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岁月留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张村是洪雅县的一个最边远的乡镇,2005年乡镇撤并中,并入瓦屋山镇。说她偏远,是因为从县城乘车到那里,需要多半天的时间,他的边境已与峨眉、金口河等县地接壤。去张村是因为堂弟的老丈人家住那里,堂弟几次邀请都被我和爱人推辞,狗年的五一大假,爱人从成都回家陪我们度假时,又被堂弟逮了个机会,再三提出让我们一家三口去耍一趟,就当是去旅游。推辞不过,我们准备5月3日清晨出发。
因为堂弟在柳江镇的场口上开了一间修理汽车的铺子,我们决定先坐车到柳江镇,然后再和堂弟一起坐车到张村。正当我们准备出门的时候,从乡下赶来治病的母亲把我们堵了回来,帮母亲从医院买回药,我们一家就出发了。到柳江已经是近10点钟了,堂弟和另外一个叫涛娃的小伙子正等着我们。稍作休憩,我们一行5人搭上了到瓦屋山的客车,因为车速过快,气候变化迅速,女儿开始晕车了,吐了一次又一次,爱人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让她听她最喜欢听的《吉祥三宝》。一路颠簸到达吴庄,堂弟包了一辆破旧的小面包车到张村,这一次,路更烂了,我担心女儿吃不消,一路以车的动作作比喻逗她开心,说来也怪,她竟不再晕车了,小面包在高低不平的三山环线上跑了40多分钟,终于到达张村场口上。一下车,我们都舒了一口气,满以为是到达终点站了。可堂弟却跟一个小四轮司机搭上了话,听那口气,堂弟和他还是很熟悉的。果不其然,我们再一次坐上了车。
到堂弟老丈人家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了,等到堂弟的妻子喊“开饭喽!”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也记不起什么叫文质彬彬的词了,那情形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狼吞虎咽。
白 茶
吃完饭在院子里歇脚,看见有人在翻动什么东西,上前询问,得知“白茶”。听说过毛峰、碧螺春等之类的茶叶,就是没有听说过白茶。因为有了兴趣,恰好做这种茶的是堂弟妻子的五叔,听说我们有兴趣品尝,遂让堂弟沏一大杯放到我们的面前,顷刻间,一股清香幽幽而来,沁入我的心脾,漫漫扩散到我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呷上一口,苦涩而清醇,回味起来却又是一股甘甜。我喜欢上了这素未谋面的白茶,一连喝了好几口,却被早已馋得直流口沫的爱人抢了去。知道我们喝茶是人手一杯的堂弟不好意思地说:“山里就是这样,大家都喝一杯茶。”爱人没有理会,只顾着品白茶了。
白茶长在地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好奇地问正在做茶的五叔,五叔憨厚地笑了笑,没法向我形容它的模样,实在没办法了,他指着门前不远处的几棵约有三丈高的树告诉我:“那就是。”雨雾朦胧中,我看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模样,心中难免有一丝遗憾。待要再问时,堂弟的妻子已经把饭菜端了上来。
黄 连
堂弟老丈人家住的地方叫罐坪村,跟洪雅县的黑林、黑山俩两个黄连场接壤。这里除了种土豆、玉米外,我们能见的大都是黄连了。在崇山峻岭间,在森林的边缘,我们亲吻那文明世界的雅连。我们到来的时间正是雅连收获种子的时间,亲戚安顿好我们一家后,就抽空出去割种子去了。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是黄连场里的,听他讲黄连山上的土都是苦的,于是站在黄连地边的时候,就把这个话鹦鹉学舌地讲给年幼的女儿听,女儿却是个叛逆的家伙,不见棺材不掉泪,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小家伙竟然从黄连地里抓了一撮放在舌边尝了起来。见状,我和爱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女儿给我们下一个结论。女儿品尝后,惊讶地告诉我们:“妈妈,你说的都是真的诶,土都是苦的。”我松了一口气,惟恐因为鹦鹉学舌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影响我平日里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的心终于落了地。
