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红楼望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冯紫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很重要,但又常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角色。
他在第十回中首出,是他,把“太医”张友士引入了宁国府,并为秦可卿的怪病做出了“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的尤为“古怪”的判断。
我曾著文指出,秦可卿的真实出身绝非养生堂里的弃婴,她的父亲,应是当朝皇帝的政敌,也就是说,应是在前一朝老皇帝未薨前,也很有可能(甚至本应更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一个王子,即现在登上宝座的皇帝的一位兄弟(或同母,或异母)——类似“义忠老亲王”那样显赫一时的人物;显然,在《红楼梦》一书故事开始时,当朝皇帝已将秦可卿父亲剪除,也就是说,她家早“坏了事”,在满门遭难的情况下,她可能因甫出生,尚未登入宗人府册籍,所以得以由贾府藏匿,并佯称由一位小官从养生堂抱养,后又嫁给宁国府贾蓉为妻。秦可卿一家虽遭了难,但联合起来企图夺取皇位的父叔兄长们显然尚未被斩尽杀绝,她“家住江南本姓秦”,还很有“根柢”。她的亲族,还与她保持着隐秘的联络,而冯紫英便是一位在京城中帮助他们联络的关键性人物。
贾母为什么视秦可卿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的人”?那显然是因为,秦氏的“背景”,当年极有可能当皇帝,贾家与其关系,非同一般;但谁知老皇帝驾崩后,登上宝座的竟是另一人,很可能是当年并未下力巴结过的一位王子,这位新皇帝能不能坐稳宝座,贾母他们还要再看一看,倘若在“今年一冬”至来年“春分”前,风云突变,由秦氏的父叔兄长辈中的一位将现皇帝推翻而自登宝座,则贾家的藏匿保护厚待秦可卿,不消说将成为大受褒奖的功德,更是晋升的一道现成阶梯。但贾母等绝不愿“守着一棵树吊死”,他们把元春奉献给当今皇帝后,也一直在等待着“非常喜事”。故在《红楼梦》中,秦氏与元春构成扯动着贾府主子政治投机的敏感神经的两翼。后来秦氏一族未能成事,秦氏只好“画梁春尽落香尘”,因彼时元春已得“当今”宠信,所以“当今”虽知晓了藏匿秦氏之事,亦由着贾府去大办丧事,并默许大太监戴权破例出宫“代为矜全”(反正隐患已除,乐得“施恩”)。至于北静王,他既与“当今”关系融洽(他是一个与贾宝玉气味相投的诗化人物,对权力毫无兴趣),所以“当今”对他的行为比较放任,而他,把“当今”与反对“当今”的“江南秦”,都视为亲族,所以在祭奠秦可卿的过程中,他确实是带着一份真情出演。
再回过头来说冯紫英,这个名字谐的什么音、寓的什么义?
我在以前所写文章中,曾有“逢知音”“逢梓音”等猜测。“逢知音”是说他与贾珍关系非同一般,堪称“知音”,在冒大风险的权力斗争中,在最关键的时刻,侠肝义胆地充当引线,使“江南秦”的间谍张友士,得以进入宁府,并逼近秦可卿本人,通过“开药方”,传递政情信息,而“逢梓音”是说,他令秦氏得遇“桑梓”消息,这些猜测我都未放弃,但我现在又有另一设想,或许冯紫英干脆是“逢旨音”之意,冯家在不与“当今”认同,反把“义忠老亲王”一类人物视作“本应为皇”者,其坚定性是超过贾府的,而在贾府中,贾珍又是最具此种心态的,冯紫英介绍给贾珍的张友士,为什么在回目中被称作“张太医”?内文明明说他只不过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进京的公开理由是“给他儿子捐官”,这样地“文不对题”,是什么道理?
