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登场人物介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本书登场人物介绍
■法国公主玛丽·阿德莱达(Marie Adélaïde de France,1732—1800)
路易十五与王后玛丽·列辛斯基(Marie Leszczyńska)的四公主。和五公主维克图瓦(Marie-Louise-ThérèseVictoire de France,1733—1799)、六公主苏菲(1734—1782)一样终生未婚,一直住在凡尔赛宫。父王驾崩后,三姐妹搬到贝尔维尤居住。大革命爆发,亡命至罗马(苏菲在大革命发生前已病逝)。
■阿图瓦伯爵(Comtes d'Artois,1757—1836)
路易十六、路易十八的弟弟。大革命一开始便逃往国外。作为第一名亡命贵族反抗革命,支持《皮尔尼茨宣言》,前往支援王党派叛乱(“旺代叛乱”)但遭遇失败。王权复辟之际回到法国,对路易十八钦定的《宪章》表示反对,成为激进王党派的首领。路易十八死后即上位,成为夏尔十世(在位时间:1824—1830)。七月革命时被逐下王座。
■女沙皇伊丽莎白(Елизавéта I Петрóвна,1709—1761)
俄国女沙皇(在位时间:1741—1761)。彼得大帝的三女儿。她受近卫兵支持,通过武装政变成功即位。恢复元老院,确定官僚制,推进商业,强化农奴制。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与奥地利结盟参战。
■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1898)
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和巴伐利亚公主卢德维卡的二女儿。她的表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对其一见钟情,遂成婚。身为美貌皇后虽然声名在外,但由于不习惯宫廷生活,总是借称生病疗养四处旅行,逃离维也纳。她非常喜欢当时奥地利帝国隶属地之一的匈牙利并前往访问,也受到匈牙利人的欢迎、崇拜。于是她正式承认匈牙利独立并促成了奥匈帝国的建立。身兼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双重角色,她反而受到外界欢迎。后在旅行时被无政府主义者暗杀身亡。
■伊丽莎白·波旁夫人(Élisabeth of France,1764—1794)
路易十五的太子路易·斐迪南的小女儿,路易十六的妹妹。热爱法国,羡慕哥嫂,拒绝所有他国的提亲而坚持单身,25岁时就卷入了法国大革命。但她并没有选择逃命,而是和哥哥一家一起被幽禁于圣殿塔,照顾一家人,教孩子们学习。1794年,她在革命法庭上被判处死刑,即日行刑。
■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Wenzel Anton Furst Von Kaunitz-Rietberg,1711—1794)
奥地利政治家。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担任外交官,曾在亚琛和平谈判上掌权,为了制压普鲁士,想出联同俄国以及15世纪以来处于传统敌对关系的法国结为同盟的对策。此举获得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承认,1750年亲任巴黎大使。这次外交革命以《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奥地利与其宿敌法国结盟,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内政方面,支持诸项启蒙性改革,帮助充实国力,培育文化。
■查理六世(Karl Ⅵ,1685—1740)
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11—1740)。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与波旁家族的菲利普争夺过王位。哥哥约瑟夫一世死后,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而放弃西班牙王位。通过《乌得勒支条约》获得南尼德兰和那不勒斯属地。由于没有男性子嗣,宣布了让大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王位的《国事诏书》(Pragmatische Sanktion)。虽然获得了列强的承认,但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消耗太多国力,后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败北,连新领土那不勒斯王国也一并割与波旁家族。他嗜好音乐、艺术,是巴洛克时代最后一代君主。
■卡洛斯二世(Carlos Ⅱ,1661—1700)
