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宋铁血将军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054章:知府
京兆知府杜达能披甲带铠,手执兵器,威风不失武将地端坐府衙的大堂之上,眼睛直勾勾看着门外,心中却似煮沸的开水,翻滚不停。
这几天来,金兵逼近长安的叫喊声此起彼伏;身为京兆知府,兼任永兴军路安抚处置使的杜达能如坐针毡。
今天早晨,又有快马来报,说金兵在蓝田县的灞源镇暂短休整后,正沿灞河向长安逼近。
杜知府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怒,迅疾召唤长安城内现有的指挥使、团练使、正牌军、副牌军和通判、长史、押司几个文官,来府衙大堂商量退敌之策。
府衙通判周顺志首先发话。周顺志是个精明圆滑的中年人,年纪和杜达能不差上下;只见他口若悬河地将金兵的强大滔滔不绝地讲述一番,尔后便道:“知府大人,如今敌强我弱;凭武夫之气硬拼,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放弃长安,撤到周至、户县一带的秦岭山中,避开金兵锋芒,积蓄力量,方为上策……”
言犹未了,便见杜达能火冒三丈,跳将起来,指着周顺志的鼻子大骂:“悖时鬼,丧门星!金兵还不见影儿,你就想放弃城池?让金兵进城烧杀抢掠!”
周顺志热恋贴了个冷屁股,振作精神据理力争:“知府大人,你来长安只有三月,哪里知道金兵的厉害?前不久,永兴军路2万人马,响应陕西六路节制使王庶王大人召唤,赶赴鄜延路抵御从陕北进犯的金兵。长安城现在只有守兵2000,加上衙役,也就2000多,连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也没有,如何抵抗金兵?”
周顺志说着,扬扬手臂道:“兵法云:三十六计走为上,以老夫之言,迅速撤离长安,才能保全性命!固执己见,定会重蹈几月前,敌酋完颜娄室攻破城池后,屠城抢掠的惨剧!”
周顺志这么说完,耐着性子等候杜达能的话语,却见杜达能霍地一下从腰间抽出佩剑,高举在手,厉声喊道:“金兵甫来,尔等应当奋勇杀敌;再敢言谈放弃城池,撤往山区,杀无赦!”
周顺志热脸贴个冷屁股,怒目相视,可杜达能是知府,他这个通判如何发作?
宋时的州府一级通判,是知府、知州的副手;后世人的话说,京兆府的通判官,就是西安市副市长。
而这个副市长是中央政府派来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府工作;次要职责就是牵制、削弱知府权利;防止知府滥权。
平常府衙的文件上情下达,也要经过通判签字后才能生效。
可是现在,周顺志这个通判官提出撤离长安的建议,竟然遭到杜达能的严厉斥责?杜达能像训斥小兵那样,对周顺志横挑鼻子竖挑眼,周顺志颜面哪能挂得住。
只见他愤愤不平地瞪了杜达能几眼,从鼻腔中喷出一声“哼”来;怒气冲冲拂袖而去。
周顺志回到住所,越想越生气,便让亲信上街喧喤,说金兵马上就要攻城,全城百姓能逃命的赶快逃命。
辛启功和永乐坊的民众就是听到周顺志散布金兵攻城消息后,才举家出逃的。
周顺志见百姓从北城门出逃,便就携带亲兵、家眷出了西城门,向周至方向逃窜。
周顺志窜逃的消息传到杜达能耳中,杜达能怒斥不止:“叵耐周顺志那厮,金兵还不见踪影,他就吓得屁滚尿流!亏他还是通判官,连个小兵也不及;每年拿朝廷那么多俸银,却不为朝廷出力,为黎民百姓着想?”
最后,杜达能挥挥手道:“好吧好吧,这样的奸佞之人,看不见他,心中安稳一些;走就让他走吧!”
杜达能发了一阵蛤蟆气,冷静下来寻思一阵,便让几个将领率兵士严守四座城门;又让上百名衙役分散城墙上来去巡逻,观察金兵动静,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报军情。
将士们分头执行任务去了,杜达能全身披挂,手执兵器,端坐大堂之上,等候各方把消息传来。
厅堂里很静,静得掉下来一苗针,也能听见“当啷”的响声。
时间一刻一刻地流逝过去,并不见军士前来禀报敌情,杜达能深深吸了几口凉气,抬起身子,走出厅堂外面,把眼睛四下看去,那轮日头已经爬上中天;几只欢快的的麻雀在屋脊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争论着什么。
杜达能没有心思理会麻雀,心中默默说道:天已正午,从早晨坐在大堂到现在整整两个时辰;不见敌情动态,莫非情报有误……
心中想过,沿着知府大院的小径四处巡查起来。
草木幽深,屋舍齐整的知府大院也是静悄悄一片,除过前后门上几个站岗的卫兵外;其他人似乎全都去了城门、城墙;倒是后院中的伙房,溢扬出阵阵饭菜的香味,证明那里还有几个火头军正在打造午饭。杜达能无暇顾及伙房,在院子里巡查一番后,便将兵器拎在手中,走到前门口的卫兵跟前说:“本官上街去巡查,如果有人回府衙禀报军情,叫他上四座城门去找!”
