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XIⅤ

  恐怖海难

  饥饿vs鲨鱼

  前两年,某国的船长在沉船之际抢先逃生,让大批拥有光明未来的年轻人无端丧命,因而遭到社会大众的严厉批判。

  可悲的是,这样的船长并非史上头一个,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站在乘客的角度而言,只有在发生事故时才能验证一船之长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怀有真正的骄傲和执着,实在是太不可靠了。

  在全世界的海难事故中,最有名且死亡人数众多的当属“泰坦尼克号”事件(而日本则是1954年在北海道发生的“洞爷丸号”事故)。然而这两起事故的原因一个是撞上了冰山,另一个则是由台风直接导致的,而且两位船长都未舍弃乘客。

  然而,“梅杜萨号”事件与以上两起事件的性质截然相反。这起19世纪初的船只触礁事故为何会变得如此有名?究其原因,还要多亏年轻画家席里柯创作的一幅惊天杰作。如果没有这幅画,不仅是船长肖马雷(Schmaltz)的名字,就连事件本身可能也早就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了。事实上,当时的政府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去消除这件事的社会影响。

  这是1816年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惨案。

  大革命两年前,王权复辟。拿破仑失势后,先王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死在了断头台上)的弟弟从流亡国返回法国,以路易十八之名登上王位。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国王做着让半个世纪前风花雪月的洛可可时代重现人间的美梦,从世界各地召回了与自己一样流亡多年的贵族们,肖马雷伯爵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宣称自己在流亡时官拜海军上尉,一回国便申请掌握实权,因此立即获得了海军中校的地位。而事实上,当时的他远离战船和大海已经20多年了。就是这么一个除了套路别无所有的绣花枕头,居然在法国向西非的塞内加尔殖民地运送士兵和移民者的任务负责人竞选中脱颖而出。

  其实,反对的声音并不在少数。然而,路易十八对“应当选拔有真才实干之人担此大任”的意见毫不理会。对国王来说,对自己的支持度远比能力更重要。就这样,肖马雷在政治因素的庇护下荣任旗舰“梅杜萨号”的船长,带着无能者特有的爆棚自信心,跟随其他三艘舰船一路直奔海难事故现场。

  这次令人后脑勺发凉的航行最终“不负众望”地收获了“看吧,我早说要出事吧”的结果。“梅杜萨号”在靠近非洲大陆时与其他舰船失联。肖马雷无视下属的警告,强行下令靠近浅滩,导致船只触礁,并在尚未搞清楚船只损坏状况之时就早早决定弃船逃生。

  那是一个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因为很清楚船上的救生艇根本无法容纳全部400名乘客,包括肖马雷船长在内的贵族、士官以及有钱人便争先恐后地占领了救生艇。而下层阶级的乘客和船员就惨了,他们只能挤在一个临时拼凑出来的大木筏上,靠前面的救生艇拉着他们走。

  逃生路上,海面不时风浪大作,连接救生艇与木筏的纤绳很快断裂,载着大批幸存者的木筏随波飘走。“唉,虽然可怜,但我也没办法啊……”想来肖马雷当时的心理活动就是如此吧,不然之后他怎么会毫无负罪感地径直回了法国呢?另一边,184个男人和1个女人在那只被抛弃的木筏上面临着人间地狱。那是初夏的非洲沿海。烈日之下,他们只有极少量的饼干和饮用水,木筏之上转眼就成为兽性觉醒、你死我活的生存战场。当救援船13天后抵达时,活下来的只有15人,而其中5人很快就死了。当时人们还在木筏上发现了令人联想到“食人”行为的血迹和肉片。

  报纸用大幅版面报道了此事,社会舆论对王侯贵族的批判之势日益激烈。政府虽然很不情愿,却也只好将肖马雷送上了军事法庭,打算以剥夺地位及3年监禁这样不痛不痒的刑罚平息此事。可悲的是,随着时间过去,人们对这场悲剧的关注度也的确逐渐降低了。

  然而,刚刚从意大利学成归来的席里柯决心不让这一事件就此成为历史。继承了庞大财产的他无须靠卖画为生,拥有大把时间投身创作。席里柯先从彻底采访幸存者及相关人士着手,不但找来了死囚的头颅及断手观察腐烂状况,还请来德拉克洛瓦等朋友充当裸体模特儿,在工作室里实际用木板搭建木筏,并绘制了不计其数的草稿,精心研究作品的构图。

  事件发生的3年后,作品终于完工。《梅杜萨之筏》以“船难”为题参展官方沙龙(官方画展)。这幅取材自近期重大社会事件的历史画极富戏剧张力,堪称浪漫主义画派奠基之作。然而现实却与席里柯的凌云壮志相悖,人们对待这幅作品的态度并不友好。虽然对路易十八及海军相关人士那比吃了苍蝇还恶心的表情,以及御用美术评论家们“无聊至极”的评价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普罗大众对这幅画也感到困惑甚至厌恶。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观仍然停留在雅克·路易·大卫那种静谧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上,人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和评价眼前这般激烈而粗暴的画面。恐惧、战栗、情绪爆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崇高之美——要让社会大众接受这个事实,还需要花一点儿时间。不过,一旦这种逻辑为人所接纳,接下来的事就非常好办了。

