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死战求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赵世家》·长平决战·死战求和
很有意思的是,翻看中国的历史极少有关于经济方面的记载,有但向来不做为记史者特别关注,而且中国的历史差不多都是儒家来进行。儒家有一个特别之处,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有些重大的事件,其人有,其事有,事情的后果也有,但是过程的表述因为某种观念的存在影响,常常会出现不一样的读后感。
拿长平之战来说,赵国是惨败的一方,那么这个惨败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做史者需要做楚一些判断。秦赵决战是事实,赵国惨败也是事实,那么惨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看,最为广泛的认识是赵王任用赵括,尤其是赵括更是被两千年来盖棺论定——《纸上谈兵》,就是说赵王的责任在于被赵括的假象迷惑了,真正指挥作战的是赵括,赵王是有责任,责任更大的是赵括。这是不是真相呢?一切都是真的啊,秦赵大决战,赵国惨败,哪些人参与了都是真的。中国的历史太多太多这样的记述,几千年来说起长平之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括。为了加固这种认识,还会伴随着更多的渲染。
从赵国史来看,赵简子的梦,赵武灵的梦,赵孝成王的梦,都出现在他们的正史上,搞这些干什么呢?就是特别表明领导人没有错,一切都是天意。不能归结为天意的只好找一个背锅的出来。于是赵括就这样做了长平之战的背锅者,这么重大的事件,权且好听一点,背锅侠吧。
史料上赵括的记载找不到许多,太史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了蔺相如与赵括之母对赵括的评价,蔺相如以为赵括徒有虚名,他老子赵奢了得,不代表儿子赵括也行,没有实战经验,“若胶柱而鼓瑟耳,不知合变也。”
赵括之母说,他老子也不认可他,他日要领军杀敌,恐怕要坏事。并且上书赵王不建议用赵括为将,理由是赵括傲慢自私,不能体贴军士,说得很难听。说实话,从赵括母亲说的话来判断,这是一位贤良聪慧的女人。这样一位智慧的女子居然教育出赵括这样不肖其父的儿子,是不是很奇怪呢?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女人意识到前线战事的惨烈不愿赵括参战而找的托辞呢,似乎又不是,因为赵括战亡了。
再回到长平之战,廉颇素来以勇气闻于诸侯,在他的作战履历上,都是进攻,所谓战必胜攻必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的勇气与赵奢之勇比起来,似乎差得远,廉颇伐齐名震诸侯,这个齐可是残败之齐。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不敢打阙与之战,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大败秦军。廉颇的“勇”貌似名不符实。廉颇一生中只与秦国打过一次仗,就是在长平,固守不战,想与秦国拼消耗,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讲真话,赵国打遍天下,就是不敢打秦,秦人攻赵,赵就攻齐燕,在秦人那丢了的从齐燕找补回来,归根结底就是不愿与秦正面冲突,两个字“畏秦”。
那么长平这么重大的战事,廉颇的防御之策应该是正确的,赵王免廉颇换赵括的目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廉颇防守不攻吗?恐怕不是。廉颇数败,防线被突破,影响到了军心,譬如现在的足球比赛,重大赛事出现失误导致成绩很差,谁要担责任呢,当然是球队教练,所以足球界有个说法叫换帅如换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赵国消耗不起了,本来想消耗秦国,最后自己撑不住了,拖下去是死,失败也是死,与其被拖死不如拼死一搏,以战求和,为什么一定要撤换廉颇,问题还很多,最关键的一点廉颇本身属于联秦派,于是数败的廉颇被拿下,赵括出征。赵国希望将秦国拖到谈判桌上,但是以弱者的姿态谈判谁会接受你?我打不过你,我要求谈判,这样吗?你打不过我,我要求谈判,和谈是在相匹敌的基础上进行的。赵国要想与秦国坐下来谈判,就必须拿出让秦国敬畏的姿态,那么只有进攻!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