哈布斯堡家族最后的西班牙国王(在位时间:1665—1700)。腓力四世的儿子。4岁即登上王位,由母后实际主政。长大后由于身心状态都无法亲政,无能亲信致使政治局面一片混乱,使国力越来越弱。因此,成了颇有领土扩张野心的法国路易十四的牺牲品,接连失去领土。而且他是在没有继承人的前提下去世的,引发导致欧洲分裂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爆发,这也是西班牙王朝没落的决定性原因。
■卡洛斯四世(Carlos Ⅳ,1748—1819)
西班牙国王(在位时间:1788—1808)。卡洛斯三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于那不勒斯,与帕尔马公爵的女儿玛丽亚·路易莎结婚。法国大革命爆发期间,由于缺乏统整国内混乱局面的政治能力,把国政要务交给臣下处理。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西班牙海军全员被歼灭,签订了允许拿破仑军队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的密约,使国民众怒,引发阿兰胡埃斯暴动。在拿破仑施压下退出王位。
■卡洛纳子爵(Vicomte de Calonne,1734—1802)
1783年接任内克尔就任财政总监。一开始认为消除财政赤字而增税不可能实现,采取散漫的公债政策后失败。1786年设立了以向特权阶级课税为目的的十八条财政改革计划,却由于此举会明显贬损特权身份的利益,未得到承认而被孤立。1787年4月辞职。大革命一爆发便迅速逃往英国。
■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1683—1760)
英国汉诺威王朝第二代国王(在位时间:1727—1760)。在位时,英国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特别针对法国积极作战,增强了国力,但实际施行政策的是首相等重要大臣。治理期间,内阁、议会组织壮大,王权逐步萎缩。其妹妹索菲·多罗西娅成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王后,生下了腓特烈二世。
■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1649)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在位时间:1625—1649)。詹姆士一世与丹麦公主安妮之子。与父王一样信奉君权神授,无视议会,一意孤行实行专制政治。因此招致议会的反抗,造成内战,最后成为人民公敌而被处死。
■杜巴利夫人(Comtesse du Barry,1743—1793)
本名玛丽·让娜·贝库。19岁起跟随在名为让·巴蒂斯特·杜巴利的贵族身边,后被黎塞留公爵发掘,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想要变成正式的情妇,必须与贵族成婚。于是她与杜巴利的兄弟成为名义上的夫妻,以杜巴利伯爵夫人的身份进入宫廷。路易十五一去世,她就被逐出凡尔赛宫。大革命期间她被怀疑为反革命,被逮捕后处死。
■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1732—1804)
出生于西班牙,活跃于巴黎的金融家、政治家。日内瓦新教徒家庭出身,到巴黎后成功发迹,成为银行家。1777年晋升为财政总监。为了填补财政赤字,采取公债政策,也尝试过改革课税方式,但由于法国向美国独立战争增援等原因,财政状况恶化。陷入僵局的最后,内克尔公开发表了当时的国家财政实情,于1781年辞任。由于愈演愈烈的财政困局,又再次被国王召回继续聘用,1788年8月成为国王的首席顾问。对于第二年即将召开的三级会议,计划修正对第三等级在规定人数以及表决方式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却遭到贵族、宫廷反对,1789年7月被罢免。此举引发民众强烈愤怒,成为攻占巴士底狱的导火索。于是,国王不久便又让他复职,而此时法国的财政状况已无可挽救,内克尔在1790年退出公职。
■法里内利(Farinelli,1705—1782)
意大利阉伶歌手。出生于博洛尼亚,原名卡洛尔·玛利亚·布罗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被誉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阉人歌唱家。师从名师尼科拉·波波拉,1720年正式出道。超群的歌唱技艺和美貌使他一举成名,主要在维也纳和伦敦演出。1737年被邀请到马德里,成为腓力五世(Felipe V)的王室御用歌手,据说为国王夜夜笙歌。1771年回到博洛尼亚,教授羽管键琴。亦有歌剧作品。
■菲尔森(Hans Axel von Fersen,1755—1810)
全名:汉斯·阿克塞尔·冯·菲尔森。瑞典名门望族,王室顾问官的儿子。他遵从当时贵族社会的习惯,为了拓宽见识,花三年时间游历欧洲各地,掌握了作为国际人士的素养。巴黎社交界活动期间,在1774年1月30日的歌剧院假面舞会上,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相遇。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作为法国派遣军团副官参战。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也参与了国王一家的瓦雷讷逃亡计划、王后亡命计划,为救出安托瓦内特尽心尽力,却都未获成功,在失意沮丧中回到瑞典。1810年,瑞典太子突然死亡,菲尔森身背暗杀嫌疑,被群众虐杀。
