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章 免费时代

  免费开启我的互联网之旅

  我对互联网免费的认识,是从做飞扬邮件系统开始的。

  1997年,我还在方正集团上班,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被派到新疆工作。回到北京后,有段时间比较闲,我不想让自己闲着,老想着找点事做。那个时候,公司一项重要的业务是给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做系统集成,做完了以后就要培训。技术人员都非常热衷于研究IP(网络互连协议)底层的东西,确实这也是做系统集成的法宝,没人喜欢去给别人做培训。有一个国家部委的邮件系统培训项目,算是边角料,谁都不愿意干,领导就把这个任务分配到我头上。

  电子邮件是互联网的最基本应用,但那时大家都在挑选公司里最技术、最有前途、最有用、最能建功立业的事情做,觉得这东西技术含量低,没有前途。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看了培训说明书,挺简单的。我又跑了几趟海淀图书城,把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一遍,刚开始是关于电子邮件的书,随后延伸开去读了关于互联网的书。于是,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互联网世界。

  我给那个部委的邮件系统不仅做培训,还做了很多开发,比如我开发了一个新的图形界面,像游戏一样,让这个邮件系统特别容易上手、易用,还加了标签,又加了导航。

  方正的领导觉得很好,让我做一个方正自己的邮件系统。我特别喜欢杜甫两句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所以就给邮件系统取了“方正飞扬”这个名字。

  飞扬是我互联网生涯中的重要角色。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是一个电子邮件,方向很窄,只要了解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的技术标准就可以做了。其实这段经历对我做互联网非常重要。在做飞扬的过程中,我必须大量地上网,而且目标非常专注。到现在我都可以说,对互联网的整个感觉有一半是在做飞扬的时候形成的,所以我至今都非常感激方正集团给我这么一个通过做产品接触互联网的机会。

  通过做飞扬,我得到的一个朴素认识是:免费。我觉得这也是任何一个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的感觉。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是一种惊艳的感觉,因为在互联网上可以免费拿到很多东西,甚至源代码、数据资料、技术文档,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免费?那个时候,我虽然看到了互联网的免费精神,但对免费的认识还是初级的,认为那是因为老百姓的购买力还很低,不愿意花钱买东西。但我已经感觉到,互联网上的软件必须免费,彻底免费,然后再从企业级市场上去赚钱。而且,免费也的确是一种推广产品的强有力手段,能够使产品迅速推广,短时间内成为事实标准,建立竞争壁垒。

  我在方正应该算是比较早向公司建议搞互联网战略的。当时中国还没有人做免费邮件,很多企业也还没用电子邮件,方正会有很多商业机会。但确实绝大多数人不理解免费,觉得免费不可思议:做一款软件,为什么不标价去卖呢?企业持看重销售和利润的工业化思维方式,不能卖的东西不会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是不可能把互联网放在战略的高度去推动的,后来这个项目就停止了。

  今天我做很多事情时,那时形成的思路依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飞扬邮件停掉了,但它的两个精神——推动大众上网以及免费却保存下来了。

  免费,英文词就是free。我觉得free是互联网的重要精神,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免费。我不挣老百姓的钱,但免费可以为我带来最大的市场份额,可以为我带来忠诚的用户群,带来品牌的知名度与价值。第二层含义是自在、便利。无论做软件还是做服务,都应该让人感到网络生活的自在、便利。第三层含义是自由。在互联网上,你要放开了去想去创新,想到了就去做,而不模仿他人。

  真免费和假免费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一提到免费,每个人脑子里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响起来。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现实生活中的“免费”听多了看多了: 什么小区里老医生义诊,免费看病;电信、移动、联通营业厅存话费送手机;商场里搞促销,什么买一送一,买多少给多少打折券。各种各样的所谓“免费”模式,往好里说是一种营销手段,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买的没有卖的精,最终这还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技巧;往坏里说,很多所谓的“免费”其实就是一个鱼钩,就是一个陷阱。老医生义诊,看病是免费的,但没病总会给你看出病来,要不人家的药怎么能卖出去?所以,时间长了,大家看到的这种假免费多了,对免费都会有一种偏见,认为免费的肯定是骗人的。

  但当互联网出现以后,就有真免费了。互联网本身以免费为精髓,免费是互联网的一种哲学。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各种免费而且开源的软件,那根本不会出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网站。我相信很多人自己就用免费的开源软件搭建个人网站,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也是用免费开源软件搭建的。如果互联网没有这种免费的开源软件,那么就不会有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因为使用收费的软件,搭建网站的成本会非常高,而且效果不见得很好。

