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双螺旋纪元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是一段如梦似幻的往事。
地球上经历过这段往事的生命,如今早已化为了尘土飞烟。
如果现在还想亲眼看到这段往事的所有细节,那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跳到这段往事的光锥之外,然后等待。
不过,这不现实。至少就目前来说,人类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实现这种超光速的跳跃。
【打个比方说吧,小甲在12:10出生在太阳表面,他不可能亲眼看到12:02的时候太阳表面发生了什么,因为他追不上太阳在12:02发出的光线。】
但居山考古队的考古发现,加上古远天总结的天文观测与理论研究的成果,让逆推这段往事变成了可能。
一切,都要从一团‘分子云’说起。
约八千万年前,那时地球正处在白垩纪中后期,如果给这时候地球上的恐龙霸主们戴上红外波段望远镜,那么,它们在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也许就会注意到一团稠密的星际分子云正在一天天变亮。如果再赋予它们一些想象力,那么,它们肯定会联想到一样东西——
蛋。
这团以氢为主要成分的星际分子云,就是能够孕育出恒星的‘蛋’!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这团分子云中心处的密度慢慢变大,直到出现了‘大凝块’。
大凝块在吸积周围物质的时候,引力势能被转化为了热能,所以,随着大凝块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在红外波段也就越来越亮。
在大凝块的周围,一些尘埃云碎片继续收缩,逐渐变成了‘小凝块’,并在角动量守恒的自然定律下,开始围绕‘大凝块’运行。
随着时间推移,大凝块的温度越来越高,而它核心处的温度与压力很快就超过了某个阈值。
于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被克服——4个质子在几步略微复杂的核反应中,最终变成了1个氦原子核+3个光子+2个正电子+2个中微子。
‘大凝块’的氢核聚变被“点燃”了!
它从一团依靠引力势能来发出红外光的致密星际物质云,变成了一颗通过核聚变来辐射能量的恒星!
——它,就是八千万年后地球人类口中的“猎户座参宿四”!
参宿四的‘孵化’过程,持续了5万年左右。对当时身处地球的恐龙来说,5万年的孵化时间太漫长,这么长的时间,都已经足够让生蛋的母恐龙变成骨架化石了。
但是在恒星演化的位面上,一颗恒星只用了区区五万年的时间就“破壳而出”,说它是早产都不为过。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这团“分子云”的质量注定了参宿四的演化之路将非常迅速。
在这之后,初生的参宿四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压逐渐增强,万有引力造成的持续性坍缩开始逐渐停止。
当核聚变占据上风的时候,辐射压击败了万有引力,参宿四的内核开始了第一次膨胀。
但是没过多久,膨胀就导致了恒星的温度与核心内压大幅度下降,核聚变速率不可避免地走向疲软,这时,万有引力趁虚而入,重新掌控局面、引导恒星核心收缩。
而核心坍缩,则又导致了恒星核心再次产生了足够高的压力与温度,结果,核聚变的速率得到恢复,万有引力再次回到劣势,恒星内核再次膨胀,然后万有引力再次趁虚而入……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在恒星内核膨胀、收缩、膨胀、收缩的循环往复中,笼罩在年轻参宿四周围的那些分子云、尘埃云碎片也没闲着,它们渐渐被‘小凝块’聚合,最终成了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
而没了这些‘雾蒙蒙’的尘埃云障碍,年轻的参宿四发出的可见光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奔向宇宙各个角落。
这个时期,地球上的恐龙霸主们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它的光芒,只是,它的亮度非常不稳定,时明时暗,如果恐龙富有想象力,那么,它们可能会认为有些鞘翅目的小昆虫就是从这颗忽明忽暗的星星上得到了灵感,于是才演化出了发光器官。
年轻参宿四的‘忽明忽暗’持续了仅仅数万年,当它的氢核聚变的辐射压与引力之间的自律平衡彻底稳定(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之后,它终于进入了它“星生”的新阶段——主序阶段。
这时,距离它第一次发出光子才过去了不到八万年。
相对于太阳这样大小的恒星来说,八万年就进入主序星阶段,简直就是早熟!可是没有办法,参宿四的质量在10M☉左右(10倍太阳质量),“早熟”就是它的命。
因为已经进入主序星阶段,所以成年后的参宿四发光稳定,看起来也非常平和。
因此,在围绕参宿四运行的一颗岩质行星“硅球”上,(我们暂时把围绕参宿四的这颗行星称为“硅球”吧)终于有了生命繁衍生息的条件。似乎是为了呼应大质量恒星的演化速度,仅仅在数百万年之后,“硅球”上就出现了一种以硅为基础的硅基生命。
而这时候,距离“硅球”700多光年的地球上,恐龙依旧遵循着一亿年多年来的传统,升级的天赋点要么全加攻击,要么全加防御,只为每天可以悠哉地吃草、食肉。
随着时间流逝,约在6600万年前,在太阳系的地球上,统治了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包括但不限于小行星撞击、火山爆发),逐渐走向了灭亡。
而这时,参宿四的“硅球”上的硅基生命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挑战——
参宿四的“氢核心”经过近1000万年的“燃烧”,终于完全变成了“氦核心”!这期间,随着‘质子-质子链’核聚变的减少、辐射压也渐渐降低,万有引力逐步变成了主宰,持续了近1000万年的流体静力平衡,也在这期间被打破了!
之后,在引力的主导下,这个‘氦核’继续坍缩,其温度与压力也随之升高,在超过了一个更高的阈值之后,氦核被点燃——参宿四进入了“烧氦”阶段,与此同时,参宿四外层残存的氢则开始继续燃烧。
这时候,参宿四就正式离开了主序阶段,并且开始循环膨胀与收缩、产生星风,变得不再稳定。
这对“硅球”上的硅基生命来说是一场灾难。
但是,它们坚持下来了!
之后,因为参宿四的质量原因(≈10M☉),它开始继续烧碳、烧氧、烧硅。渐渐地,在它的核心中开始有废料铁出现。这时候的参宿四,就像一棵洋葱,剥开之后会看到内部有一层一层的结构,从核心到外层依次是小铁核、硅层、氖层、氧层、碳层、氦层、氢层,每一层都在进行着核反应。
“硅球”上的硅基生命就在这样恶劣的恒星系环境中,艰难地演化着。
如今地球上的人类无法推测出“硅球”上的智慧硅基生物是何时出现的,但是,这些硅基生物是何时进入宇航时代的,地球上的人类做出了一个大致的推断——2万年前,“硅球”上的智慧生物进入了宇航时代,为了躲避参宿四的末日——超新星爆发,他们开始向其他恒星进行阶段式星际迁徙!
而参宿四“硅球人”真正的第一舰队,早在公元前211年前后,就已经到达了内太阳系。 双螺旋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