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关东粮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引 子
清未年间,生活在乐亭的人们,因缺少土地,不得不眼睛向外,寻找自己生存的路子。农民需要土地,人烟稀少的关东,广袤的荒原,正是他们向往的地方。早在一七二四年开始山东、河北的人们就闯关东了,直到一八0二年清朝政府准许蒙古王公招民垦荒,缺少土地的人们开始大量涌入关东。为求生存,背井离乡,到关东寻求自己的梦想的人们,或租块土地自种,或给人家当地户,只要肯吃苦,就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可以想象,当人们拥有大量粮食时的喜悦。然而,欣喜之余,冷静下来的人们不得不思考,这么多吃不了的粮食该怎么办。人们生活的需要不光是吃粮,还有穿的、用的,以至于有了富足的粮食,人们向往的生活需求也提高了。然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粮谷换物困难,造成物资极其贫乏。有的是吃不完粮食,缺少的就是流通,由此,商人应运而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亭人天生头脑灵活。想出息,想发家致富,就走经商之路。汀流河刘石各庄的**亭,是最早上关东经商的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刘家的合字号买卖,遍及关东各大集镇。还有小黑坨村的张希孔,他创下的兴字号买卖,在乐亭也是家喻户晓。后来,相当多的人在关东闯出了出息,使家中生活明显改善,有的还发了财,回到家乡购置了土地,开了买卖,成为乐亭的大富户。这就更加剌激乐亭人对关东的向往。黑土地也自然给乐亭老奤们留下无限的商机。
在经商者先驱的影响下,乐亭人从小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儿子:“好好念书,长大了好上关东。”乐亭人去关东目的非常明确,他们不甘于脸朝黑土背朝天地刨食吃,就是要学习经商发家致富。所以,他们不叫闯关东,而说是上关东。喝滦河水长大的乐亭人有着天生经商灵性,在关东这片是正开垦的处女地上,老奤们凭着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掌握了经商的本领。上关东的乐亭人,大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后生,他们从当年青的开始学徒,起五更爬半夜,扫地、烧炕、点烟、倒水,给掌柜的倒便盆、焐被窝。吃尽了非人折磨,尝尽了人间辛酸苦辣。但是熬过三年,学徒期满后,有能力的人就有了自己梦想,从小伙计到吃劳金,进而受到奖赏有了身股,当掌柜,凭着学到的经商才干,逐步出人头地。当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原始积累,就可以出号自己开买卖当东家了。
正当乐亭人前赴后继,不断复制前人经商历程时,农历翻到庚寅年,这年正是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临近年未的一个漆黑夜晚,在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河镇胡林张庄里,两间不起眼的茅草屋,传来一阵阵婴儿的涕哭声,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了。这是个普通贫苦的农家,新降生破涕而哭的小生命,没有给这家大人带来多少欢乐。反而,嗷嗷待哺的他到成了这个家的累赘。这个小男孩儿生不逢时,家里穷的实在没有啥东西,娘亲无奈地把他放入破旧的棉裤腿里来包裹,小男孩儿就是在裹着他的棉裤腿里面渡过了哺乳期。奶水不足,娘亲就用高粱米面做糊糊喂小男孩儿。