  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讲的是怎么使用联机终端查资料,那都是按小时收钱的。但今天,无论你是用谷歌还是用其他的搜索引擎,搜索资料都是免费的。现在,不仅搜索是免费的,电子邮箱也是免费的,聊天也是免费的,360杀毒软件也是免费的。互联网免费的模式非常多。我把免费定义成两种,一种叫假免费,一种叫真免费。假免费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就像咱们之前提到的老医生义诊、存话费送手机等,最后的目的是推销,免费的这些成本最终是要从你身上收回来的。刚才我举的现实生活中的这几个例子:免费看病的背后是要卖药给你;你如果不存话费,运营商肯定不会送你手机。

  但是,互联网的免费是真免费,真免费实际上是一种无条件的免费。就是说,即使不买商家提供的收费服务,你也一样能享用它高品质的免费服务。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真免费?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真免费,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免费呢?

  2009年,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杂志《连线》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 一书中详细讲述了互联网的免费。安德森指出,互联网把微处理器、网络带宽和存储融合在一起。在技术革命推动下,这三者的成本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互联网不仅整合三者,而且以极低的成本接触到了数以亿计的海量用户。当一种互联网软件以趋近于零的生产成本和同样趋近于零的流通成本抵达海量用户的时候,它的价格自然也可以趋近于零。

  因此,他认为,免费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独有特征。软件的价格会不可避免地趋零化,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在这里,我试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互联网的免费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固定成本,我今天给大家每人送了一本书,但我不能永远给大家免费送书,因为送得越多,亏得越多。即使书一分钱都不值,那我多送一本书,也会产生一单物流的成本。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送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导致商家在某一个时间段把免费当作营销手段,但是不可能永远免费下去,否则任何商家都会破产。

  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服务和产品都是数字化的,比如聊天、电子邮箱、搜索,都是一种虚拟服务。用的人不管有多少,它总的研发成本基本是固定的,而用的人越多,每个人分摊的成本就会越低。比如,研发一款软件的成本是1 000万元,当有100万用户使用的时候,每个用户分摊的成本是10元;当有1 000万用户使用的时候,分摊的成本是1元;当有1亿用户的时候,分摊的成本是0.1元。这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产品截然不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新浪上看新闻都是免费的,其实新浪为了提供新闻服务,投入了很多台服务器,还花很多钱雇了新闻编辑,这些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这时候,如果新浪只有10万读者,这成本分摊到每个读者身上,肯定是不小的数目。但是现在新浪有好几亿读者,这个成本分摊到每个读者身上就微乎其微了。

  既然互联网是真免费,但它总得要挣钱啊,互联网到底怎么挣钱?

  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许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点:如果一个公司能把免费服务做得很好,比如谷歌把搜索做得很好,腾讯把聊天做得很好,那么在以这种免费服务汇聚了巨大的用户量之后,总有办法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不是我们发明的,实际上已经被中国互联网证明了。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网游和杀毒软件。最初网游是按照小时来计费的,杀毒软件是按照每套几百元收费的。因为向用户收费,无形中就设置了价格门槛,网游的用户数量和杀毒软件的用户数量一直发展不起来。后来,出现了免费网游,即玩儿网游免费。但你要想玩得爽、升级快,玩得比别人好,可以去买游戏道具。360推广免费的杀毒软件,把门槛降到了零,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款高质量的杀毒软件。360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在此基础上推广了360安全浏览器,以此为平台实现了规模收入。

  谷歌通过免费搜索获取了全球几十亿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告的商业模式。腾讯通过免费的聊天获取了中国好几亿用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增值服务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安全也是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每个人上网都需要安全的上网环境,凡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就应该是免费的。这是我们做360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360做安全永久免费的原则。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广告,一种是增值服务。

  广告模式,有的人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你在新浪上免费看新闻,新浪给你推送第三方广告;你在谷歌上免费搜索信息,谷歌给你推送第三方广告。这就是说,享受免费服务的用户不用掏钱,另外有人为免费服务埋单。现在视频网站基本上也是这种模式,你可以免费在网上看电影、看电视、看纪录片,但你必须得看广告。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换成很学术的说法,就是第三方补贴。

  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适合广告模式。IDG公司是最早投资腾讯的风险投资,但IDG又在很早的时候把腾讯的股票抛了。为什么?因为当时风险投资家的思维模式全是门户模式、媒体模式,希望腾讯像新浪、搜狐一样。但如果把QQ聊天产生的内容聚合成门户,你会发现内容没法看,全是东家长、李家短的,跟新浪的内容没法比,所以广告主都不愿意在腾讯QQ上投放广告。所以风险投资家用广告模式,否定了QQ的价值。

