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关东粮王

第十六章

关东粮王 关东老叟1 7787 2021-04-05 21: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关东粮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六章

  义和顺开业“噼呖叭啦”地响起了鞭炮声,这响声振动了辘轳把街,也传遍四平街站内。这颗升起的新星很小,很不起眼,此时没有多少的人注意它。但是没有过多久,它就在灿烂的群星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又有两个人来义和顺祝贺开业,一位是益发合五站分号掌柜乔向斋,胖胖的脸显总是露出祥和的微笑。另一位是日本三泰栈华人经理贾正谊。

  郑庆义高兴地说:“两位兄长前来,令小铺蓬荜生辉。”

  贾正谊说:“奇怪了哈——,郑老寒遇到向斋兄就开始跩。恭喜你呀,有了自个儿的小铺,不受人指使了。”

  乔向斋说:“你是不是跩不起来妒嫉呀。寒山,恭喜是恭喜,以后有啥难处,尽管跟为兄的说。”

  郑庆义说:“多谢关照。”

  忙碌一大天,到晚上才得闲。晚饭后,郑庆义想起老东家给的小布包,就从怀里拿出来。打开后一看,原来是自己早年进人和成时的保条和契约。

  郑庆和:“二哥,你终于自由了。跟我们说说以前的事。吃不少苦吧。”

  郑庆恭应和着:“对,对。”

  郑庆义:“也行,听听我的经历,对你们也有好处。春熙,你就不错了,记得我刚生下来时,实在没有啥东西来包裹我,娘亲无奈地把我放入破旧的棉裤腿里,这到省事。大点了,爷爷哄我老唱皮影。有时带着我走街串巷。后来爷爷的皮影生意难以维持生计,独自一人到关东找出路。”说着轻声地唱起来:“本村有座大宅舍,陈乡宦家远近传扬。吾本是陈宰相的大公子,作过将军在朝堂。只因一件挂扬事,弃了功名转故乡。……”

  唱着唱着,郑庆义停下不唱了,清清嗓子接着说起来:“六岁时爹咬咬牙,让我入了学,在私塾里,看着人家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心里羡慕不已,我就心中暗暗地使劲:我要好好学认字,长大了一定要出息。特别是听说汀流河刘石各庄的**亭事,他是咱乐亭最早上关东经商的人,现在刘家的合字号买卖,遍及关东各大集镇。还有小黑坨村的张希孔,他创下的兴字号买卖,在乐亭也是家喻户晓。爹常说:‘义头啊,好好念书,长大了好上关东。’上关东干啥?就是学经商好发财。十六岁爹妈就打发我上了关东。记得当时爹说:‘爹可揍指望你咧。’在这疙瘩我都混十多年了,还这个德性。爹让我发财的梦想不知道啥时实现。”说完低下头。

  郑庆和拉拉郑庆义的衣襟说:“哥,你别难受了,咱这不是有小铺了吗,一定能发财的。说说当年咋跟这个东家的?还干了这么多年?”

  郑庆恭也说:“是呀,你的把兄弟都是有钱人,人家不是当东家,就是大掌柜的。我就不明白,你那么高的志向,咋还窝他手底下。”

  郑庆义叹了一口气,对两兄弟说:“你俩可知道这些年我是咋过来的?本来在烧酒铺子里学徒,稀了糊涂得罪了东家,让我当糟腿子。那可真不是人干的活。说起来挺心酸的。”

  郑庆和:“你去了爷爷住的地方,咋到方明瑞铺子里的?我记得你来信说过,学的锅烧啊啥的?”

  郑庆义笑了说:“啥锅烧,是锅头。我来关东那年,云亭你也就七八岁吧。还记着点事儿。给你说说咋离开烧锅进粮铺的吧。”

  郑庆义对这段记忆是刻骨铭心,他清楚的记得,来合林子和爷爷在一块有两年多了,这期间有欢喜,也有辛酸。必定是他走进关东的第一步,由男孩儿变成了跑腿子,经历了人生关健性的转变。刚到烧锅,啥都新鲜,打发了好些日子。可时间一长,郑庆义对这里开始厌倦。想起爹娘盼望自己出息的话,他心中不免引起阵阵冲动,他不满足于烧锅里的活计。他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可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铺子,这是心中最大的理想,但在张家烧锅就干这个活计,啥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呀?他开始不安分了,对酒气冲天的烧锅有些厌烦。怪异的举动常常惹得伙计们的怨恨,时而又遭到东家、掌柜的大骂。他要走时,又舍不得离开爷爷。而这期间发生一件小事,促使他下决心离开张家烧锅。他觉得该离开烧锅了,到一个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地方!郑庆义终于找个茬离开了合林子,爷爷让他走了,即放心又不放心,放心的是,这一天早晚要来,他深信凭孙子那股倔强劲,会成为老郑家有出息的人。不放心的是,前面的未知太多,自己已经老了。再也不能为孙子承担什么了。看着远去的孙子,一把老泪不禁偷偷地流了下来。