  最好的证据就是《梅杜萨之筏》在英国举办巡回个展(面向普通公众收取入场费的画展)时吸引了5万人到场参观,大量的仿制版画在市面上流通,全世界都为这幅画的巨大魅力所折服。不久后,画家携杰作归国,即便官方美术学会的会员们仍旧咬死了不愿承认这幅画,但任谁也无法阻挡席里柯成为新一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大众在这里看到了与过去的美术作品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绘画本身的魅力与力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海难事件的好奇心。

  身处现代的我们必须感谢《梅杜萨之筏》给好莱坞那些灾难、惊悚电影带去的无穷灵感。不,事实上,就算看了无数部相似的影片,我们依然会惊讶于这幅画本身从未褪色的强大震撼力。也许有那么一时半刻,与从未见过视频影像的旧时代人们一样,这幅画在我们眼中也动了起来。

  海难绘画的扛鼎之作《梅杜萨之筏》自然不是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大圣,此前还有几幅佳作为其奠定基础,铺平道路。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一幅作品,相信席里柯本人也观摩过,它就是美国画家科普利的《沃森与鲨鱼》。

  相较前者,《沃森与鲨鱼》的创作年份早了近40年。虽然该作品的影响范围只限于英国和美国,但不得不说这是一幅非常受欢迎的画作。

  如果将两幅画排列在一起做比较,画家的实力差距一目了然。小到对海水的描绘——席里柯笔下的海水在木筏边缘激起极富真实感的浪花,后景处汹涌高涨的海浪也暗示着大海的幽深无底。与此相比,科普利画中的海好像只是片不怎么深的湖泊。在人物群像方面,与前者竭力动用全身力量表现情绪相比,后者似乎只有脸在演戏。前者的救援船远在彼方,小如米粒,令幸存者们心中同时激荡着希望与绝望;但后者那宛如综艺节目背景板一般的船队显得呆板、温暾,既未被赋予任何特殊意义,也毫无紧张感。

  裸体也是如此。席里柯为了在整个画面中营造格调高雅、庄严肃穆的气氛,着力描绘出强而有力的人体,并未将真实情况照搬到画作中。你想,现实中整整13天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流的人怎么可能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那样肌肉健硕呢?肯定是一副饿鬼般瘦骨嶙峋的凄惨模样。然而,绘画艺术并非纪录片。

  拿电影来举个例子,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要拍这样一部爱情电影:一对极其普通的男女谈了一场随处可见,但对当事人来说非常真切动人的恋爱,最后共偕连理,大团圆结局。此时期待电影大卖的制作公司绝不会像剧本里描述的那样真的找一对气质平凡、与你家隔壁张三李四没什么区别的演员来演。故事越是老套就越是要起用人气明星。所谓的明星都是在激烈的业界竞争中存活下来的赢家,他们身上散发着强大的胜者气场,就算按照剧本安排穿上简陋破旧的服装,做一些看起来不怎么体面的事,自身的魅力和光芒也不会被湮没。

  也许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事实证明这一点非常必要。要让观众安安稳稳地在银幕前坐两个小时,光靠现实感是远远不够的,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亮点”。

  席里柯画中的男性裸体正是应了这个道理。

  那么,科普利的作品呢?在《沃森与鲨鱼》一画中,只有掉进海里的少年全身赤裸,船上的人都穿戴整体,这奇异的场面反倒让人无端生疑。另外,关于海中少年的姿势,我也不得不说一句,只要不是在死海里,人就不可能以这种姿势浮在海面上。而那头上颚超大的鲨鱼从外形来看应该是哈瓦那附近海域(发生该事件的真实地点)没有的哥布林鲨 ,因为这是在英国活动的画家通过道听途说画下的鲨鱼形象,因此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虽然这幅画存在不少硬伤,但科普利的作品仍然深受欢迎,甚至还以同一题材画了两个不同版本。这是为什么呢?

  委托画家创作该画的人是布鲁克·沃森(Brook Watson),出现在作品标题中、被鲨鱼袭击的那个少年“沃森”就是他本人。时年14岁的沃森随船前往古巴哈瓦那海域捕鱼时不慎坠海,右腿膝盖以下全部被鲨鱼啃噬,所幸最终被及时救起,保住了性命。30年后,他委托自己的画家朋友科普利将年轻时的恐怖体验创作成画。

  画作完成后,被挂在了沃森出资援建的医院里。同一时代的人们通过这幅画了解到沃森右腿假肢的原委,也因此对他日后付出多于常人数倍的努力成为成功商人,并荣任伦敦市市长的传奇人生感到由衷敬佩。想来医院里的患者和伤员看到这幅画,一定能获得更多精神鼓舞吧。

  与席里柯作品的历史性相比,科普利的画则是彻头彻尾的个人经历,不过这同样非常有意思——即使在作画技巧上略有不足,只要你知道它的背景故事,就一定会驻足观赏。《沃森与鲨鱼》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主题让席里柯来画的话,会怎么样呢?……嗯,我的个人意见还是选科普利吧。

  泰奥多尔·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因坠马早亡。整个艺术界都惋惜他若是寿命更长,想必能为世界留下更多杰出作品。好友德拉克洛瓦继承其遗志,将浪漫主义画派发扬光大。

  约翰·科普利(1738-1815)出生于美国,但一直活跃于伦敦画坛。《沃森与鲨鱼》是其代表作。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