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GTS实践之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互联网名企工作方法论(套装共1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部分
业务实践篇
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GTS实践之路
万学军 赵赐 唐震
【编者按】如何为运营商持续提供更高效和低成本的优质服务,是华为GTS(全球客户培训中心)部门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过去几年的GTS业务变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近三年业务交付量翻番,但2017年GTS人员总数回落到了2014年的水平,GTS的效率却有了显著提升。这背后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或许,镜头要先退回到多年前,我们跳出华为来看整个ICT服务产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IBM成功的科技服务转型成为行业典范。进入21世纪后,惠普、戴尔、爱立信、诺基亚等在产品技术增长乏力后都经历过向ICT服务产业转型的战略阶段。然而ICT服务产业有着自己的历史宿命和模式诅咒,即用固定的“人头”看守固定的“山头”,人员规模随业务规模线性增长,打开更多的市场就需要更多的“人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模式诅咒,一旦产业的暴利时代结束,ICT服务业务终将沦为“人头”和“山头”绑定的封闭系统,变成“螺蛳壳里做道场”。IBM、惠普、爱立信、诺基亚已经在ICT服务业务上陷入窘境。华为GTS何去何从?挑战从来都是进化的契机。ICT产业是建立在摩尔定律的基础上的,ICT服务同样需要跟上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主动降低服务成本才能符合客户和华为发展的利益。建立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是各行各业搭上摩尔定律指数增长快车的进化手段。
过去一些年,华为GTS通过组织变革、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变革,正在让僵硬的组织变灵活,把核心能力构筑到平台上,争取实现服务能力低成本大规模复制。通过这样的进化,GTS过去一些年逐步打破用固定“人头”看守固定“山头”的模式,打破交付业务人员随业务量线性增长的相关性,从而破解了ICT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的诅咒。
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不仅是件自上而下的事情,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互动式迭代创新。由于各区域、各客户的能力、习惯和业务各不相同,平台化工具要和当地业务、客户、合作伙伴不断适配优化,由一线创造出一颗颗珍珠,平台再把这些珍珠打磨抛光,串成各种珍珠链组合,放到实际业务中不断使用,再打磨、再组合。
这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进化中有痛苦,也有喜悦。这篇文章,正是记录了GTS进化过程中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
GTS的海量项目交付,从早期的“百团大战”,发展到建设工具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断提高交付效率和质量。近几年,不少区域尝试交付模式转变,涌现基于ISDP(集成交付作业平台)、OWS(云化运维Web服务)等平台工具的二次开发、二次消费,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个缩短(客户连接),三个打破(管理边界、国家边界、项目边界)”的新模式,通过改变流程、改变组织、改变人员的技能结构,尝试交付模式转型升级。
服务平台化,优先搞定客户连接的数字化
陶沛彬回忆说,原来英国VDF(沃达丰)交付时,不断接到客户区域总监的邮件,投诉华为提交的报价单质量低,导致未来4周计划交付的站点中70% 仍然缺失设备或土建PO(采购订单),站点配置变更后的最新报价单没有及时提交客户,客户停止PO验收等。
问题根源在于客户与华为在信息、流程和系统上无法充分对接,大家手上都各自有一本交易信息的账,但信息无法对齐。大量时间耗费在和客户扯皮是谁的问题、谁要去解决上,和客户产生各种摩擦,致使VDF交付高峰期经常火星四溅,特别是交付一旦上量,交易流问题更加陷入恶性循环。
与客户深度对接流程和优化规则,打造自动化和信息化交易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虽然西欧客户在IT系统应用和流程管理上普遍都比较成熟,但如何打破现有作业模式,重组流程与规则,无论是VDF客户侧还是华为内部侧都有不少的阻力。因为这涉及现有流程、IT的优化,特别是双方大批员工工作模式和作业习惯的改变。
机关IT开发团队也反复和项目经理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如果系统开发出来但客户拒绝部署,机关的IT投入就统统“打水漂”了。这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试用过,怎么知道客户会不会接受?没有客户承诺,机关为什么支持我们进行大规模IT开发投入?内外都是“鸭梨山大”啊。兵不厌诈,客户不能忽悠,就“忽悠”公司吧,项目经理对机关IT团队承诺了一个上线时间,稳定好“军心”。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机关IT团队做出了演示版,然后项目经理在客户界面自上而下积极推进,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搞定客户管理层。“Penny, let’s work on this”, 这是陶沛彬在一次POR(采购评审)平台客户演示会中听到的最让他感动的一句话。管理层客户打通后,城墙的口子就撕开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向前冲锋。2017年下半年,VDF项目终于完成了与客户流程深度在线对接和内部交易流自动化,实现了从站点方案设计到MR/PR(物料需求/采购需求)的客户协同、在线和自动化;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从5周减少到1周,客户验收周期缩短71%,出现大幅下降,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时通过IT的对接,华为打通了与客户的信息流,加强了与客户的连接。