■弗朗茨一世(即位前名为弗朗茨·斯蒂芬,FranzⅠ,1708—1765)
洛林公爵利奥波德·约瑟夫的次子。由于自己的哥哥夭折,随即成为王位继承者。母亲是路易十四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的女儿伊丽莎白·夏洛特。父亲这边的曾祖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多三世。他与玛丽亚·特蕾西亚是姑表兄妹关系。与玛丽亚·特蕾西亚成婚后,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弗朗茨一世(在位时间:1745—1765),但却不得不将家族领地洛林公国割让给法国。政治、军事事务全权交给玛丽亚·特蕾西亚掌管,他自己善于理财,成功还清了奥地利帝国的欠债。
■弗朗茨二世(FranzⅡ,1768—1835)
最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92—1806)。作为奥地利帝国第一位皇帝,称为弗朗茨一世(在位时间:1804—1835)。由于父亲利奥波德二世发表的《皮尔尼茨宣言》,即位后不久,1792年4月,法国大革命政府向奥地利宣战。自此,法国大革命战争爆发。之后在拿破仑战争中败北。1804年,将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隶属地合并为奥地利帝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他把女儿玛丽·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以和亲方式意图保住自己的帝国。
■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也作腓特烈二世1712—1786)
普鲁士国王(在位时间:1740—1786)。一方面在内政上,减轻赋役、保护农民,改善裁判司法,整修道路设施,振兴产业;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与各列强战斗,还参与了“第一次瓜分波兰”行动,努力振兴普鲁士帝国。他是开明专制君主的典型人物。在学问、艺术领域也非常开明,在柏林郊外建造了凝萃洛可可格调精髓的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并邀请伏尔泰前往休憩。
■普罗旺斯伯爵(Comte de Provence,1755—1824)
路易十六的二弟。大革命初期采取的是容许革命的态度,哥哥瓦雷讷逃亡事件发生后,他也逃亡国外。他和弟弟阿图瓦伯爵会合后辗转欧洲各地,集结王党派势力,开展反革命运动。1814年王政复辟期间使波旁家族复活,并即位为路易十八(在位时间:1814—1824)。与英、普、奥等国签署《巴黎条约》,发布钦定宪法的《宪章》,建立君主立宪制。
■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
法国剧作家。他充满才气,以讽刺风格描写贵族阶级的蛮横。代表作有《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后者由莫扎特改编为歌剧。
■勃利伯爵夫人(Comtesse de Polignac,1749—1793)
她18岁与勃利伯爵结婚。所在家族自古以来一直服侍着波旁家族。由于家门衰落、生活贫穷,因此很懂得讨安托瓦内特的欢心,获得独宠。她外表美丽,加上社交能力强,在宫廷中很有权势,一年获得的赏赐金约为50万里弗。包括丈夫在内,她给整个家族都谋得了官职,从此家门兴旺。她的阶位也从伯爵升至公爵。她是少数被安托瓦内特邀请至小特里亚农宫的人之一。大革命爆发后,她立刻逃亡奥地利。安托瓦内特被处刑的同一年,她在维也纳病逝。
■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
出身于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她因其聪明才智和美貌纤柔的形象,在社交界非常出名。23岁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原名为珍妮-安托瓦内特·普瓦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她代替政治上无能的国王介入国政,之后实现了被称作“外交革命”的与奥地利的结盟。她为国王深深信赖与爱护,拥有多处宅邸、领地,获得了大量金钱,将优雅的洛可可风潮发扬光大。与启蒙思想家交往颇深,庇护了许多文化人,奖励文化艺术,并建议创建国立塞夫勒瓷器厂。
