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华为经济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有人总结了三个理由:不差钱、要奋斗、无人区。“不差钱”是说华为有足够多的资金,其资金流通量已经相当于一家银行,并且华为的业务遍布全球,资产质量高,财务健康安全,不需要向社会融资。“要奋斗”是指华为要把股东的位置留给亲自参与华为价值创造的奋斗者,以资鼓励。“无人区”是指任正非担心股东把利益看得太重,影响公司的决策,妨碍华为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导致战略短视而不敢进攻“无人区”。
其实这三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华为不差钱说的是当下的日子,而回到一二十年前,那时华为相当差钱。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寒冬,华为卖掉旗下几家公司才换得“过冬棉被”,熬了过来。其次,华为给员工的股票是不可流通、不可转让、离职赎回的虚拟受限股,本质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奖励,它能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但员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再次,不上市的确可以减少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但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任正非持有的股份只有1.4%,但他通过一票否决权便可以掌控公司的重大决策,尽管他从来没有行使过这个权力(因为华为的轮值CEO制度运行良好)。
华为不上市的原因在“华为基本法”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就是“知识资本化”。“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的表述是下面这样的。
我们是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持续成长。知识资本化与适应技术和社会变化的有活力的产权制度,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我们)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我们)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以上内容写在一个公司的基本法里,就注定了这个公司的性质:远离资本市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资本。这在资本潮涌的时代里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啊!与之同时代的公司几乎都把目光聚焦在“外部输血”上,这样企业就可以立即获得活力,比靠自己从头打拼要少奋斗20年。然而,这样的企业有没有想过,企业的利润应该归谁?
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利润的本质是资本的产物,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在支付劳动报酬和运营成本后,利润就是对资本的回报。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体现为资金,资金是有定价的,例如市场利率,而用有限的定价追求无限的利润,这是不对称的。或许有观点认为资本承担了风险,所以可以得到无限回报,但实际上风险也是可以衡量的,否则保险公司就没法经营了,况且,现在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有限责任制,这从法律上也保障了风险不会无限放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源于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增值。从表象上看,企业经营是投资者预付资本所带来的结果,但实际上资本只是触发器、催化剂,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活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和死劳动(也称为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一般人类劳动)两种形态,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死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因此资本的回报可以在商品价值中体现,但利润应该是对劳动者的回报。
那么,究竟什么是活劳动?如果一个员工整日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工作,他的劳动也会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但如何劳动和管理,这一切都是被人教授的、指使的,他自己犹如一枚棋子被拨来拨去,没有一点创新和改进,那么他对这个企业的贡献又在哪里呢?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家打破既有的均衡,也就是创新(生成要素的新组合),因为创新打破了‘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而那种供需均衡使企业的利润趋于零,此时率先通过创新打破均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活劳动指的是贡献知识的劳动,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仅仅把利润归结于知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知识迭代的过程中,新知识往往是在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老知识的发明人如何在新一轮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利益总是被后来者占有,人们是否还会义无反顾、毫无保留地投入创新工作呢?这就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资本。这种逻辑就是华为的利润分配基础:既有近期激励(奖金),又有远期激励(分红),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要全员持股,让每个参与知识劳动的员工得到最合理的回报。
知识资本造就了华为特殊的资本结构。很多企业非常看重机器、设备等重资产,视其为企业的生命,为此也消耗了大量的公司利润,这样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资本的竞争,那些头部企业,如高通、ARM、谷歌等,无不以知识资本为核心资产。华为没有太多重资产,也不担心大把分钱,因为只要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知识资本就不会流失,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保证,能够迅速变现为账面价值。
华为不是排斥资本,只不过是把资本与员工创造的价值有机结合了起来,把员工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所以任正非在接受北欧一些媒体的采访时即兴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员工资本主义。他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华尔街是大股东资本主义,而华为员工都是一少点股份,做不了大富翁,属于‘不三不四’主义,临时称之为——员工资本主义。”华为原来的很多竞争对手,如加拿大北方电讯、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以及摩托罗拉这样的企业,无不因为华尔街的“抽血”而纷纷衰落,可以说华为的胜利首先赢在了“政治正确”这一点上。
关于资本市场,我并非要对其一概排斥,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企业通过借贷融通活动搞活经营。华为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在境外发过4次美元债券,共计45亿美元。2019年9月11日,华为向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提交了两期债券的申请,各募集30亿元,主承销商为中国工商银行,评级机构为联合资信评级,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和债项评级均为AAA,这是华为在境内债券市场的首秀。华为也知道,融资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因此华为会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只不过表现得非常理性。
我们从华为这种基于劳动资本、知识资本的经营理念中,应当得到下面这样一些启示。
(1)务实理性地经营业务。当前资本市场中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引起了很多人的神往,因此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去资本市场套现,而不是真的踏踏实实创办实业。这无疑是一种赌徒的想法,他们即便成得了一时,也绝对成不了一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靠赌运走到底,在那些曾经风光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倒闭最多的就是金融企业。因此,企业仍然要务实为本,量“需”而“融”,一切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一切为了企业的财务健康。
(2)保持企业经营的主导权。企业由谁掌控,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资本所有者掌控企业,必然更多地关注资金的效率和安全,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专业。这本没有坏处,但企业竞争犹如战场厮杀,往往需要出奇制胜,因此决定胜负的是战略谋划和战斗经验,企业需要由始终站在业务岗位上的人来主导。虽然也有杰出的资本家能够通过恰当的授权完成经营,但这种寄希望于领导者个人,而不是企业稳定机制的管理方法总是不确定的。华为的原则就是让企业永远掌握在最懂业务的人手中。
(3)给功臣和奋斗者最大的回馈。业务骨干和奋斗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可能不是危急时救命的“外部血液”,但确实是机体里的“造血干细胞”。所以,外部资金输血用来保命即可,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康复和健康维持能力,企业挣钱的目的是给机体补充所需要的食物营养,而不是靠买药来续命。 华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