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赵孝成王英烈传

第八十章 战与和(下)

赵孝成王英烈传 傲双 6385 2021-04-05 21:2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赵孝成王英烈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秦国来向赵国求和,这句话让赵王丹倍感惊讶。赵王丹见虞卿没有说话,却见对方很有把握,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赵王丹平稳心神,问道:“虞卿,让秦国来向我们议和。不知是你说错了,还是寡人听错了。”

  虞卿郑重道:“王上没有听错,臣也没有说错。”

  赵王丹想了想就觉得不可能,摇头道:“虞卿啊!虞卿。寡人不知道说你异想天开,还是说你大梦未醒。让秦国来我国议和,你觉得秦王会答应乎?”

  虞卿正色道:“秦王不答应,我们就逼他答应。”

  赵王丹深知此人充满智慧,不弱于老相蔺相如。又见虞卿,成竹在胸,想必真的是有办法让秦国来邯郸议和。赵王丹问道:“虞卿,有什么办法逼秦王来我国议和。”

  “山东六国,能够独立抗秦,唯我赵国。秦国要东出函谷,逐鹿中原,伐六国,兼并天下。我国就是秦国最强的敌人。我国和秦国总有一战,不能避免。王上不伐秦,秦也会伐赵。”

  “这点,寡人知道。寡人接纳上党,就是不想与秦开战之时,处处被动,受制于秦。”

  “王上接纳上党,我们和秦国就不宣而战。如今,我们失了上党大部分疆土。廉老将军也数战不利,退守丹河东侧,继续阻截秦军。大臣们见前线数战数败,有的人言和,有的人言战。”虞卿有意停顿,又道:“臣,也有两个主意。一个是战,另一个是和。”

  赵王丹也想战,但秦军势大,不知道如何战,问道:“若要战,如何战。”

  虞卿琢磨出赵王丹的意思也是想打,可是前线失利,他不敢放手一战,“王上要战,就要抱有必胜的决心,要和秦国决战到底。”

  赵王丹也被这句话感染,胸中涌出强烈的男儿之气,眸色也露出战意十足。然,又想到平阳君所说的‘田忌赛马’,他的一腔热血也逐渐冷却。

  赵王丹道:“我们丢了老马岭,失了先机。我们一退再退,退到丹河东侧。丹河之险,岂能阻挡秦军。我们失了丹河,无险可守。长平就会暴露在秦国的面前。长平失守,我邯郸的西大门就被秦国打开。虞卿,我们还能战乎?”

  虞卿见赵王丹少了先王的气魄和胆色,问道:“王上见我国数战失利,心生退意,不想战,便想议和、休战。”

  “廉颇不能击败王龁,秦国还有武安君白起。此战,打下去。我们也赢不了。寡人思虑再三,才主张与秦国言和、休战。”赵王丹又说出心中的担忧道,“寡人派使者入秦,洽谈议和。寡人担心,秦国会狮子大开口。虞卿,你说有办法让秦国来我国议和。不知是什么办法。”

  虞卿语调平稳道:“臣的方式与平阳君有所不同。”

  赵王丹问道:“有何不同。”

  虞卿淡淡道:“我们的使者不应该去秦国,而是应该去诸侯国。”

  赵王丹想了想,也想不明白这其中之意,问道:“我们和秦国交战,议和不去秦国,反而派使者去诸侯国。虞卿,这是什么意思。”

  “秦王伐韩国数年,才逼迫韩王割裂上党。冯亭将上党献给我国,我们兵不血刃得到了上党十七邑。我们接纳上党,就等于在秦国这只猛虎面前夺食。秦国贪得无厌,岂会容忍。王上不想打,秦王也不会善罢甘休。”

  “那该怎么办。”虞卿所说,也是赵王丹最担心的事情。他派人去秦国言和,秦国不一定会答应。谈判破裂,两国势必一战。

  虞卿道:“我们派使者去魏、齐、楚结盟,共同对秦。”

  赵王丹惊道:“结盟抗秦?”

  “对,结盟抗秦。”虞卿语调平稳,表达的态度却是异常坚定。

  赵王丹想了想觉得不可行,忙道:“魏国惧怕秦国,楚、齐两国作壁上观。诸侯岂会,与我们结盟抗秦。我们结盟诸侯,秦王见了岂不是扩大矛盾。”

  虞卿见赵王丹还想和秦国化解矛盾,淡笑道:“我们和秦国的矛盾,已经被激化,也不可调和。对待秦国,只能用武力。我们和诸侯结盟,这是最好的方式。”

  赵王丹怔了少许,问道:“寡人听不明白。我国与秦国议和,又与诸侯结盟。这是议和、休战,还是扩大战争。”

  虞卿放缓语调道:“议和是要议的。但,议和不该是我国提出,而是由秦国提出。”

  “寡人没听错?你想要秦国来议和。”赵王丹摇头道:“简直比登天还难啊!虞卿,你觉得秦国会与我们议和乎?”

  虞卿坚定道:“会。”

  赵王丹道:“你说说,秦国为何会主动与我们议和。”

  “因为我国背后有诸侯。秦国不惧山东任何诸侯国。但,诸侯结盟,秦国岂不害怕。秦国害怕诸侯合纵伐秦,必会想方设法破坏。秦国顶不住六国合纵的压力,攻我,就会思虑再三。秦国想打我们,也不敢打。这样和谈就可以谈成。”

  赵王丹恍然间明白对方话中的意思,问道:“你是想寡人以武力为后盾,逼迫秦国与我们讲和。”

  虞卿见赵王丹醒悟过来,点头道:“议和的背后,有强大的武力支持,才会更加有效力。一文一武,方能在议和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赵王丹想了想,也拿不定主意,挥手道:“你的计策是不错。兹事体大,容寡人好好想想。你下去吧!”

