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告别英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告别英国》

  1852—1855年,油画,83cm×75cm

  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英国)

  正如画家本人所言,这是一幅“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画”。这里选取的是1852年达到顶峰的大移民运动中的一个镜头。在现代,英国因为难民涌入出现混乱,但在当时情况却恰恰相反,大量的英国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印度和澳大利亚。

  ——寒风凛冽的冬日的海上,一重又一重的海浪涌过来,飞溅的水花沿着黑色的伞面滑落,船在剧烈的晃动中朝着命运前进。然而,乘客凝视的方向并非未来,而是渐行渐远的祖国英国。他们接下来要在海上航行几个星期,恐怕再也没有重返故乡之日,心中涌起遗憾和不舍。启程是如此冷清。

  画中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夫妇。

  丈夫压抑着心中的万分感慨,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嘴巴紧紧地闭着。他把下巴埋进厚实的粗布大衣领子里,握着伞柄的左手藏在宽大的袖管里避寒。帽檐上系着绳子,拴在大衣胸前的纽扣上,以防帽子被风吹飞。坐在一边的妻子,仿佛忘记眨眼似的睁着美丽的大眼睛,一身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的打扮,发型从正中分开,戴着圆形的女帽和带风帽的披风,几束蓬乱的头发搭在额头上。女帽粉红色的丝带被吹向一边,更像是坚硬扁平的棍子,显示出风力之强,又仿佛在暗示严酷的现实。

  妻子看起来比丈夫更加可靠,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表情,而是因为她从下方握住丈夫的手的动作。戴着手套的手传递着温暖和鼓励,仿佛在说,不要紧,我会一直陪着你。从披风的缝口还可以看到她的左手,这只手光着,温柔地包裹着一只比自己更小的手。

  那是一只婴儿的手。

  注意到这一点的瞬间,被严严实实地裹在披风里的小孩的头部和腿部的轮廓就浮现了出来。这对夫妇已经为人父母,于是我们也明白了这幅作品为什么要采用圆形图。圆形图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受画家喜爱,我们马上会想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杰作,主题多为圣家庭像以及圣母子像。也就是说,这幅作品是描绘移民家庭的新圣家庭像。

  除了这种宗教性的暗示,画家大概也是想通过故意隐藏婴儿的存在,来增加解开谜团和伏笔的趣味(英国真不愧是推理小说的故乡!)。

  与文艺复兴时期静谧美好的宗教性圆形图不同,本作品并没有在圆形的曲线之内构筑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仿佛是刻意不让观众把注意力都放在圣家庭身上,画家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配角人满为患,小小的画框无法容纳太多的东西,有几只手的主人都不知道是谁。

  画中也有谜。左上角龇着牙抱在一起的鹰钩鼻男女活像一对怪异的木偶,又像戴着假面具,完全不适合出现在这幅画中,甚至给人感觉,他们在背后讥笑圣家庭,也或许他们真的是巡回演出的演员。这幅画的透视并不可靠,无法准确地反映画面中塞入的这些人物的关系。这是因为画家能力不够,还是英国式黑色幽默的流露呢?

  而且,因为左端啃着青苹果的少女将视线直直地投向鉴赏者,使得这幅纪实作品的真实性都被削弱了。总觉得有些奇怪,无法理解。不过,这可能完全是私人原因——因为画家让自己的女儿当了模特。

  人群的后面有一艘救生艇,上面写着“Eldorado”(黄金乡),里面装着芜菁等蔬菜。漫长的航海中,蔬菜非常珍贵。画面前景中的网上也吊着许多卷心菜,因为船票不包含餐费,所以这些大概是乘客自己带的。在欧洲,卷心菜又被称为“穷人的医生”,因为便宜又对身体有益而广为人知。卷心菜即使在寒冷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很快长大,而且产量很高,所以到了18世纪,在新大陆也开始栽培。

  在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中,何塞拼命地想挽回爱情,他邀请卡门一起去美国重新开始,她的回答非常冷淡:“我们不是种卷心菜的材料,那样的命运和我们不相配。”(杉捷夫译)

  移民激增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爱尔兰土豆歉收,然后是苏格兰的圈地运动导致佃户失去土地。英国本土虽然工业革命正盛,国家繁荣,但贫富差距扩大到了令人绝望的程度,之前的中产阶级也沦为贫困阶层。与其在自己国家饿死,不如去个多少有机会往上爬的地方。

  19世纪40年代的移民人数还只有九万人,而到了19世纪50年代,人数增加到二十八万人。这一时期诞生了无数描绘与坐上移民船的人离别的画作,以及移民重返故乡的小说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中经常有从殖民地回来的人登场。顺便说一句,道尔的伯父亨利·道尔是插图画家,留下一幅名为《离开爱尔兰的移民》的插图。画中的情景经常可以看到。

  亨利·道尔《离开爱尔兰的移民》

  那么,《告别英国》里的主人公们要去哪里呢?

  澳大利亚。

  布朗之所以画这幅画,是因为他的朋友雕刻家华尔纳因为生活困苦启程去澳大利亚,他曾前去送行。(创作时华尔纳夫人已经不在,所以画家以自己和自己的妻子为模特。)

  当时,人们对澳大利亚的印象还很差。众所周知,1770年库克在此登陆,在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让囚犯在此强制劳动,可以说把这里当成了广大的监狱。在源源不断送来的囚犯的劳动下,曾经一片荒芜的澳大利亚建起了道路,形成了城镇,铺设了铁道,牧羊业变得发达起来。不久,囚犯中甚至出现了实业家。

  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描写的就是其中一例。主人公是一个贫穷的青年,他相信帮助自己的人是一位慈善家绅士,实际上那个人却是在澳大利亚靠做绵羊买卖致富的囚犯。这部小说如实地反映了新天地的可能性(在本国狭小的监狱里,实现这些是不可能的)。

  转运囚犯半个多世纪之后,到了19世纪60年代,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引发了空前的淘金热。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澳大利亚和犯罪者的联系并不容易抹去,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毫不在乎,为了一攫千金,争先恐后地登上移民船。在法国,“美国舅舅”是希望之星,但在英国,“澳大利亚舅舅”却零星地出现在现实中,衣锦还乡了。

  布朗所描绘的移民夫妇是否能在那片土地上获得成功呢……这幅画之所以在英国特别受欢迎,就是因为它让人们联想到奔赴新天地的祖先的命运,并禁不住为他们祈祷祝福吧。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1821—1893)也过着穷困的生活,据说他曾考虑过移居印度。后来,这幅《告别英国》出了名,使他得以留在祖国,这也是决定他命运的画作。 中野京子的世界名画之旅(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