随着弟妹们的降生,熬到小男孩儿七岁了,父亲咬咬牙,也把小男孩儿送进私塾,好让他能识文断字,上关东不受憋。这个贫苦的人家,也同别的乐亭人一样,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出息,上关东经商已成为他们家庭的向往,一家人都把发财的梦想寄托在这个小男孩儿的身上。为了实现梦想,父亲累死累活扛活赚钱,有钱就上,无钱就停,断断续续念了几年书。小男孩儿知道父亲的心思,在学习上非常用心。受苦的经历也使他锻炼出坚韧的性格。在私塾里,小男孩儿看着人家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羡慕不已。心中暗暗地使劲:我要好好学认字,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早晚有一天,让父母也能吃上山珍海味。
小男孩儿忘不了耍皮影的祖父,祖父很喜爱小男孩儿,带着他走街串巷,长年跟帮耍皮影戏。时不时地还教小男孩儿唱几段皮影。后来,祖父跟帮耍皮影已经难以维持生计,不得已告别儿子和孙子,独自一人到关东找生计。
小男孩儿时常想起祖父,怀念祖父慈祥笑容,想起祖父常常对着自己大声地说:“小义头儿,快快长大咧,爷爷盼你长大了好出息捏。”小男孩儿那时只会举着小手摸祖父的脸,祖父会情不自禁地用胡子拉搓的脸亲小男孩儿。被胡茬子扎痛的小男孩儿,扎着手呀呀乱喊。
祖父凭着多年闯荡江湖的经历,在关东的怀德县合林子张家烧锅吃上了劳金。关东使他开了眼界的,他常来信嘱咐儿子,无论如何也要让孙子入学认点字。祖父的眼光是远大的,要想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就得进学。他祈盼自己的孙子能识文断字,长大了上关东才能有出息。
小男孩儿知道祖父对自己寄予的厚望,祖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让他常常抱着发财的幻想,没人时就哼哼两句祖父爱唱的皮影戏词:
“本村有座大宅舍,陈乡宦家远近传扬。吾本
是陈宰相的大公子,作过将军在朝堂。只因一件挂
扬事,弃了功名转故乡。……”
这是乐亭皮影《青云剑》中《邢赞跑坡》一折的丑武生陈猛唱词。家中生活的贫寒,对官宦大户的的向往,也是爱唱这个戏词的原因。
这个穷苦人家省吃俭用,供小男孩儿念书,好不容易拉扯到十六岁.家里人已经是精疲力竭了。这时已经是光绪三十一年了(一九0五年)。小男孩儿长大了,再也不能在家混吃了.为了家庭的梦想,为了能够出息,父亲要他上关东去闯闯.在这年天气刚转暖的时候,父母只好狠狠心打发小男孩儿走上上关东的路.闭塞的庄子里还不知道关东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三月的一天,父亲把小男孩儿叫到跟前,心情沉重地说:“义头儿,你长大咧腻,哪(我né)角着腻揍不能老在家咧,明儿个上关东其(去)捏!哪揍说好咧,庄子里还有和你班儿对班儿的,你们儿搭伴儿其腻。揍瞅瞅人家儿汤河张家的那小子腻,上关东可出息咧,钱寄回来腻,全家乐得直蹦儿,都买咧好几十晌地咧腻。爹可揍指望你咧。”父亲眼中有些潮湿,必竞是亲骨肉要分离,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小男孩儿懂事地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六岁,可长得人高马大,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此时他知道新的生活开始了,再也不能在娘跟前撒娇了。从小他就知道,这一带的乡亲都打发自己的儿子上了关东,虽然有的音信皆无,可闯出点名堂的人不在少数。他也知道,大哥过继给别家后,自己就是这家的顶梁住。想到这儿,他挺起了胸膛。看着因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过早地增添些许白发的娘亲,现在正为自己打点行装,泪水不时地滴落在活计上。小男孩儿扑通地跪在二老面前:“爹、娘儿,请您二老放心腻,哪一定混出个样咧腻,再回来看爹娘咧。”听孩子的话,做娘的忍不住抽搐起来。当爹的发话说:“行咧腻,行咧腻,时候儿不早咧。揍不是说好咧腻?义头走别哭咧,你瞅瞅揍是抹眼泪蒿子。在这个穷窝儿,咋整也不能出息咧腻。上关东揍是件好事腻,孩子有命发咧财,我回头买几晌地腻,你揍是地主婆咧。再说他爷不是在关东咧腻?好孬儿也有个照应儿。”当娘的马上接话说:“他爹儿,哪揍不是舍不得咧,义头儿一走腻,揍不知啥时儿才能见着咧腻。”说着泪水又哗啦啦地淌下来。赶紧扭过头去擦眼泪。其实,她想说的是还能不能见着。话到嘴边觉得不吉利,就改了口。父亲拿出一个很旧的信皮,递给儿子说:“揍是你爷爷来的信皮儿腻,好好记住上面的地址儿。别儿道上弄丢咧腻。”小男孩儿使劲看了看信,嘴里还叨咕着:“怀德县合林子。”