■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1717—1780)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女王(在位时间:1740—178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长女。父亲死后,根据哈布斯堡家族家训即《国事诏书》,她一并继承了所有家族领地。后因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入侵领土以及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伯特提出的继任要求,她不得不直面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她通过承认匈牙利贵族的特权而接受援助,获得英国和荷兰的支持,缔结和平条约,确保了除西里西亚之外的全部世袭领地,以及丈夫弗朗茨一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她战后在国内推行改革,外交方面则成功与长年以来的宿敌法国结为同盟,转而把矛头对准英国。她育有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内的16个子女。丈夫死后,她与长子约瑟夫二世携手统治国家的过程中,通过减轻赋役,推出了农民保护、教育制度、法制改革、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启蒙性政策,为近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玛丽·路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1751—1819)
帕尔马公爵菲利普一世(路易十四的曾孙)与路易十五的女儿路易丝·伊丽莎白所生的二女儿。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王后。她13岁嫁人的时候,在位的王太后婆婆已经去世,因此她立刻站上了马德里宫廷女主人的位置。她把身为国王的丈夫玩弄于鼓掌之间,让自己的宠臣戈多伊升为宰相执掌国政。她所推崇的亲法外交政策,使西班牙陷入末路。由于其长相丑陋、品质恶劣,以“粗野王后”的形象留名后世。
■玛丽·泰蕾兹(Marie Thérèse Charlotte de France,1778—1851)
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长女。10岁时遭遇法国大革命,与家人一同被幽禁于圣殿塔。1795年,与作为奥地利俘虏的5名法国要员做交换,才被释放。之后她受到哈布斯堡家族的保护。1799年,她与昂古列姆公爵(阿图瓦伯爵的儿子)结婚。拿破仑战败后,她和路易十八(普罗旺斯伯爵)一起回国,却在七月革命中不得不再次逃命,辗转于诸国,居无定所,度过余生。
■米拉波伯爵(Comte de Mirabeau,1749—1791)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重农主义经济学者。他是作家、记者、政治家。他是贵族出身,作为自由主义贵族收获了很高的人气,作为第三等级代表参加三级会议,其雄辩之姿令其成为国民议会领头羊之一。他反对革命激进化,支持君主立宪制。1790年年末开始,他私通宫廷,从国王那里收受津贴,以偿还自己的欠债。最后他因生活放荡和过度疲劳而突然死亡。
■梅西伯爵(le Comte de Mercy,1727—1794)
他的全名是弗洛里蒙·克劳德·德·梅西-阿让托(Florimond Claude de Mercy-Argenteau)。他在奥地利的领地尼德兰出生,是英国大使的儿子。为了巩固奥德的同盟关系,他促成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与法国太子的婚事。他深受玛丽亚·特蕾西亚信任。安托瓦内特与法国太子成婚后,他依然待在法国,以扶持安托瓦内特,在背后默默支持她。安托瓦内特被处刑后,他作为英国大使前往伦敦,在当地没待多久便去世。
■约瑟夫二世(JosephⅡ,1741—1790)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65—1790)。玛丽亚·特蕾西亚的长子。作为开明专制君主,他努力推进奥地利近代化。他不顾母亲反对,接近崇拜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第一次瓜分波兰”行动,增加了领土面积。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他遭弗里德里希二世反对。母亲死后,他发布宗教容许令、农奴解放令,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等,尝试推出积极的政策,但招致诸领属联邦贵族们的反对。他在外交方面也总是状况频发,如比利时叛乱、匈牙利反抗。对法国大革命,他一直是反对的。最后病逝。
■拉斐特侯爵(Marquis de La Fayette,1757—1834)
法国军人、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英雄。作为自由主义贵族,他赞成法国大革命,起草了《人权宣言》。但他到底还是君主制支持者,目的在于建立君主立宪制。他率领斐扬派与雅各宾派对立,逃亡到奥地利。之后他帮助路易·菲利普,积极参与七月革命。
■德拉莫特伯爵夫人(Comtesse de la Motte-Valois,1756—1791)