  安全软件也不适合广告模式。360普及了免费安全,获得了好几亿的用户,很多人认为360会做弹窗广告获取收入。但我们有一个铁的规定,360不能弹广告。不过,起初我们在360软件的主界面里放了几条文字链,为360每年带来了8 000万元的收入。2010年,我们决定彻底取消360软件上的文字链广告,因为我觉得,360作为一款安全软件,是要给用户解决问题的。360是一个保镖,是一个卫士,如果没事就给你递送小传单,这个保镖你也用不了太久。虽然这样一年可能损失几千万,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广告模式不适合安全软件,舍弃广告是对的。

  互联网的另一种商业模式是增值服务,也就是为少部分用户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收费服务。但无论是广告模式,还是增值服务模式,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海量的用户群。所谓海量,是至少要达到上亿的用户规模。

  什么是增值服务?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的服务,我们就认为它是基础服务,基础服务一定是免费的,这样的话不会形成价值歧视。就是说,只要这种服务是每个人都一定要用的,我一定免费提供,而且是无条件免费。增值服务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这个比例可能会相当低,它只是百分之几甚至更少比例的人需要,所以这种服务一定要收费。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这种增值服务,也不愿意付钱,但他们仍能继续享用免费服务。

  免费不仅是商业模式

  互联网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初创公司做出来的东西是免费的,根本看不出来怎么挣钱,但非常受人欢迎。这个时候,就有一些评论家质疑这家初创公司能活多久,质疑它有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360免费杀毒刚出来的时候,是这样;两年后新浪微博出来,也是这样。当时我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微博虽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但只要你能让用户泡在上面离不开你,那你一定会有价值,只是你在等待一个商业化的时机。

  回过头来看,当年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都不看好搜索,看不懂搜索,觉得搜索引擎没有挣钱的模式,因为谷歌的首页上没有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广告。脸谱网刚出来的时候,也被大公司嘲笑,他们觉得那就是给学生玩的东西,是荷尔蒙分泌过多的年轻人追异性用的。实际上,这多次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互联网上伟大的公司刚开始都是以免费、好的产品集聚用户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商业模式。

  传统经济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但互联网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能给亿万用户提供非常好的产品免费用,最后你还能因此获得巨额的财富。这种模式在传统的商业世界中是无法解释的。

  免费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很多人总把它与赢利模式画上等号。商业模式是一个复合的模式,包括公司做什么产品、定位什么样的客户、用什么市场营销手法,赢利模式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你应该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你究竟拿什么免费?这个东西会不会成为一项基础服务?通过免费能不能得到用户?在得到用户和免费的基础上,有没有机会做出新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用户愿意付费吗?如果你能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不要因为只是赢利模式暂时不清晰,就否定它的整个商业模式。

  传统行业可以在一个小地域划分出一块市场,再把它守住。但互联网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只需鼠标一点。所以如果在互联网上不成规模,想守住一小块市场份额根本不可能,要么大成,要么死掉。所以互联网上有一个现象:很多企业赢利模式特别明确,却由于过早挣钱,反而不能做大。相反,比如像马化腾,当初也没想清楚商业模式,当他拥有了几亿用户以后,很多东西就豁然开朗了。

  免费又不仅是商业模式,它有很多充满魅力的地方。很多时候,如果我手里有1 000万,在中国打一则广告连个响儿也没有,我还不如花1 000万做一款免费的互联网产品,给几千万用户用,这几千万用户用了我的产品,就建立了对我品牌的认知、忠诚、信任,这比广告有效得多。免费既是商业模式,又是一种革命的手法,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也是互联网的一种精神。

  企鹅的秘密

  互联网的增值服务模式,外国给它起了个名字,叫freemium,其实把free(免除)和premium(费用)两个词结合起来。初看起来,大家可能觉得freemium高深莫测,完全是一副高大上的样子。其实这种模式很简单,我们在日常上网的时候经常见。而且,在中国,这个模式的发明者绝对不是我,这个模式真正的探索者,真正做得最成功的,实际上是腾讯。QQ的广告模式被否认后,变相地逼着腾讯管理层去探索,最后探索出了增值服务这种模式。