OWS助力业务数字化,帮助分包商提升运维效率
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站点稀疏,分布不均匀,非核心城区平均覆盖度为1200 KM/ 站。分包商技能差,技术人才短缺,BEE政策严格保护劳工权益。如何应用OWS降低对员工技能的依赖、提高效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据南非祝杰回忆,在与分包商的前期会议中,我们向其传达了运维作业和管理的变革政策。然而分包商却像是炸开锅一样,抵触情绪强烈,他们认为维护工程师整日忙碌,奔波于现场,效率也在每年逐步提升,当前业务模式没有发现有什么大问题,没有必要变革。分包商积极性不高,变革也停滞不前。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MS(管理服务)业务改良负责人冉海东把分包商管理人员叫到办公室来,对他们说:“今天我们不开会,我们一起去上站,做一天维护的FME(现场维护工程师),让你们感受一下你们的FME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把准备好的个人防护用品发给大家,一行人跟着FME来到了站点。12月是中国的严冬,却是南非的酷暑,33℃高温的炙烤,站点设备的铁皮铁瓦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头盔像蒸笼盖一样,让原本高温的天气,更添一份闷热。就这样,我们一连三天,早出晚归,在帽檐与烈日的互动之下,额头与脸部成功实现黑白分界。
分包商老板们之前也不熟悉自己的FME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由于缺乏工具,他们的管理手段也非常被动和简单,经常是有了问题就通过招聘增加人力解决。
项目组这几天带领他们对现场FME工作进行体验,而后利用OWS对工单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运维存在的问题(无效工序多、资源闲置高、维护效率低等)。接着,项目组又详细介绍了OWS系统、融合交付模式等,他们被集成全球生态实践的作业标准化、工单标准化、技能标准化功能所震撼,对华为的云化工具赞不绝口,纷纷感叹时代变了,必须转换思想、改变理念,对变革工作也从被动地抗拒变为主动接受和主动配合,一周内项目组立刻启动分包商标准化培训,开展了融合交付。
按照新模式运营一个月后,CJA分包商老板反馈:我们使用OWS工具,方便了管理,现场工程师工作可视,减少了无效工单。项目经理崔鸿说,OWS将业务流、维护资源和维护对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实现了业务端到端可视可管。通过站点故障率分布分析,动态精准配置FME,FME维护效率提升了55%。并且所有的能力都建立在平台上,加强了分包商与华为的黏性,降低了对人员技能的要求,市场上有更丰富的资源供他们选择。交付模式改变后,项目组成本已累计节省了约325万美元,并且分包商和华为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更加理解,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个打破,两岸三中心”,实现交付模式转变
北非交付李世闯介绍:“北非区域内,艰苦国家多,13个代表处、29个国家和96个运营商,业务差异大,存在产业链不完善、点多量散、人多专家少、人员流动大、中方成本持续上升等10大痛点和挑战。比如,一个小小的多国办事处贝宁,NTD(网络技术支持部)只有几个正式员工,却要面临多个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等项目交付,全靠地区部现场支持,成本高居不下。为了活下来,我们只能打破传统的交付模式,打破项目管理边界,打破国家边界,打破供应商边界,开创新的交付模式。”
大家通过讨论,决定从远程交付开始,尝试提升项目运作效率。借助于ISDP/OWS,利用成本低洼地开罗,构建了RSC(远程交付中心),并选取摩洛哥、苏丹一大一小代表处试点,开展远程设计、调测和验收等。苏丹的客户一开始并不相信华为的ISDP,但是我们一线的质量经理始终不放弃,把客户带到华为的ROC办公室,随机选择了正在施工的站点,点开图片,里面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安装的质量。眼见为实,客户非常满意,立即同意了开始远程验收。我们实现了50% 的DU(阿联酋综合运营商)的远程验收,覆盖了79% 的大T子网客户,大幅缩短了建站、验收周期。同时,我们的QC/SE(质量控制/服务工程师)人员数量也得以缩减。
远程交付中心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北非领导和专家的创造力。北非交付VP(副总裁)王建晖介绍说:“原来每一个项目都有8大员,人员复用不好,通过建立OCC(集中运营中心),一个PCM(计划控制经理)、TD(项目技术总负责)可以同时管理多个项目,项目管理从分散转变为集中,项目8大员变成了3大员、2大员。集中式管理,项目管理水平也大有提高。”
随着COC(作战指挥中心)和RSC的运作,问题变成如何进一步提升效能,变革进入了深水区。由于不同项目由不同分包商负责,一个区域或一个站点每天都有不同分包商工程师上站,甲员工为了换一块单板跑一趟,乙员工为了加油又上一趟站;管理服务维护工程师的工作量时高时低,有时有50% 的时间空闲。专家们提出:能否参考滴滴打车的模式,建立一个新的交付模式,实现跨项目、跨供应商的交付?
