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引言

  人们常说,树木是从种子中生长出来的。然而,一粒小小的种子究竟如何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子里并没有树木生长所必需的资源,这些资源无疑是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的。但种子的确提供了一项关键的东西,那就是整棵树木成长的起始点。当生长所需要的水和养分被吸收进来时,种子能够组织这一生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子是使未来树木成长的可能性得以变为现实的元素。

  我们四人尽管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曾经历过集体觉醒的非常时刻,经历过由此而产生的大型社会系统的变革。

  这种非常时刻之一,就发生在1990年的南非。当时彼得在约翰内斯堡北部山丘地区,与同事共同主持一个为期3天的领导力研习营。那时,举办这类研习营已有15年的历史,但之前还从未在南非举办过。彼得当时有两个同事,一个是南非的黑人,另一个是南非的白人,两人正接受培训,以便在将来能够独立主持这类领导力研习营。学员共有30名,一半是白人企业高管,另一半是黑人社区组织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冒着风险来参加这次研习营的。

  研习营的最后一天,大家听说德克勒克总统即将发表演讲,于是就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他们看到的正是促使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走向崩溃瓦解的那场著名的演讲。总统在演讲中宣布,所有从前被视为非法的黑人组织从这一刻起都变成了合法组织。安妮·娄斯毕(Anne Loetsebe)是当时在场的一名社区领导人,她完全被演讲吸引住了。当听到总统宣布每个组织的名字时,她立刻眼睛发亮,流露出喜悦的神情:非洲民族会议(ANC)、泛非洲人大会(Pan Africanist Conference)……安妮后来说,当听到每个组织的名称时,她立刻就想到,那些因参加这些组织而被捕入狱的亲人终于能获释回家了。

  那场演讲过后,研习营又恢复了既定的日程安排,直到圆满结束。当天下午,作为研习营日程的常规内容,大家观看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像。由于这部录像曾一度被南非政府禁止播放,所以许多人此前从未看到过。最后大家做结语发言,即给每个人最后的机会,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先发言的4位说到这次研习营对他们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在反思自我和领导力开发方面的学习收获,都说得非常精彩。第5位发言的是一位高个子的非洲企业高管。这位先生在研习营中一直沉默寡言,个人感情从不外露。此时他站起身,面对安妮并看着她说道:“我想告诉你,我小时候,大人一直教我把你们看作动物。”说完,他就开始哭泣。安妮双手扶住他,看着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看到这一切,觉得一个巨大的结已经解开了。”彼得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就好像打了结的绳子突然间被解开了。我从直觉上感到,过去把那位先生和许多人束缚起来的枷锁已然被打开,他们获得了解放。尽管当时曼德拉仍然被关在罗本岛监狱,自由选举也还是4年以后的事,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南非必将经历一场深刻、重大和持久的转变。”

  许多年来,我们四人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更好地理解这类转变时刻,包括其背后的驱动力及其释放的变革信号。这类转变究竟是如何得以发生的?我们觉得,我们过去的写作,最多也只是描述了歌词,却基本上把乐谱遗漏了。当代变革理论似乎既没有足够的聚焦,又没有足够的视角,当然这听上去很矛盾。我们以后将要参与的变革,既包含深层的个人转变,又是固有的系统性变革。但是,有转化力的变革所隐含的深层经历,却是现有管理学研究所忽视的,也是对领导力的一般理解中所忽视的。如奥托所说:“这是个盲点,它所涉及的并非‘是什么’或‘如何做’的问题,即不涉及领导做什么事或怎么做事的问题。它涉及‘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是谁?作为个人和集体,我们行动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局部和整体

  本书所讲的内容,来自我们对整体的属性,以及对整体与局部的关联的理解。我们通常的思维方法总在欺骗我们——它让我们认定整体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就像汽车是由轮子、底盘和传动装置等部件组成的。这种思维认定整体是局部的组合,并依赖局部来发挥有效作用,如果哪个局部受到损坏,就必须将其修复或更换。对于机器来说,这种思维方法是非常合理的,但生命系统就不同了。

