全具有汉代风格的古井,在那里的街道下面还发掘出了汉代的街道遗址(目前在现场保留有可供参观的遗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很有可能就曾经在那条汉代的街道上走过。
目前的琴台路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一条街,除了众多的文物、珠宝、工艺品商店和餐馆、茶馆之外,最大的一个去处是原来的二仙庵,今天的文化公园。
民国初年的二仙庵书画市场 [美]路得·那爱德摄影
二仙庵原来是青羊宫东侧的花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赵良璧等一批成都官员发起,筹建二仙庵道观,祀道教八仙之中的剑仙吕洞宾与诗仙韩湘子,故又称青羊别馆,规模不大。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住持吴本固、甘合泰师徒二人的主持之下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以后在嘉庆与光绪年间都有修葺与扩建,成为青羊宫的一部分,是道士学习经书的地方,专门设有印经馆,刊刻和印刷《道藏辑要》(如今《道藏辑要》的刊刻和印刷移到了青羊宫中)。清末著名学者与编辑出版家傅崇矩曾在二仙庵中挂了一副对联:“道人应怪游人众,一庵且作两庵看。”民国时期,二仙庵内的建筑曾经多次被军队占用,但是传统的一年一度的春季花会仍然在这里和青羊宫中举行,这里仍然是城西的风光佳处。正如成都《竹枝词》中说:“青羊宫接二仙庵,鸟语花明月未三。门外一篙春水活,风光原不让江南。”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依然举行春季花会。1958年花会结束以后,园林部门决定将参加展出的花木全部留下,就地定植,建立青羊宫花园,以避免每年花会时运输与假植造成大量花木的损失。1966年正式将其命名为成都市文化公园,但是与青羊宫仍然未完全分开,一度把青羊宫也称为文化公园。1984年,青羊宫道观与文化公园正式分开,文化公园面积为126亩,著名的十二桥烈士墓就安置在这里。
清嘉庆十一年(1806),由皇上敕封吕洞宾为燮元赞运警化孚佑真君,所以二仙庵在清代也叫孚佑真君庙。
成都民俗中每年一度的灯会与花会长期以来主要是在这里举行。由于二仙庵过去是青羊宫的一部分,又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较长时期中二仙庵与青羊宫未能分隔,人们往往是把两部分都叫作青羊宫。更重要的是青羊宫的名气无论是与过去的二仙庵比较,还是与现在的文化公园比较,都要大得多,虽然灯会与花会的正式名称是成都灯会与成都花会,但是长期以来都被人们普遍称为青羊宫灯会与青羊宫花会。所以我们对成都灯会与成都花会的有关介绍,也就放在后面的“青羊正街”部分。从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吴芳吉的《成都》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这一地区在花会期间的景象:“成都富庶小巴黎,花会年年二月期。艇子打从竹里过,茶亭常伴柳阴低。夕阳处处闻歌管,芳径人人赛锦衣。城阙连宵都不禁,骑驴更醉草堂西。”
琴台路南口这个位置,老成都人都称为宝云庵,已经成为一个通用多年的地名。在这里,过去的确有一个寺庙叫宝云庵。宝云庵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位置就在原来南较场的外面,而这里正是过去成都一城两县的华阳县与成都县的交界处,所以当年宝云庵的正殿是在成都县的地界之内,而山门却在华阳县的地界之内,算是一城两县格局之下的一道奇观。
青羊宫灯会 1977年 牟航远摄影
青羊宫花会 20世纪60年代 王文相摄影
青羊宫花会的名小吃摊点20世纪80年代 牟航远摄影
武侯祠外柏森森 1935年 杨显峰提供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