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

赤峰对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赤峰是塞外通衢,汇聚三教九流千家商号,长居汉、蒙、回、满、朝鲜等族,是热河一带的枢纽所在。所以在赤峰可以见到汉人的牌楼、蒙古王爷的府邸、清真寺庙、满人家院里祭乌鸦的顶杆,称得上是诸路文化混杂之地,唯独缺少一点本地独有的特色。

  其实赤峰有红山文化与玉猪龙,年代久远,堪称中华文明发祥地之地。只是这些说法属于学术范畴,民间声名不彰。若以民俗而论,赤峰仅有的独特风物只有对夹,可以当之无愧地冠以“赤峰”二字在前头。

  对夹是一种酥油烧饼,侧切一口,中间裹着熏猪肉,简单至极。对夹之于赤峰,与驴火之于保定、肉夹馍之于西安,汉堡之于美利坚地位相类,无论贩夫走卒王公富翁,早点只吃此物,佐以羊杂,一世不易,几如图腾。有远在他乡的赤峰游人相认,一提对夹,无不大生知己之感,泪眼相望,口水纵流。

  以形制来说,对夹与驴火、肉夹馍、汉堡并无区别,都是以面饼裹肉。不过对夹里夹的都是熏肉,也叫柴肉。柴不是说肉质柴,而是说这种熏肉源自于张家口柴沟堡。对夹肉的做法是先选半肥半瘦的膘子肉,切成方块码在一口大锅里,肉块间隙填满花椒、八角、砂仁、桂皮、丁香、甘草,葱截短、姜切末、蒜掰成瓣儿,还拌上豆瓣酱和砂糖。先开锅大煮,再下酱焖蒸,等到肥肉油花尽出,铁篦捞起来淋净,上锅熏烤。不过张家口是用柏木屑熏烤,赤峰都是用松木,别有一番清香。早些年,讲究的大铺子比如复生隆还用熬红糖的蒸气熏烤,味道更加浓郁,可惜因为费时费料,后来基本吃不到了。

  在赤峰对夹铺里,熏肉都是切成丝片,肥瘦分开,放在一个平底木盒子或盆里,就搁在橱窗里头。客人来了,直接从炉子里取出对夹,现场用小刀剖开口,两边一挤,口就被撑大了,再用竹夹往里塞肉,有个名目,叫做“鸟喂食儿”,取幼鸟嗷嗷张嘴之意。整个过程客人隔着橱窗能看见,可以插嘴,或肥肉多些,或瘦肉多些,倘若要纯瘦的精肉,还要另外加钱。

  不过真正把对夹与驴火、肉夹馍和汉堡区格开来、使其别具独色的特点,不在熏肉而却在于面饼——赤峰称之为“对夹皮儿”——这种面饼用猪油、盐、钒、五香面儿与少许砂糖和成,反复层叠,饼成千层。先入炉烤熟,出炉后再用酥油拌着糜子面在外表涂抹一遍,摆到铁杈子上,二次入炉急火熏烤起酥。

  所以真正做得好的对夹,对夹皮儿一出锅,外表是一层金黄色的酥皮,里面能看到一层层的绵软面皮儿。咬第一口时,牙齿先破开脆皮,咔吧一声,唇边立刻带有淡淡的烤糊油香,然后再一气切开数十层软面,热气腾腾的熟面熟油,在口腔内弥散出油腻的麦香;最后牙齿会咬到夹在最中间的熏肉——赤峰的对夹铺夹熏肉讲究肥瘦相间,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瘦在上,肥在下,以图个好卖相,所以第一口吃到的,是最好最香的部分——一待得第一口合拢,酥皮碎片、麦香面片以及熏肉精华已经在舌尖混为一团,满口喷香。咀嚼片刻,略感口干,就一口羊杂汤,让腥膻之味杀入口腔,把已凝聚的味道重新冲散,口腔内二度香气四溢。此时经过汤水滋润,面肉已可轻松下咽,平安落入胃袋,温暖慰帖,口中香气久久不散。当真是无比充实,宛若升仙。

  是以对夹讲究出炉即吃,一旦变凉,对夹皮就会变硬,熏肉也会变干,口感就差许多了。

  驴火、肉夹馍、汉堡三者,非面肉相杂不能食,而对夹即使不用熏肉,单吃那对夹皮儿仍是滋味绝佳,可为一餐。从前赤峰贫民吃不起肉,就去铺子里点些对夹皮儿,一碗酱油清汤,照样吃个肚圆。赤峰城里曾有个马王庙,里面住的和尚们以馋嘴知名,他们不能吃荤,就点对浸满猪油的对夹皮儿解馋,久而久之还留下句本地歇后语:马王庙的和尚——吃僧。

