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重卡雄风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西汽这次为了加快设计进度,并为了将来的标准化着想,引进了三十台计算机,王士妹前期培训了三十名年轻的计算机骨干,完成前期主要资料数据输入。经过厂办讨论决定,后面还留十台计算机放在计算机室,继续输入其它资料,另外二十台,十五台分配到了绘图室,五台放到了总师办,郭志寅也有计划要培养一下其他各处工程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
而林超涵此时,则走进了绘图室,这一周多来,整个绘图室大变了模样,之前成堆的资料,现在占用的面积已经缩小了五分之四,空出来的面积全部放着成排的电脑,几张办公桌上也放着,主机一片嗡嗡的声音,线路牵的到处都是,工程师们已经爱上了电脑,有了它,工作方便太多,查资料秒出,再也不去纸堆里翻来翻去,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林超涵和周洪打了声招呼,周洪见他过来,愕然地抬起头来,“小超,你过来做什么呢?”
林超涵说,“厂里安排我过来参与绘图,看看你这里有没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呢?”
周洪猛然想起自己确实接到过要调人过来的电话,大喜,“那就太好了,我们现在仍然是人手紧张,还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发出去,你看,像这个车架的图我们就还没来得及安排人手来画,要不你就负责这张图?”
林超涵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然后,整整一周,林超涵就和这张图干上了。
在学校的时候,林超涵的确写过绘图,但是这次是第一次参与这么重大的一个项目。虽然有萨森的资料可供参考,但是整个设计却仍然必须耗费大量心血绞尽脑汁。整个卡车的零部件成百上千,每一个都得严丝合缝,这个可就不能有一丝马虎大意了。但是林超涵有一种越是难,越是往里面钻研,天生不服输的劲头,这让他又一头扎进了绘图的海洋,他每天就是查资料,拿着铅笔和尺子、圆规各种测试比量,然后跟别人学习、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他疑惑地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找到了周洪,他问周洪,“我发现大家绘图的方法非常注重冗余设计,您看,大家一般都要达到3到5倍设计冗余,这样给部队设计我能理解,但是这种设计非常笨拙,如果设计得巧妙一点,做一些减重设计,甩掉不必要的冗余,不是能让车更轻,更有效率吗?”
这个其实就是林超涵有所不知了,当时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由于西方的封锁与敌视,我们无法获取到西方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基本上只能从苏联学习,苏联在长期残酷的战争中,对待武器的观点是喜欢“傻、大、粗”,只要皮实、耐用、经操就好,对精密度、外观的要求很低,甚至有一段时,大炮连简单的涂装也不要,直接像一堆铁疙瘩一样就推上了前线,反正寿命也不长,能在有限的寿命中给敌军带来杀伤就够了。苏联这种观点后来发展得有点病态了,对待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更强调实用性,在重型车辆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冗余的要求非常变态,3-5倍的冗余设计是常态。在这背后,也还有材料工艺不过关的原因,要知道大部分的金属材料从毛坏变成铸件,都是从液态转化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内腔,通过热加工金属变形和再结晶,使原来一些粗大枝晶和柱状晶料变为晶料较细、大小均匀的等车再结晶组织,使金属内部的组织变得更为紧密,这才能提高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但是苏联式的工艺,让这些基础零部件材料的做工都非常粗糙,也很难达到西方那种精密程度,因此在设计中还必须增加冗余设计,否则很有可能一辆坦克,开到半路上,就会散架的危险。
中国由于只能师从苏联的关系,很多材料工艺本来就不过关,在设计中又全盘继承了苏联式的冗余设计理念,再加上军队对车辆制造的高要求,因此每个零部件都会有较大的冗余设计,使之承载比纸面性能要更强的各种要求。
然而,林超涵这些年在学校里学到的理念更偏西方化,他对这种冗余设计颇为难解,在他看来,有些冗余设计实在是没必要,很多零部件的尺寸厚实到令人诧异的地步,这种冗余设计,好处增加卡车的承载量,但是弊端是本身的重量也会增加很多,两相抵扣,有些得不偿失。
他把这个疑问提给了周洪,周洪长期浸淫在这个设计体系里,对这个体系的弊端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惯性思维使然,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现在也还必须这么做。
