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华为经济学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和盲区

华为经济学 习风 4376 2021-04-06 01:4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华为经济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和盲区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土壤。亚当·斯密从工厂里的劳动分工中首次看出了经济性的来源,从而发展出经济学这门学科。

  我们先从当前众多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中梳理5个主要脉络。

  规模经济

  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经济性来源于一个简单的原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当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例如,一个小公司雇用一个会计人员,公司就要支付一个会计人员的成本。当公司规模扩大了一倍时,会计工作仍然用一个人就够了。此时,公司规模的扩大使得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因此就产生了规模效益。这就是人们要办企业的动因。

  规模是否越大越好?也不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相互制约的因素也大大增加,内部成本会急速上升,抵消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益处,当过了一个平衡点,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前,人类活动的效率低,这个平衡点很快就到了,所以社会经济单元保持在小作坊的范围内,直到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了生产力,这个平衡点的到来才变慢,人类活动才开始向大型工厂和企业推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它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跨国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业务活动。因此,人类始终在与“规模不经济”做斗争,努力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供需均衡

  由于企业经营存在规模效应,那么生产越多,产生的利润就越多。事实真的如此吗?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获得需要的同时也要付出成本,因此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会在一定的时候达到均衡。

  供需的均衡点往往在企业扩大到顶峰前就来临,这样企业扩大的一部分产能就会浪费,造成企业亏损,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要瞄准市场的均衡点。但是,这个均衡点在哪里?谁都无法预知,只有让市场决定。

  市场竞争

  市场是供需均衡能够得到体现之处,因为这里有无数次的交易,这种交易的平均价格最能反映供需状况:价格上升,则说明供不应求,市场提高供给;价格下降,则说明供过于求,市场减少供给。而市场中这种无数次的交易,需要许多供应商参与,因此便形成了市场竞争的局面。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努力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通过竞争,市场也实现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这是一个理想的市场,市场买家和卖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出入,产品高度同质,人们可以轻易比价,同时生产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完全对称,市场均衡能够轻易达成。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样的理想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有农副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市场均衡下企业利润趋于零,这不是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在市场波动中,许多企业必然倒闭,没有一定的利润,企业就没有抗风险能力。

  垄断与市场失灵

  市场竞争犹如战场厮杀,任何一方都希望占据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形成壁垒。在商业战场上,这种壁垒就是垄断地位。最理想的垄断是完全垄断,是在某个市场中没有竞争对手的状况;第二种是寡头垄断,是在某个市场中只有少数竞争对手的状况,这时候虽然有竞争,但寡头间容易达成默契,不让价格过低导致失去利润;第三种情况是垄断竞争,是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商品,别人不容易模仿,于是在这个特色上形成垄断,但这种情况只是商品的部分特色有差异,消费者可以有很多选择,因此生产者仍然不容易控制价格。

  形成产业垄断一直是企业的追求,例如早期互联网企业的厮杀最后产生了腾讯、阿里这样的龙头企业。垄断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有利于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从而把成本降到最低。但垄断使得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过少,价格容易被操纵,引起市场机制的失灵,因此需要外部干预。

  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指对经济的微观变量施加影响,以求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达到市场调节的目的。微观经济政策包括收入政策、物价政策、福利和教育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等,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反垄断。针对不同的垄断,政府往往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制定反垄断法规。例如对一个垄断的行业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包含许多厂商,那么厂商之间的竞争就可以把市场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垄断实行管制,如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

  微观经济学抓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的机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政府治理中得到应用,这是非常伟大的贡献。但是,当前的微观经济学立足市场经济,强调市场调控,对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而言是末端控制。末端控制的好处是标准明确,简单易行,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达到供需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财富趋于均衡为目的。但是末端控制是事情发生了再控制,而很多发生了的事情不可挽回,例如对于已经倒闭的企业,他们的投资可能打了水漂,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所以计划经济的倡导者批评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主张用计划的方法弥补市场的不足,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计划经济的难度显然比市场经济大很多,因为计划与结果往往有偏差,中间需要不断地调节计划或者结果,过程控制的成本也很高,苏联因计划经济失败而解体,但中国因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使国家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西方国家推崇市场经济,因为这与他们的文化理念更相符。可以说,基于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仍然是主流思想。

  经济学的应用者主要是政府,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倾向本应与企业经营无关,但实际上,市场经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观察。

  首先,是企业经营导向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什么?市场竞争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要争取更多的利润,成王败寇,因此企业要以收割利润为优先。在这样的规则下,资本操盘手占据优势,而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工匠成了牺牲品,他们往往倒在成功的半路上。市场机制没有办法识别参与者的目的和道德水准。

  其次,市场经济重利润而没有积极创新。市场经济认识到供需均衡及其波动和均衡点的迁移,但采取的是一种随行就市的态度。其实,企业的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供需均衡不是随行就市的结果,而是要企业始终向前推动,引领市场消费,例如,乔布斯如果没有发明iPhone,可能就不会掀起智能手机热潮,诺基亚的功能机时代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消费市场不会提升得那么快。市场经济思维的结果是使市场中既有创新者,也有食利者,而食利者对于经济发展弊多利少。当前,政府推出很多鼓励创新的政策,但经济学很难识别哪些企业是真正在搞创新,哪些企业在骗取补贴,例如,国家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造成新能源汽车厂商一拥而上,政策停止补贴厂商又一哄而散的局面。这说明微观经济学没有提供对企业创新计划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再次,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把企业的关注点聚焦于市场交易,使很多企业忽视或轻视生产的作用。他们急于完成市场交易,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者予以重奖,给予高额的提成。很多企业乐于接受阿米巴思想,也是希望驱使员工成为独立包干的个体户,尽快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利润。这违背企业的初衷。企业的初衷是实现充分的分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而这种内部分工是无法用市场交易直接衡量的。

  因此,可以说微观经济学是有盲区的。从政府的角度讲,虽然微观经济基于社会经济的个体,但它只看这些个体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这仍然不够“微观”。真正的微观还应当深入企业的经营行为,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达到最佳配置,减少市场拼杀、企业倒闭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市场经济理论让“聪明的”、看懂市场规律的企业活下来,但不能保证“聪明的”企业不遭受意外,而且“不聪明的”的企业也并非不勤劳,因此我们需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让更多企业健康地活下来,共同创造社会财富。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的应用过多地放在宏观领域,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华为如何在微观领域发挥计划的经济性。 华为经济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