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认得几个字

24 啰唆

认得几个字 张大春 2072 2021-04-06 02:1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认得几个字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4 啰唆

  有一个时期,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起源极有兴趣,我总怀疑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出身”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故而旁敲侧击。询问源起,往往会形成无意识的语法习惯。换言之,孩子们并不认真想了解某事某物之原始,但是已经问成了习惯,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子:“那第一个发明做功课的人是谁?”“上帝先创造自己的哪一个部分?”“最早学会讲话的人讲什么话?”

  这种习惯会把“最”这个字从“最早”“最先”“最初”延展到任何可堪比较的事物。“最大”“最小”“最长”“最快”……以讫于“谁最会发呆”“谁最讨厌吃猪肝”“谁最啰唆”,等等。

  经由一次记名投票,我和孩子的妈分别获得“最啰唆的人”的提名,而且分别拿到相持不下的两票。张宜和我认为妈妈比较啰唆,张容和妈妈则认为爸爸比较啰唆。张容还附带提出了他对于“最啰唆的人”的观察和判准。他认为:“爸爸的啰唆是会讲一大堆不必要讲的废话,而妈妈的啰唆只是讲着讲着停不下来,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比较起来,爸爸是家里最啰唆的人。”而张宜认为妈妈最啰唆的理由是她不想跟哥哥选同样的答案。

  在这样一种投票的机制里,即使勉强打了个平手,也令我有落败的感觉。因为我的支持者(也就是看起来并不嫌我啰唆的张宜)实在没有尽心尽力衡量自己所投的那一票究竟有什么价值,好像这才真是“为反对而反对”。我当下没有申辩什么,却一直想找个机会跟这两个小朋友解释一下“啰唆”。

  “啰唆”和“唠叨”就是很平常的状声之词,形容人言语琐屑破碎,内容也没有意义,像是只能用一堆不表任何意义的拟声字加以谐拟,故“唠唠叨叨”“啰里啰唆”“噜苏噜苏”,以至于“啰哆(音‘侈’)”“唠噪”“唠哆”,这些个用语,上推元代的杂剧对白,下及于明清以降的章回小说,都可以找到例句。

  后来我不意间发现,甚至早在宋代成书的《景德传灯录·澧州药山圆光禅师》上就有这么一段:“僧问:‘药峤〔qiáo〕灯连,师当第几?’师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问:‘水陆不涉者,师还接否?’师曰:‘苏噜苏噜。’”

  圆光禅师所引的那两句诗是唐代灵澈上人的《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把这首诗的讽谑之意当作背景,细细勘过一遍,就知道圆光禅师底下的那句“苏噜苏噜”(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啰里啰唆”)并不是一句泛泛的应付之语或鄙厌之词,这是禅宗法师们对于夸夸其谈者专打高空的“提问”极端的不耐。

  我把这段小公案跟张容说了,接着问道:“记不记得你曾经说你一点儿都不想当班长?”

  “因为当选了班长就会很累,要帮老师做很多事,以后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但是我知道张容并不是那么洒然的一个孩子——我甚至可以嗅出一些些儿落寞不甘(至少当班长能搜集到兑换玩具的荣誉卡就成为泡影了),于是便问:“虽然这样,同学没有选你,你会不会觉得还是有点不好受呢?”接下来我就准备要说那首戳穿矫情归隐之思的“林下何曾见一人”了。

  谁知张容忽然难过起来,反而像是被我揭发了不想面对的心事,闪着眼泪,说:“你真的很啰唆耶!”

  我想了想——的确,我真是全天下最啰唆的混蛋一个!

  送给孩子的字

  僧问:“药峤灯连,师当第几?”师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问:“水陆不涉者,师还接否?”师曰:“苏噜苏噜。”——《景德传灯录·澧州药山圆光禅师》

  “啰唆”和“唠叨”是形容人言语琐屑破碎,内容也没有意义,像是只能用一堆不表任何意义的拟声字加以谐拟。 认得几个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