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越峰大陆之征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夷人入侵东方大陆,已经结束很久了。自从陇西山地大战,压力大帝溃败之后回到西大陆,因为害怕东方军队的进攻,所以他下令破坏了万丈崖通道,并且紧急的召令五十万大军驻守万丈崖道路口,这才放心的回到印尔首都。
在印尔,他认真的总结了陇西大战败给东方的经验教训,其一就是他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只是听信祖上的一个传言,便贸然的进击,而不是打探好所有的情况;其二,由于自己之前不停的胜利,再加上刚进入东大路的一路胜利,使得自己骄傲轻敌;其三,就是东方的军队构成,比自己的帝国更合理,是以在大战中能更好的发挥士兵的能力。
有了这些总结,在战争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压力大帝都在进行改变。
第一就是决心认真的了解东方大陆,好在他在进攻陇西山的时候俘虏了一些百姓,提前将他们压回了印尔。经过了解,他才知道到,自己进攻的地方叫大周,而他们到的只是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叫大秦。而在大周,与大秦并列的还有好几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带甲之士都达百万,由于他抓的只是秦国的边民,所以能够知道的也就这些,而关于什么陈国啊,什么越峰啊,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第二,就是开始改变自己骄傲的性格,对待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贸然,激进,学会重视自己的对手,为了磨砺自己的心性,压力大帝甚至强迫自己每天钓鱼。
第三就是最重要的了,在陇西大战中,秦国的锐士,魏国的魏武卒,陈国的方阵,赵国的骑兵等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以压力大帝开始紧急从西方调兵,从他的本土调集了三十万马其勇士,组成新的近卫军团,然后下令各仆从国扩大征兵的规模,光印尔就征集了一百二十万人。之后再对各国军队进行混编,以加强控制,并且对军队进行训练,开始仿照东方的军阵,设立专门的弓箭手,盾牌手,大刀手等等,有机会就对军队进行演习。还有就是对军队进行统一的服装,让士兵对军队有共同的归属感。至于对国内的百姓,他先将仆从国的贵族集结于印尔,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软禁,增加仆从国的赋税,用来养活自己庞大的军队,弄得各国民众苦不堪言,出现了讯多百姓弃地逃亡的现象,有的出海进入小岛生活,有的遁入深山躲避沉重的赋税和兵役。虽然压力大帝对于东征失败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变,但是对于自己所控制的地区出现的情况却不够重视。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东征时他的军队也是很庞大的,而且西方大陆地域广阔,自己多养一些兵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再就是在东征之时,在东方的秦国他的军队所过之地都是兵多民少,是以他认为自己控制的地方都是肥沃之地,多养兵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忽略了,他东征的时候,在进入东大陆没多久就战败了,除了军队的损失,粮草之类的损失是很少的,再就是他的军队刚进入东大陆,那里是边地,自然不会有太多的百姓。
也许是从小就征战,而且是连战连捷,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消灭了西方诸国,使得他养成了一股蔑视一切的态度,也许是陇西大战的惨败,让他急于出这一口气,想着从头再来,以更大的军团,更多的军队,一股而下,消灭东方的军队,亦或是陇西大战的失败,让他对东方军队有了出自心灵的畏惧。才会有了压力大帝在总结之后,不顾一切的征召军队,加强军队,训练军队,置民生不顾的表现,
而万丈崖突然传来有大批的东方军队在修路,修补给站的消息的时候,压力大帝就坐不住了。心想:“准备了几年,终于又要再次面对那支强大的军队了,不知道这次的统兵大将会不会是之前的那一个?”虽然万丈崖通道在几年时间内,驻军由五十万,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万,但是压力大帝仍然不放心,自己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就向万丈崖而来。使得在王丈崖下的马其军队瞬间达到了三百万,达到了他东征的规模,而这一次这么多军队集结,要做的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防御,防止大周的军队从这里进入西方大陆。
在万丈崖下,压力大帝采取积极的防御。通过与大周军队的几次交战,看着东方军队的各种变化,不同军种的出现,虽然打得艰难。但敌人的进攻都被自己的军队阻挡了下来,使得大周的军队难有寸进。压力大帝的心理稍微的有了一点点平衡。想着:“我马其帝国的军队也没有那么不堪一击啊,与东方人还是可以拼一拼啊。看来第一次东征确实是太草率了,没有经过精密的准备,才会有陇西大战的惨败,如果此次能够抵挡并且找到机会消灭当面之敌,然后再发动东征,定能像消灭西方诸国一样,消灭东方的大周抵抗力量,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主宰者。”而韩魏联军的表现也没有让压力大帝失望,这样强劲的敌人让压力大帝兴奋,只有征服这样的敌人,才会有成就感。压力大帝仿佛又回到了初次征战,对阵希源人一样,强大的敌人总能使压力大帝喷发出更强的斗志。从某这一方面来说压力大帝就是天生的战士,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活。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虽然敌人如此的强劲,表面上军队也有很多。但是真正的却只是大周八大诸侯中的两个,而且还是战力较弱的韩魏两国,军队也不过只有他手下的十分之一。不知道有一天,要是压力大帝知道之后,会不会吐血三升? 越峰大陆之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