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华为经济学

导入案例:富士康换上“机器人马甲”就能大变样吗?

华为经济学 习风 2097 2021-04-06 01:4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华为经济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导入案例

  富士康换上“机器人马甲”就能大变样吗?

  据《互联网周刊》与NE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排行榜TOP 50”榜单,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高居榜首,这标志着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确实在大张旗鼓地实施着。据2016年的报道,富士康在郑州工厂、成都平板工厂、昆山和嘉善的计算机/外设工厂部署超过4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力,仅昆山工厂便裁员6万人。此后,富士康的“机器换人”仍会加速,每年都会有上万台机器人被投入使用。富士康的目标是“计划到2020年,中国工厂自动化率达到30%”。

  富士康提出“机器换人”计划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涨等压力下,富士康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弥补用工空缺并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另一方面,苹果具备更强的议价权,而富士康又要确保自身利润。因此,富士康开始发力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是为情势所迫。

  我们知道,与传统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效率。从成熟的焊接工人所耗费的成本来看,工业机器人按10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来算,在同样的效益下,工业机器人所耗费的直接成本将远低于人力成本,但机器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技术突破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机器人当前只能胜任简单机械的流水线操作。富士康的一位中层曾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其次,机器人操作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曾有富士康的管理层表示,在iPhone(苹果手机)上组装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没对准,iPhone和机器人都将报废。这反而带来了更高的维护成本。此外,旧的机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产线的优化而被淘汰,由机器人主导的生产线也无法应对更新的技术与产业创新需求的冲击。

  我们知道,苹果始终通过不断扩充供应商名单,压低价格,确保产品利润,比如2017年款iPhone新增了两家供应伙伴:颀邦科技和旺矽科技。这两家公司将与台积电一起合作,为iPhone 8打造零部件。另外,此前也有消息指出,纬创可能作为第三家制造商,与富士康、和硕一起代工生产iPhone 7。这些动作对富士康并不利,因为富士康过于依赖苹果。迫于创新压力,苹果未来会对配件厂商的规格、质量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可能导致组装生产线也需要跟着升级。但富士康通过大量机器人,或者说通过简单的机械臂驱动的相关生产线,可能无法适应未来苹果更高的质量要求。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仅依赖生产过程,还有赖于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更多地来自人的智慧。

  富士康用机器人武装到牙齿,但企业中最有价值的不是操作机器人的人,而是能够设计机器人的人,并且还要看是设计一般的工业机器人还是设计智能机器人,两者含金量不一样。决定富士康命运的是富士康定位的核心资源,以及员工属于蓝领还是白领。机器代替了人,但代替的只有蓝领工人,这改变不了富士康的定位。富士康期望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来摆脱低利润区的困扰,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当然,富士康的定位也没什么不对,社会也需要代工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生产的成本。只是从富士康自身的愿望来说,它仍然有着树立自己的品牌手机的梦想,而不希望为人作嫁衣。这也不是富士康一家的梦想,很多代工厂乃至许许多多挣扎于红海中的企业都有这个梦想。它们如何去实现?

  案例分析

  富士康要提升代工厂的人工效率与制造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这一点首先值得肯定。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但是富士康用机器人代替的是蓝领工人,这仍然没有改变其市场定位,依然没有解决其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富士康一直想从单一的代工企业向品牌性科技企业转型,但由于本身的制造业基因,它很少参与上游的研发,企业也遵循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富士康整体创造力匮乏,与其管理体制和工厂思维模式的困局分不开。如果富士康想实现转型,其核心问题不是用机器换人,而是要打开战略思维,调整定位,推动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变革,这样才能走出红海。 华为经济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