因为看着亲戚在黄连地里扯杂草,我们也学着帮忙。可帮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黄连生长在高寒山区,却又不喜欢太阳的直射,连农们只得用遮阳网将它们盖上,要进入黄连地里扯杂草,就得弓着腰,弓在很窄的连隙里工作。刚开始时是新鲜,时间一长,腰就不听使唤,闹起了意见。亲戚看出了我们的破绽,领着我们看他刚从大山上扯回来的兰草和三七、虫蝼等。
回家时,亲戚大方地从连地里提了一大把黄连回来,作为礼物送给我们,我们也毫不客气地就接受了,因为盛情难却嘛。
张村的早晨
因为高山反应,还没到睡觉的时间,我就觉得很疲倦了,早早地就躺下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在朦胧中,被一阵悦耳的鸟鸣声吵醒,我和女儿穿上衣服,坐在亲戚家的吊角楼上看屋后森林里飞来蹦去的鸟儿歌唱。
因为昨天晚上下过雨,久晴雨后的早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山也显得更加明朗、清翠,以至于有什么异物飞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女儿靠在我的怀里,静静地循着鸟鸣声寻找鸟儿。
“妈妈,快看,好大的一只鸟儿!”女儿猛地一惊叹,将我的视线移动到她手指的方向,果然,我看见了一只野鸡身子足有一尺来长、两三斤重,正在树枝上飞来飞去,树枝被它摇晃得大动。我以为有什么野兽在追着它,还为它的安全担忧。“你们在看什么,在看那大嗓门的野**?”堂弟妹笑着问我和女儿。女儿迫不及待地把我们地担忧告诉了她的舅妈。弟妹笑着说:“没有什么野兽追它们啊,它在招呼它的恋人啊。”我和女儿大笑,惊醒了睡梦中的爱人,见我们如此热闹,急急地起了床,陪着我们走到森林边上,看森林的早晨。
出了亲戚家的院门,一股芬芳的泥土味中夹杂些许苦涩迎面扑来,刺激着我们的鼻孔,我们贪婪地呼吸着,心和脾都一样清新,肺的压力似乎也减轻了许多。在一块写着“退耕还林基地——一碗水”的牌子下,我们停住了脚,在10米开外的树丛中,两只野鸡在欢快地交配着,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从我们身边飞过,唧唧喳喳地叫着,我笑着问女儿:“你知道这几只鸟在说什么吗?”女儿猜了几次都没有合我的意,我神秘地告诉女儿说:“他们在说,这几个人在看稀奇物儿!”爱人和女儿都哈哈大笑起来。
腊肉岩
到张村的第二天,我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被堂弟热情地拦下了,说一定要带我们去看看张村的溶洞。堂弟的舅子是张村中学的教师,听说我们要去看溶洞,充当了我们的第一个导游,既出摩托车又出力,载着我们出发了。
摩托车在盘山公路上行走,一路好风景。周老师告诉我,这条路就通往闻名全国的雅连产地——黑山。果然,沿途除了美丽的山水和森林外,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人为雕琢的痕迹的就是黄连。越往山上走,杂树就越多,杂树中最多的要算野核桃了。刚开始时,我还以为是当地**发动群众搞的经济林木,后来听周老师说是野生的,不仅大为赞叹。周老师告诉说,我们脚下的这条公路是原县林场场长马朝洪在任时修的,还说马朝洪为罐坪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周老师一边跟我们解说着,一边注意着脚下的安全。摩托车在一道凸起的岩石下停下来,带着我们往岩洞里钻,并告诉说,这座岩叫“腊肉岩”。我奇怪地问:“为什么叫腊肉岩,有没有什么说法?”周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带着我们往洞口走去。因为人烟罕至,杂草淹没了上去的路,一不小心,被霍毛蛰了一下,似蚂蚁咬了一下,被咬处肿起一个小疙瘩。可好奇心极盛的我并没有停下脚步,紧跟了前进的队伍。