项链事件主谋。她自称是法国旧王族瓦卢瓦家族的后裔,全名为珍妮·德拉莫特-瓦卢瓦(Jeanne de la Motte-Valois)。她不仅欺骗罗昂枢机主教让其购买项链,还私吞了这条项链和购置款。要求付款的宝石商人起诉后东窗事发。但那时项链已被拆解,并被欺诈团伙分了赃,早已消失。虽然法庭裁决其有罪、惩罚鞭刑,并且判处她终身监禁,但之后由于民众们的同情呼吁,她逃往了英国。
■朗巴勒公爵夫人(Duchesse de Lamballe,1749—1792)
出身于意大利都灵的萨伏依贵族。17岁与朗巴勒公爵路易·亚历山大结婚,婚后第二年,两人生死相别。这位年轻漂亮的寡妇,比玛丽·安托瓦内特年长6岁,在宫中受宠并被任命为宫廷女官房长官。她深受王后信赖,虽然15年间每年都能得到15万里弗的赏赐,但她的社交能力欠缺,后来还是被拉下了马。大革命爆发后,她对国王一家鞠躬尽瘁,入狱后拒绝签署肯定大革命的文书,在“九月大屠杀”事件中,她被群众残忍杀害,下场凄惨。
■路易·夏尔(Louis XVII,Louis-Charles de France,1785—1795)
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次子。哥哥路易·约瑟夫病逝后,成为太子。大革命爆发后,他与家人一同被幽禁在圣殿塔。1793年1月21日,父亲路易十六被处刑,因此他在7岁10个月时被宣布成为路易十七。之后按照国民公会的命令,为了让他变为激进的共和主义者,被带到雅各宾派的鞋店老板西蒙那里接受再教育。母亲安托瓦内特被处刑之后,夏尔被单独关在房间受人监视、被人虐待,最后病死。
■路易·约瑟夫(Louis Joseph Xavier François de Boubon,1781—1789)
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第二个孩子,也是长子、太子。因患脊椎骨疡,他在三级会议期间去世,年仅7岁半。
■路易十四(Louis-Dieudonne,1638—1715)
4岁登基(在位时间:1643—1715),法国宰相马扎然死后,从23岁开始亲政,在许多对外侵略战争中不断扩张领土。内政方面,他建造了凡尔赛宫,推行财务长官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政策,完成了法国的绝对君主制,被世人称为“太阳王”。第一位妻子玛丽·泰蕾兹,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长女。1700年,他认为如果无子嗣的卡洛斯二世(玛丽·泰蕾兹同父异母的弟弟)去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就会灭亡。他主张赋予自己孙子腓力西班牙王位继承权,并使其即位为腓力五世。但是,对此并不认可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和英国、荷兰组建同盟,引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路易十五(1710—1774)
路易十四的曾孙。5岁便继承王位(在位时间:1715—1774),但对政治并不热心。即便由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主持的摄政时代结束,他还是把政务交托大臣操持,还允许情妇介入政治。七年战争中败给英国,失去了印度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宫廷里洛可可文化盛行,但国家财政开始出现状况,导致自己的王权越来越弱。
■路易十六(Louis-Auguste,1754—1793)
路易·奥古斯特,路易十五的孙子。由于两个哥哥和父亲早早去世,他便成为太子。他15岁时与玛丽·安托瓦内特结婚。19岁登基(在位时间:1774—1792)后施行仁政,但不擅长应对革命形势。因罢免财政长官内克尔一事,诱发民众攻占巴士底狱的事件。又因瓦雷讷逃亡事件,彻底失去国民支持,被追究谋反罪而受刑。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Ⅱ,1747—1792)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三儿子。父亲弗朗茨一世去世后,他继承托斯卡纳大公之位。无子嗣的哥哥约瑟夫二世去世后,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90—1792)。法国瓦雷讷逃亡事件发生后,他通过路易十六的弟弟阿图瓦伯爵,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会面,并发出了牵制法国大革命的《皮尔尼茨宣言》(1791年8月),以求欧洲诸国共同行动。这份共同宣言,谴责革命政权的非正统性,刺激到了法国国民,成为诱发第二年革命战争的主因。
■罗昂枢机主教(1734—1803)
比起做好身为圣职者的义务,他的放荡生活更为出名。他还抱有想做宰相的野心,而正是这一点被德拉莫特伯爵夫人利用,卷入了“项链事件”之中。他通过垫付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项链购置金才得以改善和王后之间的关系,坚信自己可以就任财政总监了。他在法庭上被判无罪并且获得大众支持,却被路易十六流放到国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