卫兵点头哈腰地应诺着,向杜达能兴国注目礼,杜达能还给他一个点头,便就走上长安城的大街。
长安的大街还是盛唐时的老样子,闻讯金兵要来,沿街两行的店铺早就关了张;四处可以看见三五一群;七八一伙的逃难百姓。
杜达能将兵器拎在手中,向那些惶惶似热锅之蚁的逃难百姓走去。
杜达能的兵器是一根混铁棍,重36斤。一宋斤等于后世640克 1.28市斤,也就是说,杜达能的混铁棍要是按后世的斤两计算,大约重46斤。
46斤有一袋面那么重,一袋面粉倘若让后世的城里人来扛,女人恐怕挪都挪不动;即便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扛在肩上,走几十步,也得累得“哼哧哼哧”喘粗气。
可是杜知府却将46斤重的的混铁棍拎在手中,像小孩子玩家家那样的轻松,足见他的力道有多大!
其实,杜达能从四五岁起就开始练习武功,12岁那年,进入京城开封的武学学习军事知识。
大宋自太祖立国以来,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朝廷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便就积极健全选拨人才的机制。
文科不用讲,那自唐以来最缜密的科举考试经典;选拔出来的文臣大都是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才。
治理国家,抵御外敌,非文臣莫属;武将却被旁落;武将要上档次,走上更为重要的指挥岗位,不啻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辽国、西夏趁机兴兵犯境;宋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拨,随机提上议事日程
在范仲淹、富弼等人的建议下,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二十一日,仁宗下诏置武学(军校)于“武成王庙”, 将文事与武备并立,开始大规模培养军事人才来增强军事力量。
但武学自其建立以来,遭到许多儒家士大夫的责难,于是出现了“英豪”之士耻于就学的怪象,入军校学习者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情形,范仲淹等人不得不承认“傥久设此学无人可教,则虑外人窥觇,谓无英材于体,未便”,再次建言武学“不须别立”。
八月二十四日,仁宗下诏“罢武学,改教授太常丞阮逸兼国子监丞。其有愿习兵书者,许于本监听读。”庆历武学仅开办95天便宣告失败。
此后,吴育、胡瑷等先后均提出再建军校,胡瑗甚至还撰写《武学规矩》一卷进呈,但均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以后,王安石开始变法,军校重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王安石针对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端,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大力主张恢复军事教育,并将其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宗下诏开始张官养士,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
武学重建,遂成宋代定制;为便于它的推行,政府还仿照文科有中央和地方官学支持的做法;开始在地方也设置武学,规模空前。
宋徽宗崇宁年间,还进行过第三次大规模的兴办,杜达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武学升造的。
然而杜达能这些“中央军校”的毕业生学成后,朝廷却安排他们担任寨主、监押、三路巡捡、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使等职。可谓所学不得所用。
寨主是干么的?寨主就是管招收土军、阅习武艺、防盗、捕盗。
倘若搁到后世,充其量只是个连级职务,排在知寨、寨官之下
监押主要指县、镇、城、寨、关、堡、津等所设下级兵马监押,主要掌管本部所辖屯驻、兵甲、训练、差役之事;以寨兵马监押为例,其职位尚在寨主之下,因功方可迁为寨主
巡检为供奉官为从八品小吏,主要用来维护地方治安。
经略司教押军队,为训练军队的下级教官。
准备差使,则是用来安置未补正武人的职务,以供枢密院派遣临时差使之用。
地方州县军校的分配则更差,毕业生们往往被授以榷酤(管酿酒的小官吏)、征商等职,以负责地方酒税、商业税等课税的征派。
有宋以来,朝廷不仅对军校毕业生所授官职极低,而且基本上都是当警察抓治安、当教官训练军队和专职税务员等等,根本与军事没有任何关系,很少直接统兵效命疆场。
鉴于这种情况,杜达能决定“弃武从文”,重新报考文官。
杜达能重新报考文官时,北宋已经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金兵骨鲠在喉,企图将南宋消灭在萌芽之中,遣派大军围塞堵截。
应天府待不下去,赵构逃往扬州,稍得安静后,便开科取士。
杜达能有幸参加南宋立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果金榜题名…… 大宋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