  冷不丁离开了爷爷,郑庆义有些愁怅。真是有点舍不得离开爷爷。他出了屯子,站在高处,又望了望合林子,烧锅里的烟筒又冒出了大股大股的黑烟。一切都很平静,没有为自己的离开出现什么振动。他感到自己真是太渺小了,小到无人把自己当做一回事儿。内心里顿时涌出一股冲动,早晚我要成为财主,让你们刮目相看。想到这,他用劲把辫子缠起来,挺起胸膛,大踏步地向南奔去。此时,走到哪儿落脚,他心里还没谱。

  身上背上包袱似乎大了一些,里面有两年多的血汗钱。他捏了捏包裹,想起吝啬的东家,给自己不多的工钱,还是爷爷讲情才又多给了几块。这里面还有爷爷给自己的四百小银子,这些年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包拢皮儿还是妈妈置的那个,白白的布早就埋了巴汰。两年多,时间不长,说不上对合林子有啥感情。可是忘不了的是两个最好的朋友,一冲动就跑出来了,没有来得急跟他们告别。一个是帅哥王贵,一个是离很得远的蒙哥胡勒根。他想去看他们,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见面能说些啥啥?说不得还耽误事,等出息时再说吧。郑庆义没有为自己的冲动后悔,早就想走的他,发生的事不过是找个借口。对和自己一样干活的同伴打了一架,到感到不好意思。东家没什么不对的,自己冲动也没什么大错,只是冤枉了那个伙计。他谢绝所有人的挽留,包括他的爷爷。早就想走的郑庆义,正好借了这个由子离开这酒气熏天的烧锅,毅然地离开了合林子。

  郑庆义甩开大步,行进在乡间的小道上,这天正是二月初二,已经是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的初春了。俗话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开始农民又该干活了。沿途不少地户正往地里送粪。有赶牛车的、有赶毛驴车的,三三两两在地里卸粪。大地上背阴的地场还殘留有积雪。西北风刮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剌骨。到是太阳悬在空中感到暖洋洋的。他摸摸奔儿楼头。他想起了灶房留着的猪头,做饭的师傅说,这是留二月二时吃的。他回头望望早已看不见的合林子,心想这一走猪头肉是吃不着了。这会儿也许爷爷正跟他们吃猪头肉呢。都过去了,没有爷爷的庇护,往后就得自己照顾自己了,郑庆义不禁有些心酸。但马上想到爹娘盼望自己出息,似乎又看到娘在门前张望的身影。又加快了脚步。

  不止一日,郑庆义来到了奉化县衙所在地——梨树城。这儿建城已经很久了,那还是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因闯关东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清朝政府不得不在此设置管理机构——梨树城分防照磨,归昌图同知管辖。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始设奉化县。每一个城镇都有自己建埠的传说,奉化县也不例外,最初拟建县城时并不在此地,而是现在称之为偏脸城的那个地方。此地城里城外有许多梨树,而且,在偏脸城城北不远处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所以就把偏脸城叫梨树城。此城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偏脸,故又称为偏脸城。当年昌图厅欲将分防照磨设在此城,于是就称谓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因梨树城地势高,有如在山顶,且中间还隔着一条招苏太河,有公事与昌图厅往来,需涉水跋山,甚为不便,故移至招苏太河以南八里地处建新城。把新城仍然叫梨树城,而原来的梨树城址,干脆就叫偏脸城了。新址梨树城不负众望,发展成方圆百里政治经济中心。

  梨树城新建,最初把街道规划成井字型,因有照磨署衙,吸引不少商民来此。很快就使梨树城工商业繁荣,粮栈、杂货铺等商号林立;粮谷加工、铁木皮麻柳等手工业作坊五十余户,是周围百里粮谷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所以,人们又都称它为买卖街。郑庆义从四平街去合林子时曾路过这,因急于找爷爷没太注意。这回一进城里就有了感觉,一条正南大道一眼望不到头,这儿可比四平街那大多了。

  他找了个烧饼铺买了几个烧饼,顺便要了口水喝。掌柜听他的口音就问:“你是乐亭人?”

  “嗯哪。”

  “刚来这儿?”

  “有两年了,在合林子张家烧锅来着。”

  “哦,不在那干了,出来找事?”

  “嗯哪。”

  “这儿有熟人吗?”

  “没有!”

  “没熟人怕是不好找,进号得有铺子给你担保,没有保进号可难。”

  “是吗?”

  郑庆义到合林子,有爷爷在那,当然不用他操心,这也是他没有想到的事。店家以为他来梨树城找事干。好心告诉他这些。“我跟你说,这儿乐亭人还真不少,你到老乡那看看去,也许他们会留你。你从这向南走不远遐那条街上,往西一拐就能看到有连沿三个富字号。你别进,那是山西人曹姓人家开的,再往前走差不多就都是河北老乡了。”

  郑庆义吃完烧饼,觉着挺好吃的,又买了五个放到包裹里,谢了店掌柜的指点就向街里走去。真是不远遐就看见富字号的店铺了,先入眼的是富盛泉,不时有人进出。郑庆义不禁跟了进去,里面的伙计非常热情地打招呼:“小兄弟,欢迎您来,看来点啥?”