  现在的中国人,几乎人人都有一个QQ号,有的人甚至有好多个。大多数人用QQ聊天,是免费的,是不花钱的。即使你在现实生活中是高富帅,你在QQ里面也可以一毛不拔,不被诱惑,不轻易花钱,就穿个小裤衩在上面聊天,也无所谓,那你就是屌丝级别的QQ用户,是腾讯体系里的最低等用户。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屌丝,比如十几岁的初中生,他每个月给腾讯交10块钱,成为这个钻、那个钻的用户,那么在腾讯体系里,他就是高级用户,是增值服务的用户。虽然大量免费用户在聊天,但有了这些增值服务用户,腾讯的商业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有一个笑话,说中国有10亿人,如果每个人给我1块钱,那我就发大财了。问题是,大家凭什么给你1块钱?就算大家下决心每人给你1块钱,你为了拿到这1块钱,估计得付出两块钱的成本,这样算下来还亏了。但是,在互联网上这确实能做到。如果你有一款非常好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几亿用户,那么,在这几亿用户当中,你推出一项增值服务,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下单付钱,那么全加起来也能形成规模经济。QQ有6亿用户,如果腾讯又推出一个黑钻,即使只有0.1% 的用户愿意每个月花10元钱购买,那么腾讯每个月也能有600万的收入。

  腾讯QQ的增值服务有很多种,比如蓝钻、绿钻、QQ秀,还有游戏。对QQ用户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基础服务,可以免费玩,但是你要想玩得很爽,很痛快,玩得超越别人,那你就要在里面买QQ的道具。

  360为什么要免费?

  2006年,我开始做360安全卫士的时候,没有商业动机,没有想到怎样挣钱,更没有想到未来要做免费杀毒,也没有想到要做浏览器,做搜索。我做360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直接把那些流氓软件都干掉,不管它的干爹是谁,七大姑八大姨来说情也不行。

  那个年代,除了网易,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做插件,不经用户同意,强制性地向电脑里面安装,然后劫持流量,乱弹广告。老百姓把这种插件叫流氓软件。这些互联网公司用流氓软件祸害用户,但却号称是我的学生,败坏我的名声。虽然我发明了插件这种软件安装方式,但我的插件并没有那么过分,没那么流氓。我想,既然你们通过败坏我的名声来挣钱,那咱们都别挣钱,我做出一款软件把你们的那些插件全给废了。

  那个时候,流氓软件肆虐,用户叫苦不迭。如何解决流氓软件问题,对此基本上分为几派。一派是法律派,认为流氓软件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来解决。但是,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飞快,而且在互联网上取证非常困难,先不说能不能立案,即使能立案,官司完整地打下来,也需要好几年。一派是政府派,认为要通过政府部门来解决问题。潜台词是老百姓永远是草民,碰见问题需要政府给自己当家做主。但是,有那么多矿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都没时间解决,流氓软件又不死人,政府哪有功夫解决?后来,有关部门组织了大的互联网公司一起参与制定流氓软件的标准。我一看,这些公司全是做流氓软件的。最后,这个会议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要求在查杀流氓软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我主张第三条道路,以暴制暴派,就是把武器发给用户,让用户来解决问题。用户被流氓软件欺负,就是因为不懂技术。那我给用户一个免费的工具,能把流氓软件都干掉。这样的话,电脑就太平了。我们打了一场人民战争,不是说我一家在干,而是我把用户都发动起来了。

  但说实话,早期的360安全卫士技术含量并不高。查杀流氓软件,像金山、瑞星这些公司绝对是有技术能力做的。但他们都不愿意干这事,也不敢做这件事。他们不愿意做,是因为不挣钱,他们卖杀毒软件,卖一套就好几百。做一个免费的东西,虽然用户欢迎,但不挣钱的话,有什么用?他们不敢做,是因为不愿意得罪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在行业里混,你把这些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流氓软件杀了,得不偿失,压力是很大的。

  难道周鸿祎压力不大吗?当然大,但没办法。查杀流氓软件,我是为了摘掉给我扣上的大帽子,是出于利己的动机,因此内心特别强大。如果是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做出360安全卫士,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武器,专门查杀各种流氓软件。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360的无意中成功,是因为当时中国互联网的网民在饱受流氓软件的危害,又没有人愿意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出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迎合了广大用户的需求。这给我们以后的启示是,360不仅要免费,而且必须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都是免费惹的祸

  我们一不小心进入了安全行业,从现在来看,正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大爆发。上网的人增长很快,各种软件、商业模式发展很快,当然网上的小偷也突然暴增。

  在360出来之前,2005年中国网民是1亿,互联网普及率才8%,到了2013年,中国网民超过了6亿,手机网民比电脑网民还要多。所以,在我们做安全之前,杀毒还是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是卖软件的,没有人认为是普遍服务,没有人认为杀毒应该是免费的。但是,我当时有一个直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会变成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那个时候,不仅流氓软件泛滥,而且出现了各种木马,QQ号、游戏装备会被盗,大家到网上下载软件都会下载下一堆广告插件。我相信,法律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就像法律解决不了流氓软件泛滥的问题。杀毒只是互联网安全的一小部分。而且,我认为,包括杀毒在内,互联网安全一定会成为一种基础服务,如果安全变成每个人都用的基础服务,它就一定是免费的。

