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回归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鲁迅文学诗歌奖第一人:啸天说诗·诗经楚辞鉴赏(全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庆回归
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
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
香港回归是一个重大话题,这个题材最容易落套,例如百年痛史说从头,就是一个套路,就会写成公共之言。诗词不同于宣传,最忌公共之言。所以诗人构思的起点是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能够代表香港回归。放爆竹,当然可以,然而“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只是放爆竹,何以见得是“庆回归”呢。于是诗人从放爆竹产生的硝烟,想到另一种硝烟,就是鸦片战争的硝烟。于是达成了联想,完成了从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跃,这就是诗的受孕。而“硝烟”也就成为这首诗的关键词,和主要意象。于是诗中当年的炮火写起。
“当年炮火震渔村”,这就是鸦片战争,不须更说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大门,就这样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1840年的香港,还是一个荒岛,岛上只有渔村。所以“渔村”一词,用得非常好。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的战场在此,但香港被租借,却是鸦片战争的后果。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可以不说了,关键是说出了“炮火”,为下文“硝烟”伏笔。然后就是一个跳跃,诗歌与散文的不同,就是思维常在跳跃状态。“爆竹今朝万户闻”,庆回归现象林林总总,作者只写“爆竹”,为的是上承“炮火”,下接“硝烟”。“万户”和上文的“渔村”形成对照,香港回归时,已经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了。
“同是硝烟长不散”,前人说绝句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这句出现了“硝烟”,就是以第三句为主了。而且句中出现了“同是”,将上文的“炮火”“爆竹”联系起来,说出一个相同点。那么下句肯定是说不同了,果然,“两番心事最撩人”就是说不同。“当年炮火震渔村”,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说来令人心酸。而“爆竹今朝万户闻”,则是洗雪国耻,今高中课文有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结尾说:“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话说得轻巧,却令人百感交集。作者表达这个意思,只用了“最撩人”三字。什么叫“撩人”,就是让人心情不能平静。从百年前的战争,到回归前两年中的谈判,香港为什么丢失,为什么能顺利回归,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可以使人想到很多很多。意不可尽,只能以“撩人”二字尽之。
总之,这首诗抓住“硝烟”这一象征符号,从“炮火”开始,到“爆竹”结束,用最凝练的语言,表现了“庆回归”时的喜悦而复杂的心情。这就是绝句的以小见大。 鲁迅文学诗歌奖第一人:啸天说诗·诗经楚辞鉴赏(全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