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 《欧仁妮皇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欧仁妮皇后》

  1855年,油画,295cm×420cm

  贡比涅城堡(法国)

  不管怎样,19世纪下半叶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美艳皇后辈出的时代。过去的政治婚姻,最优先考虑的是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权力平衡。从其他国家的王室中选择配偶,虽然身份尊贵,但外貌往往不尽如人意,美成了国王情妇的专利。然而,时代变了,情妇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宫廷里,要承受越来越多的批判的眼光,甚至君主制本身都开始遭到质疑,而一个被国王爱着的年轻貌美的正室,显然对提高王室的受欢迎程度有很大贡献(世人都喜欢年轻貌美而身份高贵的人),于是哪怕国家略小一点,身份略低一点,只要容姿出众,就成了优势。

  欧仁妮·德·蒙蒂若并非王室出身,而是西班牙贵族之女,虽然她在父亲死后得到了女伯爵之位,但还是有人认为这样的身份不配做大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后,婚事定下后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说这是“粗俗的结合”,甚至拿破仑三世的臣子都感觉到了“耻辱”。

  不过,当事人拿破仑三世也很难说是名正言顺的王朝继承人。虽然拿破仑一世毫无疑问是稀世的英雄,但毕竟是科西嘉的贫穷贵族出身,归根到底是个“来历不明之辈”。拿破仑三世还不是其直系,而是侄子(弟弟之子),而且他在当选共和时期的总统之后,亲自发动政变称帝,所以其他国家的王室都对他冷眼相看。正因为如此,他的臣子才反对他和欧仁妮结婚,而认为他应该像拿破仑一世迎娶哈布斯堡家族公主那样,选一个有地位的王室公主做皇后。

  尽管如此,44岁的“沾伯父之光”的皇帝和26岁的西班牙美女还是力排众议,“浪漫结合”。如果是波旁家族,或者其他国家的王室,大概会忌讳贵贱通婚。然而,优雅的欧仁妮正如热衷于排场的拿破仑三世所期待的那样,令宫廷焕发光彩,以女主人的身份招待宾客,在外交方面也毫不怯懦,表现堪称完美(后来还介入政治),并且生下了健康的男嗣。

  为了与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区别开来,欧仁妮试图再现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优美宫廷,让宫廷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原本就醉心于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所以收集她的遗物举办了展览,并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作为时尚领袖为法国时尚产业做贡献。据说在每天夜里的舞会上,她都会穿上最新流行的奢华礼服,而且穿过一次的衣服就不会再穿。在这19世纪60年代的“新洛可可时期”,欧仁妮得到了“克里诺林女王”这个异名。

  克里诺林指的是这幅画中所有女人都穿着的这种膨大的裙子。

  克里诺林(crinoline)一词的词源是crin,意思是“马毛”。

  19世纪40年代,欧仁妮还在西班牙的时候,人们在衬裙(用来减少裙子的摩擦)中织入马毛[一般是硬麻布(lin),所以有了克里诺林这个词]。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让裙子显得蓬松。起初是靠叠穿多层长短不一的衬裙和裙子(有穿12层的例子)来实现,但仅仅是这样还不能达到理想的膨大效果,于是加入了硬衬。

  先是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下,在丝绸或开司米等布料中织入马毛,使其变硬,增加膨大效果。但是,织了马毛的裙子如果叠穿的话非常重,所以又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一条衬裙中加入大量的马毛,从内部撑起裙子,这就是40年代的克里诺林裙。在法兰绒的长衬裙外穿一件克里诺林,撑出形状,再在外面套几条丝绸或毛纱等较薄的裙子,虽然穿脱很费时间,女人们依然对膨大的效果心怀不满。到了50年代后期,也就是欧仁妮在皇后的位子上坐稳时,终于有了一项划时代的发明,与钢铁的时代相称的“新·克里诺林”诞生了。看下页的插图即可一目了然,女人们在长衬裙的外面安装了这种鸟笼型的轻薄的铁丝做的裙撑(发明者因此成了大富翁)。后来裙撑又改进成了可以像扇子一样折叠的款式,这样要坐在椅子上无疑比以前容易多了。

  尽管已经不再需要马毛,但克里诺林这个名字还是沿用了下来,也用来称呼带铁丝裙撑的裙子整体。欧仁妮之所以被称为“克里诺林女王”,是因为她穿这种裙子特别漂亮——只有身材高挑、腰肢纤细的人才能驾驭——使其在整个欧洲,甚至美洲新大陆流行。记得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乱世佳人》(维克托·弗莱明导演)中,南方淑女都穿着克里诺林裙。那是60年代,当时的克里诺林裙硕大无比,裙裾直径竟达到两米。

  不过,在看似轻盈的裙子下面竟然架着不甚雅观的鸟笼,当时的男人对此做何感想呢?

  克里诺林

  选自C.E.詹森《讽刺漫画集》(第1卷)

  好不容易哄得女人宽衣解带,映入眼帘的却是那种东西,男人会觉得扫兴,还是反而更兴奋呢?现代女性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当护花使者是不太容易的。既不能让她挽着自己的胳膊,又不能坐在她旁边,男人们大概会有被拒绝之感吧。他们会因此气急败坏,还是反而更加热情,这我们也无从知晓,但是,同时代的老美学教授义愤填膺,在报纸上发表了批判文章,说克里诺林裙占据空间,是对男人的挑战,“厚颜无耻”,还说会“赋予人类体型错误的概念”。

  对于时尚的流行,除了当事人以外,发表任何意见都没有意义。因为,无论事物本身多么不便,多么烦扰旁人,多么荒唐,多么滑稽,一旦被认定是时尚,在厌倦之前,就不会停止,这就是人类。男人不也得意扬扬地戴了两个世纪低级趣味的下体盖片(裆部护具)吗?

  下体盖片最早是雇佣兵用来防身的装备,后来渐渐发展到王侯贵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自下而上流行的罕见案例(见拙著《胆小别看画》)。而克里诺林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正常的时尚规律流行开来的,最后身份低微的人,无论是厨房的勤杂工、市场的摊贩,还是农妇,也时兴穿着这一款式的裙装。

  于是,危险显露了出来。

  为了突出蓬大的裙子,女人们用紧身胸衣把腰勒得不能再紧(斯佳丽·奥哈拉让黑人保姆帮她束紧腰带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这显然不利于健康。人的呼吸变浅,容易晕倒,因为长时间穿着紧身胸衣导致呼吸困难而死的例子屡见报端。更可怕的是,因为裙子过于膨大,眼睛照顾不过来,侧面和背后完全是盲点,外出时被卷入马车车轮的事故频频发生。在室内——总是碰坏东西还不算什么——不能靠近烛台上的蜡烛和壁炉。裙子被火点着了还发现不了,且面料轻薄易燃,转眼间就会烧成火人。有传闻称几千人因此被烧死,不过这个数字有点可疑,说不定是那位老教授气急败坏,放出假消息来警诫世人(?)。

  克里诺林裙在19世纪70年代进一步发展(终于变得像新·哥斯拉了)。这次是前侧扁平,只有后侧突出的变形。不过,这个时候欧仁妮已经不在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成了普鲁士的俘虏,巴黎人将宫殿团团围住,高呼“杀死西班牙女”,欧仁妮吓得发抖,她不想重蹈安托瓦内特的覆辙,只带了两条手帕就逃到了英国。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1805—1873)的绘画工作近几年有望得到重新评价。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