  我们对免费的认识很朴素,只要是人人都需要的,就应该是免费的。所以,我们在用免费结束了流氓软件泛滥,把木马黑客赶到地下后,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杀毒软件是人人都需要的,那么杀毒软件也应该免费。我们中国人不喜欢买软件,连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都不爱买,更别说杀毒软件了。那个时候,每年花两百块钱买正版杀毒软件的人非常少,2008年大约有两亿上网用户,买正版杀毒软件和装盗版杀毒软件的用户总计不到1 000万,绝大多数人的电脑都在裸奔。我们要做360免费杀毒,就彻底免费,就终身免费。事实证明,用户需求太强烈了,三个月的时间,360免费杀毒的用户就过亿了。我们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无意中做对了一件事,这就是用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了瑞星、金山付费的商业模式。

  但360做免费杀毒,鼓吹免费安全,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首先是我们内部的。在做免费杀毒之前,360在网上给其他品牌的杀毒软件做代理销售,每年也有将近两亿的收入。一旦做免费杀毒,就意味着360跟所有的杀毒公司成了敌人,这每年两亿的收入也就泡汤了。当时我们的投资人很生气,在董事会上跟我吵架,激烈地反对我做免费杀毒,认为这是自绝后路。有的投资人对我说:老周,你能不能先把公司搞上市再推免费杀毒?公司上市了,我们这些投资人安全地把资金撤出来了,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那一年有部电影特别火,叫作《建国大业》,我就带投资人去看这部电影。我军撤出延安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说革命根据地不能说丢就丢啊。毛泽东跟大家说了十六个字: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来说,地就是业务,是收入,人就是用户。用户是互联网所有业务收入的基础。你可以暂时放弃收入,只要用户还在,就可以把收入再挣回来。但如果为了收入和业务,你损害了用户的价值,用户跑掉了,你有再多的收入都会崩溃。

  除了内部反对意见,外部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宣布推出免费杀毒,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攻击文章。有的说免费没好货,360免费杀毒不专业,杀不了病毒,是花架子。有的说360推免费杀毒,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360肯定是暗地里偷用户的资料来卖,否则没有收入,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甚至有一家杀毒公司设立专题,在它好几千万的杀毒软件上写着“360安全卫士有后门,偷窃用户隐私信息”的大字报。后来,我们把这家公司告上了法庭,这家公司最后输官司赔款道歉。

  但我相信,当时他们是真的认为360在偷用户资料,因为他们对免费是真的不理解: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傻瓜,上亿的收入不要,说免费就免费了?所以,这些杀毒软件公司在网上雇大量的写手骂我,他们一致相信免费杀毒这事干不成。他们卖了20多年杀毒软件,周鸿祎怎么可能免费干得下去?那还不把周鸿祎赔死了!

  今天,国内所有杀毒厂商都把360当成了学习榜样,360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但是,他们忘了《笑傲江湖》中“葵花宝典”里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欲想成功,必先自宫。要把免费的模式做成,你必须得忍痛放弃收入。他们舍不得,我们舍得,结果我们做成了。360成了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品牌,拥有了好几亿用户。他们亦步亦趋地学,翻到“葵花宝典”第二页:即使自宫,也未必成功。意思是,你即使放弃收入免费了,也未必能成功地找到新商业模式。

  这也给所有要转型互联网的人上了一课,这就是:面对互联网的免费大潮,你如果主动拥抱变化,主动自宫,虽然未必成功,但最起码刀还在你手里;如果你不拥抱变化,抱缺守残,那结果只有一个——被别人拿刀革自己的命,最后肯定不成功。

  硬件也免费

  我一直非常喜欢免费,认为免费真正代表了互联网的精神。现在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大都是免费的,我认为未来的趋势是“硬件免费”,并提出硬件免费的第一步是硬件零利润。可惜,很多朋友只看到了“硬件免费”,却没看到我说的“硬件零利润”,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批评我“硬件免费”的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下。

  软件免费是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比如我开发一款软件,开发成本是100万,如果有1亿人用这款软件,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只有1分钱,就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免费。

  比如,很多人都在用微信,它把运营商收费的短信和彩信给免费了,而且体验做得更好。只要你有流量,你有Wi-Fi,就不需要掏短信的钱,发一张照片也不需要为彩信付账。于是,微信迅速地把运营商从通信这个层面干掉了。