查清史可知,到了乾隆朝,当年与雍正争夺皇位的残存诸王及其儿子(乾隆的堂兄弟)们,“人还在,心不死”。比如被康熙几立几废的“皇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他就还觉得自己才该是皇帝,于是,他私自在自己王府中设立了“会计司”“掌仪司”等七个机构,那本是只有当了皇帝后,方可按内务府成例设置的,既这样,他当然也就可以公然把自己的医生称作太医,甚至也干脆成立了“太医院”。我以为《红楼梦》虽非写史,却一定折射着这种复杂的政治情势,张友士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潜朝廷”的医生,对于和他主子认同的冯紫英等人来说,他确是“太医”,“当今”自然会把这种行径视作狂悖僭越,但反过来,忠于另一方的人,也很可能在内心里更要视“当今”为僭越者、篡位者。
冯紫英的重头戏在二十六回和二十八回中。
二十六回,写到薛蟠将宝玉骗出大观园宴乐,忽报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真是英姿勃勃,豪气夺人。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问他“又和谁挥拳的”?请务必注意冯紫英的笑答:“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不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话传达出了三个信息,一是他曾拳打仇都尉的儿子(庚辰本干脆说他打的是仇都尉);仇都尉显然是“丑都尉”或“丑都卫”的谐音,在冯紫英眼中,是趋炎附势于“当今”的丑类,所以见了就有气,乃至于忍不住挥拳将其打伤;二是他和父亲去了铁网山,这铁网山上的樯木,曾剖成为“义忠老亲王”准备的棺木,后因“义忠老亲王坏了事”,没用成,末后偏偏让秦可卿享用了,可见这地方具有“非主流”色彩,更直白地说,便是反“当今”势力的一个隐蔽地。宝玉追问了他们去铁网山的时间,据答问中透露,来回竟超过一周以上,甚至是十天半月,这就不排除是去见了“江南秦”!第三个信息,是冯紫英宣称“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如果仅是“教兔鹘捎一翅膀”,弄得脸上“挂了幌子”,似乎还称不上“大不幸”,而其中又包含着“大幸”,那“大幸”又是什么呢?大家扭住他盘问,他却又宣称“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死留不住,一径去了,如此诡秘,不能不让人往政治阴谋上去联想,他父亲“逢堂”“堂皇”相连,“庙堂”隐在,虽作者下笔万分谨慎,其潜意识中的龙爪龙须,仍不免现于云雾之中。
到二十八回,宝玉、紫英、薛蟠、蒋玉菡、云儿等到冯家相聚时,问起那“幸与不幸之事”,冯紫英却把那话解释为勾引他们来一聚的“设辞”。我读到这里,心中总不免疑惑,但脂砚斋却偏大加表扬,批日:“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作者得三昧在兹,批书人得书中三昧亦在兹。”说的倒也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本意,并不是要写成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此其一:其二,是书开篇便申明“不敢干涉朝政”,行文中凡此等地方,自然只能“擦边而过”,岂能“自投罗网”?但我也怀疑,此等地方,作者也许还是写了点什么的,而同第十三回一样,批书人为安全计“因命芹溪删去”了!
据畸笏叟在丁亥夏的批语,“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可见这“红楼四侠”是书中很重要的角色,绝非仅露一两面的小陪衬,以我之见,倪二应是“市井侠”,湘莲应是“浪子侠”,玉菡可算“梨园侠”,他们的“侠义”行为,都应在后半部书中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展现;冯紫英呢,他却是个“政治侠”,他的命运,一定同贾珍,同未必全族灭绝的“江南秦”紧紧勾连在一起。他在二十八回的宴饮中说的酒令是“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其所悲所愁,都隐喻着对“江南秦”的前景无比担忧,而所喜的,是“一荣俱荣”;所乐的,竟不过是“面向小窠”的小趣味,实际上已无大乐;唱完《可人曲》最后以一句“鸡鸣茅店月”作结,竟直射后来的充军发配一类悲剧性情节。他所认定的“真皇帝”所遵从的“真旨意”,到头来还是僭越的“逆党”,但他一定如第二十六回里那样,“站着,一气而尽”地喝干了命运的罚酒,不改“忠义”的侠客本色。
探究冯紫英这个角色的底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窥视《红楼梦》文本的丰富内涵,并可更逼近著书人构思写作时与修改调整书稿的微妙心态,这是与探索秦可卿真实出身相连的一个学术课题,值得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推进。
1994年秋于绿叶居 红楼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