经过几个周末的反复论证和系统开发调试,2017年7月,一个FSC(现场融合交付中心)上线了!系统自动把各个交付活动切片,小于2.5小时的活动变成工单,放到移动App(应用软件)上,让在站点附近有空闲的工程师进行抢单,并辅助以分成激励措施。很快,一线工程师发现了FSC的好处,热情高涨,纷纷刷单抢单,北非的融合工单量从每天几十单上升到几百单,2018年每月已突破万单。现场融合交付,不但打破了项目之间、供应商之间的边界,人员的复用效率成倍提升,每天还省下了很多的路程时间,让工程师、分包商、华为三方实现双赢。
为支撑远程交付运作,提升远程交付质量和效率,GSC(全球服务中心)建立远程交付的“数字化产线”,借鉴业界生产管理的5M(人、机、料、法、环)方法,选取RF(射频)领域的“话统KPI优化——掉话类”进行产线的开发和试制,设计了产线规划五步法,开发了8类机器人,解决工具断点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序间自动化。经过RF试制产线小批量应用,网络KPI优化的主力场景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掉话率,1个Cluster(集群)交付作业周期可缩短2天,成本降低15% 左右。
在这一年时间里,和北非“三个打破,两岸三中心”交付转型一样,每一天都有类似的故事在全球各地上演:南非的数字化War-room(作战室)和全员工单、东南亚的九大自动化、西欧的大颗粒远程交付、南太的RCC(远程国家控制中心)集中等,跟“三个打破”一样,也是一个个熵减的过程。
交付数字化智能化,走向服务2.0
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云化、智能化的兴起,导致OTT跨界进攻,运营商ICT业务承受着越来越高的生存压力。然而,设备遵从摩尔定律每18个月容量翻番,意味着同样的收入,交付的设备量要翻番,成本翻番;人口老龄化、通货膨胀导致各国的人力成本每年都产生5%~10%的提升。初步测算,如果GTS效率不提升,交付成本每年自然增长就要10% 以上。
为面对这一个阶段的挑战,公司要求GTS要率先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破旧的交付模式,大幅提升交付效率和质量。
2017年GTS成立了人工智能专项项目组,在2012实验及产品线的大力支持下,针对GTS海量重复性的活动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在站点作业免现场勘测、基站智能设计和脚本自动化、质量在线智能审核、网规网优智能分析、维护网上问题智能分析等方面进行尝试,虽过程坎坷,但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阿什利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想法的马来西亚本地员工,曾在美国学习“数据科学”近1年,也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7年。无线网络小区级精准流量和扩容预测一直是通信业界的难题,面对业务诉求和客户痛点,阿什利经过思考和多次尝试,基于网络历史数据,结合多种算法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算法等),创新性地设计和开发了小区级PRB(物理资源块)和流量预测模型,能相对比较准确地预测网络未来6个月小区的流量和PRB。客户CTO(首席技术官)非常认可该模型,并要求纳入客户的规划流程,利用此技术,新增跟扩容预算30%。
这一课题不仅华为,就连爱立信、NSN(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等友商目前也都没有解决方案,它是一个行业难点,阿什利却成功突破。代表处和地区部总裁对其高度认可,对阿什利通报表扬,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工具开发团队。
尹辉是拉丁美洲勘测设计部的年轻工程师,曾经在烈日和寒风中攀爬过无数个铁塔和基站,也曾熬夜在电脑前画过无数图纸,更曾为一个高度、方向角数据反复上站测量。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自己和无数勘测工程师的问题,尹辉把无人飞机、3D(立体)扫描、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等智能技术和理念引入到自身业务中,开发了“基于Sketch Up(一款设计工具)的3D模型化站点信息库建设方案”。利用无人飞机、3D扫描设备等工具拍摄的照片,通过基础矢量3D模型来“组装”整个站点,同时关联相应的结构化数据和图片,可完整、直观、准确地展现全部站点信息。方案采用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思路,可适用于全球不同场景下的站点还原,效率相比传统的AutoCAD Revit(一款模型软件)工具提升3倍以上,成本只有其1 / 3。
尹辉的方案已经在拉美、南太等多个地区部推广使用,项目中站点设计时间减少50%,成本约为传统方式的25%。尹辉成为2018年第一季度的JAM金宝贝获得者,获得全球员工投票共6738分的高度认可。
张学明是中国区一名有测绘专业背景的网络优化工程师,有18年的一线交付和开发经验。针对中国区超过100万基站的存量网络场景,经常通过大量的路面测试来发现天线接反导致的交付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他借鉴了手写数字识别的分类思路,引入了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利用GENEXCloud平台存储的大量无线测量数据,通过业务建模,生成了2万张带标签(接反或者没有接反)的图片,经过模型训练和评估生成天线接反模型库。
利用张学明生成的模型库和现网的测量数据,我们半个小时可完成1万个基站的小区接反识别,识别准确率达到95%;目前已完成山西、贵州、四川、江苏等7个省份5万个基站交付。
为了调动民间智慧,加快变革,GTS创建了GTS JAM、智囊论坛。JAM定位于“一线优秀实践分享集市”,目前已经有300多个应用和实践上线,有140多个被交付工具和开发方案收编,并广泛使用。智囊论坛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思想碰撞”为宗旨,上线半年来,近2000名专家提出1800多条管理与业务优化建议,大家积极分享思想及成功实践。创新、分享文化已经在交付与服务中萌芽。
结语
蓦然回首,GTS过去10年走过了标准化的规模交付之路;登高望远,改变流程、改变组织、改变人员结构,GTS依托标准化成果正走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仰望星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GTS的未来之路。 互联网名企工作方法论(套装共1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