  虞卿见赵王丹远不及先王的果断、历练,也不多说,行了一礼,躬身告退。

  平阳君得知赵王丹见了虞卿之后,对议和、休战,意志力有些松懈。平阳君见好不容易劝服了赵王丹止息兵戈、议和休战,却没想到虞卿的三言两语,竟然能说动赵王丹之心。

  正在平阳君准备再次入宫之时,赵王丹的使者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平阳君与使者简短说了几句,便进入王宫。

  赵王丹将虞卿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说了一遍,问道:“平阳君,你觉得,此事,怎么看。”

  平阳君闻言,笑出声来,问道:“王上不会听虞卿之言吧!”

  赵王丹点了点头道:“虞卿之言,很有道理。与其我们向秦国议和,不如逼迫秦国主动向我们议和。”

  平阳君笑道:“虞卿的想法太好笑了。”

  赵王丹愣了片刻,问道:“为何可笑。”

  平阳君收敛笑意,正色道:“秦、赵两国都是强国。强国相争,必有一伤。这是诸侯想要看到的。我们与诸侯会盟,诸侯会答应乎?”

  赵王丹见对方说了一半,有意停了下来,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虞卿之计虽好,但诸侯岂会看不懂,我们的用意。”平阳君神色多了几分担忧,“先王逐鹿中原,征战诸侯。无论是秦、齐,还是燕、北胡,甚至是同出三晋的韩、魏,都被我国攻伐。我国和诸侯关系不和,这点王上不会忘了吧!”

  “父王,征伐诸侯,与诸侯关系不和,但总体趋势还是好的。”赵王丹道:“我们与诸侯会盟攻秦,诸侯岂会拒绝。”

  “诸侯不仅怕秦国,还忌惮我国。”平阳君见赵王丹不语,又道:“我国和秦国交战,诸侯见两虎相争,怎会不乐。诸侯看着我们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定会张灯结彩。可,他们帮我们击败秦国,天下诸侯之势,便是我国最强。如此,天下诸侯又会不安。”

  赵王丹想了想,答道:“你说得不无道理。”

  平阳君道:“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大争之世,之所以还能维持七雄的格局,就在于势力均衡。一旦,有人打破了这种均衡,就会引发大战。无论是魏国强盛之时,还是楚国亡越之时,甚至是齐国亡宋之时。因为打破了天下平衡,才遭到诸侯围攻而弱。王上见诸侯相争,又会如何。”

  赵王丹道:“周室、韩国虽弱,却不被灭。就是因为他们以诸侯制约诸侯,图存图强。寡人见诸侯相争,也会两不相帮,坐收渔利。”

  平阳君问道:“我们与诸侯结盟抗秦,诸侯会答应乎?”

  赵王丹道:“不会。”

  平阳君闻言,很是满意,放慢语调道:“我们与诸侯结盟不成,传到秦国,就会升级两国矛盾。秦国得知,更不会与我们议和、休战。”

  赵王丹想了想,点头道:“你言之有理。”

  平阳君趁势道:“臣,认为虞卿之计,不可取。”

  赵王丹心中的意志也开始松懈,叹道:“寡人,也觉得虞卿之计,难能成功。”

  平阳君琢磨出赵王丹心中的想法,加强攻势道:“臣认为,我们主动去秦国议和,不但不会失了我国的体面。反而能彰显,我国议和的态度,还能缓解我国和秦国之间的矛盾。王上,诸侯不可信。大国之争,要靠自己。”

  赵王丹听到最后一句,便打消了与诸侯结盟抗秦的想法,正色道:“你说的不错,大国之争,只能靠自己。寡人没有想到这一层,险些坏了大事。也罢!寡人就派人去秦国主动议和。”

  平阳君恭维道:“王上圣明。”

  赵王丹道:“去秦国议和的任务,寡人就交给你了。”

  平阳君忙道:“王上,去秦国议和,臣举荐一人。”

  赵王丹问道:“何人。”

  平阳君道:“郑朱。”

  赵王丹想了想,对这个人没有半点印象,问道:“此人,有什么能耐。”

  “此人,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十年前,他曾代表我国,出使秦国,与秦王谈判。秦国与我国交换土地,先王也没把本国的疆土交给秦国。秦王派公子缯前来我国索地,气焰嚣张。先王自知理亏,也不想正面得罪秦国,派郑朱前去答复秦使。郑朱的一席话,让秦使无功而返。”

  “郑朱说了什么。”这件事虽不是很遥远,然,那时的赵王丹年幼,也记不清了。赵王丹也好奇,郑朱说了什么,导致秦国使者悻悻而去。

  “他说,我们交换的那些土地,距离赵国遥远,离秦国近。秦国没有攻占这些土地,是因为先王的贤明和先臣的力量,才能掌控在赵国手中。先王岂能将先祖的疆土割给秦国,留下骂名乎?换地之事,先王毫不知情,乃臣子所为。”平阳君又道:“先王不认,又让秦国凭借实力来取。秦王怒而伐我,才有了阏与之战,败秦之事。”

  阏与之战,赵王丹岂能不知。秦国三十年,征伐诸侯,毫无败绩,却最终被赵国击败,斩杀秦国数万将士。这也是秦王稷继位以来,自从函谷关被齐、韩、魏三国攻破之后,最大的惨败。

  平阳君见赵王丹没说话,又道:“郑朱与秦国打过交道,定能为我国争取利益,迫使秦国罢兵言和。此事交给他,定能水到渠成。”

  “寡人相信你的推荐。”赵王丹道:“出使秦国,罢兵休战的任务,寡人就交给郑朱了。” 赵孝成王英烈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