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第40章 射带钩亦能射天下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4472 2021-04-05 20:5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姜小白来也》—射带钩亦能射天下

  干时之战

  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公子纠归齐,半路得到消息,公子小白已继位,且安排兵马以待。

  管仲射小白,中小白带钩,小白诈死骗过管仲。

  公子纠不复担忧小白争位,且国有内应,自然安步当车,现在形势突变。

  鲁庄公的脸面过不去,明明与齐大夫会盟约定扶持公子纠,现在陡然意外,于是就势进攻齐国,意欲帮助公子纠夺位。

  《春秋》记载。

  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

  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齐人取子纠杀之。

  从春秋的笔法来讲,对于齐桓公的即位有看法。

  首先选定公子纠继承君位是齐国大夫与鲁庄公共同协商,算是合法继承,而现在小白用诈术抢先即位,非法,至少鲁国不承认。

  表述上是“齐小白入于齐”,“入”字是一种厌恶的表达,含有批判的意味。

  “齐人取子纠杀之”。

  史料有记,子纠为鲁国迫于齐国大兵压境,前有干时之败,已是惊弓,不得已杀子纠平息齐桓公的怨恨。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说句笑话,文字游戏玩的溜溜的,有一套儒家的东西在里面。

  也有人批评鲁庄公,齐国虽强,不至于灭鲁,鲁国还是有实力的,几百年来齐国无力挺进中原就是因为有鲁国横亘,阻挡了向中原扩张的势头。

  干时之战虽然败的一塌糊涂,不至于受齐国要挟致公子纠于死地。

  话又说回来,既然鲁庄公无力协助公子纠归齐,又不能战胜齐国强行扶持公子纠,而且齐桓公又得到了齐国国内上下的支持。

  如果一味的强行抵制对抗,政治上说就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放弃公子纠与齐国修好,是合乎大国政治的,仅仅从道义上批评鲁庄公不能保护子纠似乎太牵强。

  干时之战,显示了齐桓公的实力,这当然离不开鲍叔的鼎力辅助。

  公子纠误以为小白已死,慢悠悠到齐用了足足六天时间,给了小白和鲍叔很充足斡旋的准备。

  小白诈死,骗过管仲,于是跟鲍叔日夜疾驰奔赴齐国。

  与诸大夫的斡旋沟通,鲍叔最重要的理由便是依仗别国,必然在政治上受到他国的掣肘,不能自主,齐国本为大国应该引以为耻。

  这得到了众臣的肯定与支持,谁也不敢拿国家的政治前途打赌,于是公子小白即位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召忽死与管仲囚

  公子纠死于大国政治的博弈,召忽为人臣,自杀以殉,可为死忠。

  管仲请囚。

  召忽之死在儒家看来,值得赞扬,体现了为人臣之忠,虽死为大。

  但是在管仲的事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这发生在子路与孔子的身上。

  子路性情爽直,快人快语,有所疑则问。

  他肯定跟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过,且颇有心得,但是并不满足。

  一次就在课上向自己的老师孔子提出自己的问题。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

  老师,您怎么评价管仲这个人呢?

  子路心里想,管仲这个人,说他仁义似乎算不上,说他不仁义,又做了许多比仁义更有仁义的事。看老师怎么说。

  提出这个问题,很骄傲,准备好了跟老师大论一场。

  子曰:仁也。

  很简单啊,管仲做到了仁。讲究仁道,是按照仁的思想来实践的,没有问题啊。

  你这家伙有什么想法说来看看。

  子路这下来劲了,把自己的论文都要背出来,说了一大通,有理有据,气势磅礴。

  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

  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

  召忽死公子纠,管仲囚,是不忠也。

  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

  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

  言无耻恶之心,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

  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这一连串早就准备好了,真是连珠炮似的,慷慨陈词。

  说完得意洋洋,看着老师,那样子,老师,我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我的见解,同学们都辩论不过我呢。

  老师就是老师,怎么说话都很圆。

  子曰:

  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襄公之昏也。—那是襄公笨蛋,关管仲什么事?

  欲立子纠而不能。

  —人都有运气好坏,那是管仲的运气差,时运不济啊。

  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

  既然没办法啊返国救助家人,发愁有什么用,不如沉静的等待,以观其变。

  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

  —被囚不死。从容自若,那是有他自己的价值判断。

  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

  ——后来跟随齐桓公,这是懂得变通啊。

  不死子纠,量轻重也。

  ——不为子纠而死,这是明白不为一人君,要为天下,孰轻孰重。

  再说了,公子纠没有就君主位,理论上他们不是君臣关系,管仲不能算是他合法的臣子。

  管仲没有被这死板的理论束缚,最后辅佐桓公一匡天下,成就大功名,这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召忽虽然为子纠死掉了,也太过于拘泥“仁”了,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死的不值。

  你看你看,大老师就是大老师,什么话到他嘴里说的都那么动听,也见得孔夫子这个人不是那么板着面孔,拿着“仁”的大棒子挥来舞去,专门挑别人的毛病。

  当然,这也是管仲的成功,如果相反,不知道会不会是另一种情形呢。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