  郑庆义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只看看。”

  “您请里面看,看好再买也不迟。”

  这边是卖粮谷的,再往前走就是卖杂货,各色商品还多。有锅碗瓢盆,衣服鞋帽。郑庆义转了一圈后就出去了。再往前就是富盛成和富盛长,郑庆义怕里面的人那热情劲不好答对,就不再进去里,只在外面看了一下。然而外面也有人招呼着往里请。郑庆义只好扭头快速通过。不过,这些都为郑庆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富字号如此规模心中羡慕不已。心想这儿要是能留下,就不去四平街了。可是,找了几家铺子,无论是大小,没人担保就是不能入号。无奈,只好离开梨树城,投向四平街了。

  到四平街后,给郑庆义的感觉是这里好象不如以前那样热闹了。他很纳闷,好象是和梨树城相比较的关系。他很快找到了和自己一块来的小老乡。小老乡叫夏文元,几年没见出息不少。一见面,两人就搂抱起来。郑庆义块头大,一下子把他悠起来。打闹一会儿,就唠起正嗑来。

  夏文元说:“我现在吃上劳金了,义头,你咋样?”

  “我能咋样,要是吃上劳金现在还能见着你吗?”

  “咋整地?”

  “那烧锅一天到晚酒气熏天的,没啥意思。劳金我也不吃了,就跑到这儿来了,”

  “我说嘛,当初那么让你留这,说啥也不留。要是留下多好,咱们四个在一块儿,还能有个照应不是。”

  “那是两码事,我咋的也得去爷爷那儿呀。不过心里可是惦记这儿,这不我回来了,你得想办法帮帮我。”

  “你走了这两年,这儿也变化不小……”

  “啥变化?”

  “你不觉得没那时热闹了吗?”

  “感觉到了,为啥?”

  夏文元叹口气说:“不少开粮米铺的,都去了东边十五里有个叫五站的地场。”

  “是不是四平街火车站呀。咋叫五站了。”

  “小鼻子起的,他们不是占了宽城子吗,从那儿起头,数到四平街站正好第五,就叫五站了。这到好,有钱人听说那儿免税,都去开铺子了。听说八面城的李九如,是第一个在那建的碾米铺,叫什么同义合。后来又有八面城的玉成隆,也在那儿开了分号,是做粮谷买卖的,整的挺大扯。四平街这儿也去了不少。”

  郑庆义听他这一说,心里到没了主意,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办才好。夏文元见郑庆义没吱声,就伸手碓了一把说:“你这大块头,还能有啥难住你的事?我说这些可不是把你往别处推的意思。只是想让你知道,这两年不如头两年火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踅摸一家老乡开的粮栈,你到那儿去,我求求东家给你担担保,这准行。咋说你不能跟我在一块干,你要是在这儿干,谁给你担保呀,保号可不好找了。”

  郑庆义一听说,喜上眉梢,就想让夏文元现在就领着去那不可。夏文元说:“那可不行,几年没见着了,咱哥几个得亲热亲热。我还没感谢你在路上照顾我呢。”

  “感谢啥,那是应该的。哎,他俩咋样?”

  “都挺好的,跟我差不多,一会儿把他俩叫来,咱们整两盅。我说你在烧锅那儿,天天用酒熏着,指定贼能喝。”

  “哪呀,烧酒的不喝酒。我在那交了俩哥们,那个蒙古哥们才能喝呢。有啥新鲜事跟我说说吧。”

  “能有啥新鲜事,对了,你见过老毛子了吗?”

  “没有,长啥样?”

  “长啥样?人样。我就看过一回,他们搁八面城往五站走,一队一队的,脸色发白,长胡子的人多,头发黄了巴叽的。脸宽,鼻梁高。哎,跟你这鼻子差不多。”

  “去一边去,跟谁的差不多!”

  郑庆义碓了夏文元一杵子。夏文元认真地说:“我不骗你,真象你一样,鼻梁直勾的。我跟你说,老毛子可坏了,修铁路时占地那块没剩下几个人了。对了老毛子见了女人就……”边说边比比画画:“哪达姆山高,扑了扑了毛扫,撼的撼的。”

  “啥意思呀?”

  “啥意思?哈哈。结了婚你就知道了。这小鼻子一来,比老毛子更坏,见了女人就喊‘花姑娘,花姑娘,大大地好’”说着向郑庆义扑了过去。两人笑闹一团。

  笑闹够了,夏文元说:“你说挺奇怪的,日本人开始叫五站后来又改叫四平街站,你说这四平街多大呀,火车站离这十五里地。这儿的人都还叫五站,要不说不清,一说就混。”

  “你老说那儿,是不是挺好的呀?”

  “那当然了。哎!别说它了。你怎么样,找媳妇了吗?”

  “家里来信说给定了一个,不让我在这找。咋的也得等我攒够了钱才能回去。”

  “我跟你一样!”

  两唠了一阵子后就找另外那两个老乡,一直闹腾半夜。 关东粮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