  虽然微信不收你的通信费,但你每天用微信,对腾讯来说就是巨大的用户群。腾讯只要在微信里给大家推广游戏,让大家都打打飞机,在里面给你推荐商品,它能轻松地挣到比中国移动每年收的短信费还要多的钱。

  但是,硬件不同,原材料、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要花钱,而且每销售一件,成本还会叠加。所以,我提出的“硬件免费”,并不是零价格,分文不收,亏本赚眼球,而是零利润。换句话说,是按成本价进行销售。无论我们的随身Wi-Fi,还是像乐视电视,都是走的“零利润”的免费模式。

  这个硬件的零利润,真的将来有一天会变成零价格吗?真的就免费白送了吗?我认为是有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像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计算设备非常贵,跟奢侈品似的。而现在各种计算设备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计算设备占整体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但我们通过计算设备在网上的消费却越来越多。如果一部智能手机的成本是2 000元,而让用户在两年内通过智能手机购买某一品牌的服务,比如电子书、游戏、商品等,所花费用大大超过2 000元,那么智能手机也可以考虑免费。

  如果你只会生产硬件、卖硬件,一旦你的价值链被人免费,对不起,你最后只能沦为代工,挣点微薄的利润。要想生存下去,你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要创造新的价值链。所以,“硬件免费”必须要创造新的价值链来支撑,这也是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硬件免费之后,如同免费的软件一样,不再是一个价值链里唯一的一环,而是变成了第一环,变成了厂商和用户之间交互的窗口,变成了厂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用户用了我的冰箱、开了我的车、看了我的电视之后,我们还能不断地给他提供其他的服务来赚钱。

  硬件免费,我认为不会立马发生,但在下一个5年会看到这个趋势。今天,在互联网上凡是懂得免费之道的企业,都会比较容易在这次新的浪潮中弯道超车。

  什么是互联网化?

  有一年,我面试一个应聘的副总,是从一家传统产业里来的。到最后,我问他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的。他问:你们360为什么做免费?为什么要让别人不赚钱呢?这句话把我给问住了,这说明传统行业内的很多人对免费还没有一个好的认识,认为免费就是打价格战,就是搅乱市场。

  实际上,在互联网上免费是常用的策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上,微软原来一套要收20美元,谷歌把手机操作系统免费了,还开源了,那是不是违反了反倾销法?今天有很多公司在做智能手机,在做硬件,但如果你不能从互联网的思路来看免费,那么第一关你就过不了。如果你对互联网的模式都不了解,那怎么还谈得上创新?很多传统企业看互联网,觉得互联网是一种销售渠道,互联网营销就是炒作,潜意识里只是把互联网当作“器”来用,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

  所以,虽然很多企业在讲转型互联网,但什么是互联网化,他们根本不理解。在我看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硬件的互联网化分为以下“四化”。

  第一是商业模式互联网化。《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早就预言说,未来的硬件一定是免费的。当然,达到硬件免费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更是如此。但硬件价格降低,向零利润方向发展,至少在美国这样的互联网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趋势。虽然移动终端的利润趋近于零,但通过内置的各种增值服务,同样可以建立起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第二是产品体验互联网化。过去的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内置的游戏也非常简单。但现在,智能手机就是一部小电脑,用户频繁地下载软件,而且软件也像在个人电脑上一样很快地进行更新。因此,智能手机像个人电脑一样,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与硬件厂商相比,互联网公司能更好地把握用户对产品体验的需求。

  第三是市场推广的互联网化。传统的手机推广方式通过卖点策划和大量的广告投放,达到吸引用户、接触用户的目的。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的推广要基于好的产品体验,依靠口碑进行推广传播。作为新媒体,互联网的SNS特点打乱了传统广告对人群的划分方式,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推广方式。

  第四是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既是媒体传播平台,也是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扁平化的销售模式,压缩了中间渠道的沉淀成本。

  我举一个智能设备互联网化的例子。现在平板电脑非常热,做个人电脑的传统巨头都纷纷进入这个市场,但是它们无论怎么做平板电脑,都赚不到钱。为什么?因为在传统的个人电脑商业模式里,这些个人电脑巨头是通过卖电脑赚钱,微软是靠卖操作系统赚钱。但是,到了互联网世界里,一切都变样了,横空出现了一个亚马逊,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因为亚马逊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它不是靠卖平板电脑赚钱,对亚马逊来说,平板电脑只是一个入口,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和用户之间交流的窗口,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承载平台。只要用户使用了亚马逊的平板电脑,亚马逊就通过平板电脑把用户给锁定了。用户可以用平板电脑在亚马逊上买东西,亚马逊即使不靠卖平板电脑赚钱,一年算下来光靠卖东西也能挣很多钱。当然,目前亚马逊也没做到硬件完全免费,不过这是未来的趋势。如果每台平板电脑让亚马逊亏50美元,但锁定一个用户能让亚马逊一年挣回100美元,我认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免费”,只要是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卖。这样一来,其他的厂商根本没有办法跟它竞争,因为其他的厂商必须要靠卖硬件赚的利润,亚马逊全都免去。而且,亚马逊服务还很全面,有软件商店、音乐下载、视频仓库,对于硬件厂商来说,建立这一套价值链很难。今天,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免费都是互联网里很重要的一种力量。