因为山路崎岖,几十米的山路,我们走了近十分钟。终于到达岩下,爱人取出摄像机,岩顶上的“腊肉”马上就入镜来。我问周老师:“为什么叫腊肉岩,有什么说法吗?”周老师耸耸肩膀,微笑着指着岩顶的“腊肉”说:“说白了,这就是溶洞,岩顶的腊肉就是石花。因为溶洞径深较浅,石花在氧化作用中变得如当地老百姓家冬天熏制的老腊肉,因此而得名。”
站在腊肉岩洞口前,我背对洞口向外张望。一条小溪缓缓流过,偶有急处,定有礁石。周老师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后来查找资料得知,此溪叫罐坪河),周围长满了野核桃,鸟儿在山涧中欢快地飞来飞去,招呼着自己的伙伴。再转过身来,腊肉岩上的“腊肉” 悬挂在约10米的岩顶上,在风中摇曳,还真像一块块腊肉。洞口径深约5米,各种溶石都变得如烟熏一般。
出了腊肉岩,我们的摩托车队继续沿着盘山公路往前走。对面的半山上隐约留有路的痕迹,周老师说,那就是以前的老路,很危险的。据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洪雅的。
勇探龙洞
因为出门的时候,堂弟的老丈人一再强调要按时回家吃中午饭,所以,一出腊肉岩,我们就向周老师所说的龙洞出发了。周老师告诉我们,龙洞在黑山的一个悬崖上,他都没有去过,据说里面的喀什特地形较为突出。车沿着罐坪河逆行,路越来越陡,车颠簸的时候也较多,坐在周老师的身后,我的手不由自主抓紧了周老师的衣服。因为越往山上走,人烟越稀少,树木就越粗大,周老师指着一条僻静小道说:“从这里进去一里多路就是原始森林了,那里面的野生动物比我们那里还要多……”周老师驾车的技术还算可以,他一边留神驾车,一边给我介绍这里的地名和有趣故事,他抱歉地说:“虽然是本地人,但因为小的时候调皮,不能静下来听故事,知道的故事不是很多……”大约过了20多分钟,他抬起右手很快地给我指了一个方向,告诉我:“那个山头就叫鸡蛋山,你不把它当山看,远远地就像一个鸡蛋立在山丛中……前面的一段小路叫空欢喜……”我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叫空欢喜呢?”周老师说,那是因为现在就能看到黑山了,而且是平路,初次来的人肯定高兴的很,马上就要到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再走吧,其实不然,还远着呢?难道不叫空欢喜吗?”
到了黑山,周老师找来两个小向导,由他们带路。在小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从几个废弃的矿石厂前经过,沿着进山的路前进。小向导把我们带进了一片树林,地上有压路机经过的痕迹,小向导说,那是山里正在建电站,压路机进山施工的。我们一行6人已经很累了,坐在地上休息,周老师让向导找好具体的位置。两个孩子就像山里的猿猴一般,熟练的爬上了一座山,告诉我们不是,我们在告戒他们注意安全的时候,他们已经攀上了另一座山,很快就传来他们兴奋的声音。我们在陡峭的山壁上,抓着野生竹根,攀着树枝,躲过荆棘,猫腰钻过藤莞,终于在悬崖上找到了一个约1米高的洞口。
我们带来的两支电筒一前一后照着,一行人挨着个儿进洞,大约猫身钻过5米深的洞口,前面突然开阔起来,在约30多个平方面积、10多米高的洞内,两支电筒的光亮变得很微弱,我们又从包里掏出20多支蜡烛点燃:乳白色的石钟乳正往地上滴着水,如花、如人、如佛、如虬龙盘柱、如珍珠入盘,天然地圆润,我们和小向导在各种地形前留影。空气清晰却透着凉意,孩子们爬到高处,爱人举着相机不断地闪动着,我们一边用手触摸着钟乳,一边啧啧称赞……周老师望着这美景惊呆了:“我就生活在附近,今天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溶洞……”就连久走风景区的爱人也赞不绝口……
在洞里呆了约一个小时,我们准备回家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特别是没有走过山路的女儿,简直是在周老师和堂弟的连牵带抱下下的山。回到罐坪村的时候,我们已经是累得焉汤寡气了,但大家还是很兴奋,毕竟我们看到了连本地人都没有看到过的溶洞! 岁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