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广州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2011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垃圾分类管理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基本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处理道路,有力促进广州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创新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建立符合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实际的全流程设计,融合环卫系统、再生资源系统和其他固废资源系统的功能,构建垃圾分类处理组织架构、运行管理和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实现垃圾分类管理流程再造,推进各部门跨界合作,促进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2011年4月,出台全国首部《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积极探索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2014年全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基本形成以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为主、多种收集方式并存的垃圾分类模式。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合格社区、示范学校、示范机团单位、环境友好型家庭创建工作,全面深化中小学校“小手拉大手”带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全市先后验收生活垃圾分类合格社区1247个、中小学校1374所、合格机团单位270个,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进一步浓厚。2014年,启动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制定全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形成全市创建工作一盘棋。
不断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2012年以来,全市新购置各类分类容器200多万个,进一步优化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分类收运网络。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积极开展废玻璃、废木材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全面加强有害垃圾管理,有限建立收集、储存、处理规范化管理体系,制定有害垃圾收运处置指引以及有害垃圾处置招标方案。全市建立60个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库,2010年以来共收集处理各类有害垃圾77.84吨。积极推广餐厨垃圾油水分离及示范点建设,在街道社区、机团单位安装小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就地处理,鼓励居民源头分类投放。
有序扩大垃圾分类企业参与。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全民动员”的原则,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等业务,让企业逐步成为垃圾分类的推动者和实施者。陆续形成垃圾分类越秀“白云”模式、荔湾“西村”模式、海珠“轻工”模式、番禺“市桥”模式、萝岗“联和”模式、花都“花城”模式、增城“小楼”模式等一批各具优势、各有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或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有效提升垃圾分类效率。2015年,出台《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及配套措施,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同时制定《关于引进企业参与街镇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街镇创新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模式,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不断加强法规规章制度建设。每年定期召开垃圾分类处理动员部署大会,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市、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监督、考核全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工作。推行市、区四套班子及市直、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点督导帮扶街(镇)、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组建专门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成立市城市废弃物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对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咨询和监督。完善市、区垃圾分类考评机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进行考评。制定、修订《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并首次将垃圾分类列为创建文明城市考评内容,有效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持续深化垃圾分类社会宣传动员。印发垃圾分类社会动员五年规划,成立城市矿产协会,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媒体作用,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氛围。强化工作重点和主体,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四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宣传,开展“三个一百万,一个不能少”(100万志愿者、100万家庭妇女、100万中小学生,全体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宣传行动,广泛引导市民自觉动手垃圾分类。因地制宜举办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处理论坛活动,做强做实垃圾分类“一日游”“环保游”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声势浩大的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吸引5万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李坑资源热力电厂一、二分厂。创新垃圾分类社会宣传,在“中国广州发布”开设垃圾分类专栏,开通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垃圾分类《外来媳妇本地郎》首部电视剧、《习惯·爱》微电影以及《30秒教会如何垃圾分类》等一批公益宣传片,有效传递正能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共识。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运收处理设施建设与使用。2011年,广州市首次引进隔音墙清洗车和隧道清洗车。2012年12月,首批200辆垃圾分类运输车投入使用,包括餐厨垃圾运输车、收运车、多功能工具抢修车,用于全市垃圾分类收运。2015年,第三至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开工建设;兴丰填埋场七区应急填埋区工程交付使用、餐厨废弃物循环处理试点项目进入性能功能测试,新增无害化处理能力3000吨/日,推进李坑综合处理厂等3座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量约1.6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座,其中,资源热力电厂2座(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一分厂、二分厂),日处理能力3000吨;卫生填埋场6座(兴丰、花都狮岭、番禺火烧岗、从化潭口、增城棠厦、新塘陈家林垃圾填埋场),日均处理量约1.3万吨;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黄埔大田山餐厨废弃物循环处理试点项目),日处理能力200吨。
2015年4月,经过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评审,广州市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行列,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12月29日,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获“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撰稿:庞雪娇;编辑:曾慧娟李启伦李玉平) “十二五”广州大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