  免费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免费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商业模式的颠覆。

  马云最早搞电子商务,宣布淘宝免费开店,而他的竞争对手eBay是要收开店费的。既然淘宝免费开店,在eBay上的卖家都觉得不开白不开,不管淘宝有没有流量,也愿意把店在淘宝上复制一家。最后,淘宝通过免费汇聚了大量的卖家,有了卖家就有了买家。最初宣布免费的时候,我想马云未必想清楚了怎么靠免费来赚钱。本来他想收费,但腾讯的拍拍网虎视眈眈地准备抢淘宝的卖家,所以他三年免费之后,不得不说继续免费,永远免费。最后,当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到淘宝上开店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你搜一种卫生纸,都会出来1万个结果。你免费开店没问题,但你如果在搜索结果里要排在前面,那就要交增值服务费。淘宝今天也成为中国最挣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实际上通过免费的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收入模式。如果淘宝不免费,我相信它既无法战胜eBay,也发展不出这样的收入模式。

  因为eBay是收交易费的,因此特别担心买家和卖家共谋,严格规定卖家不许留自己的手机,不许留信箱地址。而中国人的购物习惯是不直接交流就没有安全感,但直接交流的话淘宝收不到交易费,于是淘宝就把交易费也免了,买家卖家联系越多越好,还做了一个淘宝旺旺的聊天工具来撮合交易。这样,淘宝又有了一个即时通信工具。

  既然全都免费了,那就好事做到底。淘宝提供了一个方便交易的支付手段,为了解决信用的问题,支付宝又创造性提出,比如可以买家拿到货再通知付款,所以回过头支付宝又促进了淘宝的交易。以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淘宝又高瞻远瞩,成功布局了互联网金融。

  免费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会破坏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又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当年,我带领360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帮不懂安全的人。我们就像蛮牛冲进了瓷器店,或者说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懂安全软件市场的游戏规则,觉得杀毒软件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么多的木马病毒、欺诈网站,大家还要花钱交保护费,这肯定不对,应该免费干。

  确实,当时免费后,我们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当时高瞻远瞩,想清楚了以后的商业模式吗?实话说,当时我们也不清楚,就觉得免费可能是比较容易吸引用户的方式。有的时候你跟用户讲自己的技术好,用户听不懂。你跟用户讲自己的产品好,但用户不试用的话,怎么知道你的产品好?于是,我们就决定永久免费,终身免费。

  今天,这些杀毒厂商终于明白过来免费安全是大势所趋。当年那些没有跟进的厂商,基本上都歇菜了。跟过来的厂商虽然还不断骂我们,但他们的所有模式都跟着360学。免费之后,整个市场的规模比原来扩大了100倍,也终于有实力与国外的安全公司相抗衡了。

  互联网的转型与跨界

  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免费之后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一定要延长自己的价值链。打比方说,你卖手机都不赚钱了,那你一定要在手机里留下赚钱的东西。比如,如果你想通过手机里的游戏赚钱,那你要把自己定位成游戏运营商,而不再是一个手机销售商。再以360为例,如果360只做杀毒软件,那把免费杀毒做得再好,商业模式都是不完整的,所以360就在浏览器基础上做搜索、做游戏,进入到搜索领域和游戏领域,360就必须要懂搜索,懂游戏运营。

  最近互联网特别流行跨界,看起来很时髦,其实都是被逼的。过去大家都是自己卖自己的东西,所以不需要跨界。比如,以前电视机厂商竞争,无非是比屏幕大小,比清晰度,比价格,虽然时时有价格战,但终究不会跌破成本卖电视。但一帮做互联网的人闯进来,他们不把卖电视机当作一门生意,而是把电视机往零利润,甚至往亏本里卖。那怎么赚钱?他们把电视机很便宜地卖给用户,然后每年收几百元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影视节目。换句话说,他们很便宜地卖电视机,是为了汇聚用户群,在此基础上依靠收费服务赚钱,而电视机成了他们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接口。像传统的电视机厂商要与他们竞争,在电视机价格上肯定干不过,只能与他们比拼整合影视资源的能力,这就逼迫传统厂商去转型、去跨界。