该走了,娘把行装递给儿子,一下子又把小男孩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后,又嘱咐说:“义头儿,揍是照顾好自个儿咧 ,找不到爷爷揍回来腻,啊——。”
小男孩给爹娘磕了三个响头,拿起行装就出了门。走了很远他还能听到娘的哭声,耳边顿时响起儿时常常听到的歌谣:“孩儿上关东,妈妈我心痛,紧紧拉着娇儿的手,千般嘱咐万般叮咛……。”
此时此刻小男孩儿眼里潮湿了,他无法知道今后的命运如何,还能不能见到爹和娘?回头望望低矮的茅草屋,屋旁的那棵小时栽的大柳树,已经有碗口粗细了,飘荡的枝条已泛起淡淡的绿色。十六年了,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小男孩儿,而现在不得不离开它了,离开自己的娘亲独自一个人上关东闯荡。心里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可是,爹娘盼儿“出息”过好日子的愿望,自己要出人头地闯一闯的想法激励着他。小男孩儿坚定挺起胸,自语道:“等我出息了,一定给爹妈盖个象样的大屋。”说完,把脑后粗大的辫子,使劲地盘在脖子上,义无反顾地走了。
这个打发孩子上关东的穷苦人家姓郑,因其行三故称郑老三。而这来的不是时候,苦难中降生的小男孩儿,就是后来闻名关东的大粮商,大号叫郑庆义,字寒山,人称郑老寒。(为了叙述统一,本文用郑老寒的本名——郑庆义)
人离故土去,
故园依旧在;
旧话重提起,
后人谈笑之。
开篇明意,不为树碑,不为立传,汇集旧闻,收集资料,偶成一册,供人们饭后茶余无聊时读之。
小义头上关东,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小义头变成了郑老寒,这四十年,关东是翻天覆地,可没有影响郑庆义发财进程。他经历十余年的原始积累,开了自己的小粮米铺。他抓住了一次偶然机会,这一超乎常人大胆举动,成就了他上关东出息、发财的梦想。进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东粮王。旗下两大企业集团:义和顺,粮油经营、加工系列;义和厚,百货商品经营加工系列。他成为四平街首富,财产多得数不清。尽管过去几十年了,人们对他的传说仍然感兴趣。郑老寒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坏,也有人说他不那么坏。有人说他投靠日本人,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有人说他荒淫风俗,靠妓女发家,始乱终弃。有人说他尖刻薄情,不念亲情……。也有人说他经营思路独特,独断专行。不是靠官僚势力,而是雄心勃勃用经济手段,专制垄断发家的……。
他在四平街经商长达四十余年,关于他的轶事传播了几十年,郑老寒与玉花;郑老寒与天桥;郑老寒与东三省官银号;郑老寒小楼;郑老寒的中央大戏院……。在他死后三十年,他在四平有名的郑老寒小楼也已经消失了,如今只剩下唯一的中央大戏院已经面目全非。其余留下的只是图片和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慢慢地在人们的心中淡去……
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郑老寒是如何经商的,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让人们知道郑老寒是怎样成就他上关东的梦想。让人们了解郑老寒是如何在四平街发迹的。
本文将真名隐去,集合民国、伪满时期事例、见闻,再现当年在四平街经商人的经历。所写之事是当年来平经商人的综合,或真事,或传说,而集中于几人,请不要对号入座。如系重名,纯属巧合。 关东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