  与机器不同的是,生命系统,譬如人体或树木,是能够自我创造的。生命系统不只是部件的组合,它处在不断的生长变化中。生命自身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在不断地变化。大约200年前,德国作家和科学家歌德就认为,这一事实让我们必须对整体和局部进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考。

  对歌德而言,整体是一种动态的活体,它不断地“以具体的表现形式”生成持续变化的现实存在。而局部则是整体的一种表现,它绝不仅是一个组成部件。两者的存在互为条件。整体的存在是通过不断地表现为各个局部来实现的,而局部则是以整体的具体化身形式而存在。

  发明家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总爱举起手向人发问:“这是什么?”别人总是回答说:“一只手。”然而富勒随后却指出,组成手的细胞在不断地死去,又不断地自我再生。看似有真形实质的手,其实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实际上,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完全自我再生。因此,如果把一只手,或整个身体,或任何生命系统,看成是“静止不变”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你看到的不是一只手,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整合体’,它代表宇宙创造手的能力。”富勒解释说。

  对富勒来说,这个“有结构的整合体”就是每一只独立的手,作为“具体的表现形式”而代表的那个整体性。生物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把这种隐蔽的组织结构叫作生物体的生成力场。“在自组织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复杂关联里都有一种整体性,它依赖于该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力场,或叫形态场。”谢尔德雷克解释说。不仅如此,对于谢尔德雷克来说,生命系统的这种生发力场还会延伸并连接到周围环境中。例如,每个细胞对生物体来说都包含了完全相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然而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却分化成形态各异的组织细胞:眼睛、心脏、肾脏细胞等。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细胞会根据其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以及生物自身整体的健康需求而形成其自身的社会特征。当一个细胞的形态场退化的时候,它对身处其中的更大整体的感知力也会相应退化。当一个细胞完全丧失其社会特征而盲目地、不加分别地进行细胞分裂活动时,它最终将威胁生物整体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所知的癌症。

  要理解生命系统的局部和整体的关联,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在微观水平上研究大自然。如果你凝视夜晚的天空,你就可以从自己那一点看到整个天空。然而,你的瞳孔在完全张开时直径也不会超过1厘米。但整个天空的光线肯定以某种方式汇集在你的瞳孔那个很小的空间里。即使你的瞳孔只张开了一半或1/4,结果还是一样。总之,整个夜空的所有光线都呈现在每一个地方,不管是多小的角落。这揭示了全息照相的原理。相干激光束形成的三维全息立体图像也可以“日取一半,万世不竭”,留下的一半,不管多小,永远包含着原始的整体图像。这表明了局部和整体之间恐怕是最神秘的现象,即物理学家亨利·伯涛夫特(Henri Bortoft)所说的:“一物含万物。”

  当我们逐步理解自然的整体性时,便会感到惊讶。如伯涛夫特所言:“局部是体悟整体性的地方。”这一见解,正是我们在接受整体是以可更换部件组成的那种机械论世界观时所丢失的。

  有生命的组织的出现

  对于各类跨国组织及其所共同形成的更大系统而言,理解局部和整体的关联尤为重要。《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一书作者、组织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说,20世纪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物种——大型组织,特别是全球性跨国公司。这一发展是有历史意义的。在这个世纪之前很少有全球性的组织。而今天,全球性的组织及其所促生的金融、销售、供应和信息等全球性基础设施,都在迅速繁衍,似乎没有任何限制。

  这一新物种的扩张,正在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所有其他物种的生活。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个人、部落甚至国家,能够改变全球的气候、消灭数千个物种或改变大气的化学平衡。而这正是今天所发生的事:我们个人的行为,通过日益增长的全球性组织网络的调节和放大作用,引发了这些问题。这个全球网络决定什么样的技术能得到开发,以及如何得到运用。它决定着政治议程,因为各国政府要应对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优先选项。它改变着社会现实,因为它形成了新的全球经济受益者和非受益者两极分化的世界。它还在宣扬着即时通信、个人主义、财富至上等全球性的文化价值,威胁着传统的家庭、宗教和社会结构。简言之,全球性组织的出现,导致了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的剧烈变化。