  传统厂商向互联网转型,最容易忽视用户体验。传统厂商做生意,都是一锤子买卖,通过策划卖点、投放广告、渠道推广等,不管怎么吹嘘,都是把货卖出去,把钱收回来,之后再也不愿意跟用户打交道了,因为用户一来不是换货退货,就是要修理,都是要增加成本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你把产品卖给用户,你跟用户之间的关系才刚刚开始。因为产品本身不赚钱,甚至亏损,所以你得靠互联网服务赚钱。这个时候,你会希望用户最好天天泡在你的产品上,用你的服务越多,你的收入就越多。如果你的用户体验不好,他们就会很快流失到别人那里去。这时,你会发现用户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是,怎么才能实现跨界、成功转型呢?难度还是挺大的,成功案例真的也不多,但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内部培养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公司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公司的年轻人、中下层变成创新的主体。比如,公司的客服人员每天都在跟用户打交道,他们比公司其他人更早、更多地知道用户在抱怨什么,所以应该鼓励他们成为改进产品体验的创新源泉。我不赞成企业大张旗鼓地搞创新,非要巨额投入资金,非要设立创新研究院,非要做一个整套的创新战略。我觉得休克式疗法的创新很难成功,我主张把创新从神坛上拉下来,从一些细微点上进行持续创新,这样反而更有效。

  第二,通过合作培育突变的基因,短时间内获取不具备的能力。转型就像从一个基因的物种向另一个基因的物种进化,最后能从水里的变成岸上的非常稀少。我觉得要想跨界,合作非常必要。合作就像外部来了一个刺激,会导致基因突变,让自己短时间内获得不具备的能力。否则,靠自己的摸索,像自然界中漫长的进化一样,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懂互联网。所以,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杂交,生出一个怪胎,这个怪胎有传统厂商的基因,又有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它可能会通过碰撞、矛盾、妥协,让企业获取之前并不具备的能力,让转型的路走得更通畅。

  为什么我不看好智能手表?

  最近有一个趋势很热,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可穿戴设备”。谷歌推出了谷歌眼镜,现在苹果又要出手表,一下子弄得整个行业都很激动。于是,大家都在说,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个新的潮流,是行业发展的未来。

  你说可穿戴设备是不是机会?用正确的废话来讲,它一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上网设备从个人电脑到平板电脑到手机,都是智能设备,都能够和互联网、云端的数据发生交互,越来越多的设备将互联在一起,互联网将无处不在,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但是,即使这是趋势,这里面一定就有你的机会吗?我看到很多公司在可穿戴设备上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价格。在美国,一个东西卖99美元,这是一个挺便宜的价格。但是,换算成人民币,这就是600元,在中国就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在中国要做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必须满足中国最广大的草根用户的实际需求,价格必须是他们能接受的。

  今天不少公司模仿苹果要做手表,我给的建议都很直接。今天很多男人戴表不是看时间,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当作一种装饰品,或者追赶一种潮流。所以,现在手表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潮流。但是,实话说,中国的企业不管大小,不管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不具备制造时尚的元素,不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出一款手表来,就达到百达翡丽的高度,也不可能像苹果一样引领潮流。

  中国企业做手表,一定是功能导向的,不管什么东西,觉得好就往里头加,短信、日历、天气预报、微博、微信什么的,肯定都少不了。但你手表的盘面很小,电池的续航能力又不够,想在手表上查看个什么东西,还不如从兜里掏出手机直接用更方便。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便利性上,手表都不如手机更具有竞争力。所以,我觉得,智能手表除了戴着装酷,没有太多作用。

  再说,今天的手机已经不再把打电话作为最主要的功能了,而是娱乐的功能,是玩游戏的设备,是上网的设备。大家都有体会,当你看惯了5寸的大屏幕,再让你看一个4寸的小屏幕,它就是土豪金,你也不会想买。所以,有些可穿戴设备看起来是机遇,但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实际上是陷阱。它会让你花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消费者不会为它埋单。所以,中国企业做可穿戴设备,首先要问自己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第二个误区,有些小公司做一款智能硬件,认为增加了功能,就增加了附加值,就可以谋取高额利润了。错了,今天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颠覆,就是在未来5年,它会改变硬件的整个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前文说过,硬件走向零利润甚至免费的趋势,早被凯文·凯利预言了。他在《技术想要免费》的文章里说:“在未来(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制造的一切几乎都将免费,包括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机、服装等等。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西融合在网络节点中,成为网络服务的载体。”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