他大概把自己的理解给林超涵讲了一番,最后感慨说,“部队的要求非常严格,像这次部队对车架的抗扭性能要求非常高,以前的只有15度,现在部队要求抗扭转角度要求30度以上,我们必须要满足部队,而且我们零部件加工工艺技术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办法绕开,现在所做的只能是妥协,加强冗余设计,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设计图纸的速度还会增加好几倍。”
林超涵这才理解到绘图慢的真实原因,此前他只是以为绘图的工程师们技术落后、观念落后,再加上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帮助而已,现在才知道这里面还大有文章可言。
林超涵对周洪说,“可是,恐怕仅仅是按照这种冗余设计去做,也未必能够达到目标,我研究了一周,我发现这个单层C形截面直通梁如果要达到军方设计需求书中的要求,根据计算需要将截面厚度加大一倍,而且在解决刚度的同时抗扭将成指数级下降,完全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周洪听到这话,有点意外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来看了一下林超涵的计算结果,看着满纸的数据和公式,他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确实如此呢,”周洪在自己动手也计算了半天后站直了身体,“这还真是个麻烦呢,确实按现在的方法做就是一个大矛盾,无法达成需求。萨森原版设计里,对这一块没有这么高要求,部队这次提的一大堆改进需求,比原版难度要高上了好几倍。”
这次7吨车在绘图过程中,部队基于以前使用5吨车的经验还有结合现实的需求,提出了一堆设计需求,原本工程师们还没有太放在心上,这些以前在每批5吨车上也有,几乎每批车跟上一批车相比,都有一定幅度的改进,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对有些细节要求就没有那么认真去计算,都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再去加以解决,没想到刚派了个活给林超涵,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周洪也很苦恼地说,作为一个老技术员,他在亲自计算过后立即就明白其中道理。
“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林超涵皱起眉头。
周洪抓了抓头皮,扯下几根头发,“恐怕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如果说有,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厂里领导把现实情况讲给部队听,让部队适度降低一下标准,保证整车设计没问题了。”
“但是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力部队的装备计划呢?”林超涵很清楚这个7吨车的意义,部队虽然提了一大堆苛刻的要求,但并不是为了要刁难西汽工程师们,而是一是因为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其真实需求,二是因为也是对西汽存在着极高期待,仍然在把西汽当作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来看。
周洪又抓下了几根头,“有可能会影响,这样的话部队大概会降低对我们的期待吧。”
林超涵说,“那我们可不可以改变一下设计方法?达成部队需求呢?”
“改变方法?怎么改呢?”周洪想像不出。
林超涵拿过一张纸来,在纸上画了几笔,“周工,您看,如果我们另辟蹊径,用变截面双层异形梁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呢?”这个也是他曾经在外文期刊看到的一种设计解决思路,当时他还拿笔记载了下来。
周工拿过林超涵随手画的几张图纸沉吟不语,过了半响才说,“这种设计之前国内应该从来没有人搞过,行不行得通呢?”
林超涵说,“这样子,我再做一个详细的设计,给您看下。”
“好吧。”周洪想了想,让年轻人碰碰钉子也好,顶多耽误点时间。
经过周工首肯,林超涵就马上行动起来,他取出一叠大尺寸的图纸来,开始精心绘制起来,经过连续忘我奋战数个小时,他终于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案关键部分给绘制出来了。
然后他就拿着图纸去找周洪,周洪也是被他的高效率和创新方案给惊呆了。
“这个……”他看得两眼发直,这种重要的修改设计,他真是完全无法判定是否可行。就算拿去做设计验证也很验证判断出来,因为国内实在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重卡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