  对夹的起源,一说乾隆在避暑山庄时前往木兰围场打猎,追逐一条斑斓猛虎来到赤峰,在红山脚下大宴群臣,摆下三十二道大菜,其中独以对夹最得群臣赞赏,随流入民间。这故事错谬百出,殊不可信,乃是后人附会之说。

  对夹真正可靠的出处,乃是源自于哈达火烧。

  哈达火烧是赤峰老街哈达街的名产,又名杠子火烧,有百十来年历史了。这种火烧与寻常不同,是烧饼的形状,油条的制法:以猪油、盐、钒、砂糖与水碱面揉在一起,擀成上下两个浑圆的圆饼,再摞在一起,用大木杠子压得实实在在,不见半点空隙,再拿火烤干,连芝麻都不撒。这东西口感很硬,死面疙瘩,但成本低,耐吃,也不怕放坏,风吹日晒都不影响,泡到水里也不散,适合远行携带。当年在赤峰,过往的客商和牧民都会揣上几个当干粮——必要的时候,还能拿这玩意儿防身。草原上若遇着狼了,掏出哈达火烧兜头砸去,有时候能把狼砸一跟斗;就算砸不着,把狼逗过去吃,自己也可趁机走脱。所以那时候路上遇见熟人问去哪儿,熟人如果说喂狼去,这喂狼不是说拿自己肉身,而是指出远门带着哈达火烧,问的人一听就知道是要进草原下牧区了。

  上世纪初,有一对河北父子苏文玉、苏德标流落到了赤峰。两人没别的手艺,只会做面食,就在赤峰哈达街定居,开了家小铺子卖哈达烧饼。可是苏氏父子不谙关外气候风土,还按照关内的做法,把火烧做得外脆内软,结果口感是不错,就是没人来吃。哈达烧饼在那时候的赤峰是大路货,满街都是,有名的字号有十几家,苏氏父子很快就被挤兑得开不下去了。

  苏文玉心里着急,觉得不能这么下去,得推陈出新。他一琢磨,河北最有名的面食,自然是驴肉火烧,干脆卖回老本行算了。于是他和他儿子一合计,把哈达烧饼旁边切开一个口,撑开了,往里塞驴肉。

  可这么卖,还是卖不好。为什么呢?赤峰是塞外之地,气候苦寒,老百姓习惯以大油大肉御寒。驴肉温凉,就着死面儿的哈达烧饼没法下咽,天气一冷就卖不动了。

  到了这会儿,苏氏父子才明白过来。儿子苏德标想了个主意,说咱们可以做裕盛楼的熏肉嘛。

  原来他十五岁时在京城裕盛楼当过伙计,而裕盛楼的老板,正是张家口柴沟堡人。当年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城,逃到张家口时吃了熏肉,一直念念不忘。等回了北京,便差人把老板叫了过来,起了个饭庄,专门供应宫内熏肉。苏德标当伙计时,从大厨那儿偷偷学了几手。

  熏肉是熏猪肉,油水大,而且料放得足,味道特别重,很合牧民口味,但跟哈达烧饼配不起来。哈达烧饼是把两面死死压在一起,讲究个瓷实,拿刀剖口塞肉,就把意思完全弄拧了。于是苏文玉重新把驴肉火烧捡了起来,取其酥皮工艺,来代替哈达烧饼的死面疙瘩。

  父亲烤皮儿,儿子熏肉,一来二去,买卖逐渐有了起色,但始终不红火。苏文玉跟儿子说我明白了,咱俩整错方向了。哈达火烧是远行带的东西,要的是经久不坏,咱们在这地方怎么折腾,意思不对。

  这话说的,很有后世市场营销4P理论中的Place的味道了。父子俩这么一商量,果断搬出哈达街,在头道街寻了一处店址,起名复生隆,当时是1917年。

  头道街是那时候的高尚社区,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这些人平时不怎么外出,吃的也很讲究。苏氏父子折腾出的这个新玩意儿,是驴火的皮儿、京城的熏肉外加哈达烧饼的形状,口感绝佳、卖相也非常好,还沾了哈达烧饼历史悠久的光,很快便大受欢迎,在赤峰以及附近旗县迅速流行开来,颇有陆逊“火烧连营”之势。开始大伙儿都叫苏家哈达火烧,后来嫌太长,遂按照它的吃法,改称为对夹。

  可惜对夹是个四不相,除了在赤峰当地大受欢迎,在外地很难见到踪影,外地人要么不认,要么觉得它太油腻。从民国至今,除了通辽、呼市等城市之外,其他地方鲜有开对夹铺的。加上对夹一离炉子半小时,味道就会变差。赤峰人想吃,只能回家乡。 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