  把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等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看成是由一个新物种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听上去似乎有点儿奇怪,但这一观点也的确很有力量。与其把影响世界的种种变化归结为少数极有权力的个人和“无面孔”的系统的行为,还不如把它们看作一种生命形式的作用,而且这种生命形式和其他生命一样,具有生长、学习和进化的潜力。但是,在这种潜力得到开发以前,旧的工业时代的组织将继续其盲目的扩张,并对其自身与更大的整体的关联,以及对其生长和扩张所造成的后果,都毫无察觉。

  例如,当我们走进中国、印度或巴西任何一座城市的学校,会立即发现其教育的组织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学生们被动地坐在教室里,教学的每一步都是由事先拟定的计划决定的。铃声、哨子和程序规章,使得每时、每日、每年的每件事,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组装生产线上那样流动。的确,工业时代学校的设计就是在组装线的启发下做出的,其目标就是以最高效的方式生产统一的、标准化的产品。尽管21世纪对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同情心的全球公民的需求,与19世纪训练工厂工人的需求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工业时代的学校却依然照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天孩子们成长的现实相脱节。

  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总是不断地自我创造。但至于像全球性组织这类社会系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就要看我们每个个体、集体和社会的认知水平。每所学校自身都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可以“体悟”更大教育体系的局部场所。学校里的每个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家长,也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自己做学生的经历有记忆和期待。企业组织及其成员也一样,他们也是体悟现行管理体系的场所。只要我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机器时代”可控制性、可预期性和“越快越好”等思维方式的束缚,我们就会继续创造旧模式的组织,尽管它们和外面的世界已经越来越不和谐了。

  总之,全球性组织这一新物种的根本问题,是它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命的。只要有一天它们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成为体悟整体性的场所,而且能够把握整体的潜力和未来的趋势,超越过去的经历。

  关于学习的新思考

  在遇到担心和焦虑的情况时,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可能会回到自己最习惯的行为方式上去。社会和集体的行为也没什么两样。尽管世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多数企业、政府机构、学校及其他大型组织,仍旧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重复着同样的组织行为。

  这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学习,而是说它们的学习非常有局限性:学习局限于对周围环境做出最佳的反应,好像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形成毫不相干。反应性学习局限于“下载”习惯的思维方式,并沿用我们感到舒适的、熟悉的范畴来看待世界。而对那些与自己所了解和相信的不尽相同的说法和做法,我们要持怀疑的态度。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在反应性学习中,我们的行动实际上是习惯的重复,并且无疑最终会强化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最终总是“正确的”。往好处说,我们只是把以往做过的再做得更好。我们在自己原有的世界观里寻找安全感,作茧自缚,而与外面的世界更加隔离。

  但是,不同于上述模式的学习也是可能的。十多年以前,约瑟夫和奥托开始采访前沿科学家,以及企业与社会型企业的创业者。这些采访(现已有150多份)开始时,他们总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您在工作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两类受访者的谈话放在一起,揭示出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它可以创造一个不为习惯所主导的新世界。

  各种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方面。在反应性学习中,思考是在已有的心智模式下进行的,而行动则是在过去的行为习惯模式下进行的。

  所有学习都包含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所有学习都涉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以及从中能开发什么样的能力。有所不同的是见解的深度,及其所带来的不同的行动原动力。如果见解从未超越事件本身和眼前情况的表面层次,行动就会是反应性的。然而,如果能深入参透更大的整体及其所生成的“现实”,以及我们自己与这个整体的联系,那么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和有效性就将获得极大改观。

  与科学界精英交谈时,我们发现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涉及我们深层参悟的潜力及其对理解力、自我观念和我们在世界上的认同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与企业家交谈时,我们感到他们的观点异常清晰:他们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服务于正在生成的现实,以及怎样让新的灵感和洞悉服务于呈现中的新现实。但我们还发现,这两部分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而实际上这两部分人所谈论的是同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学会“当下体悟”正在呈现的整体,学会成为萧伯纳所说的那种“自然之力”。

  更深层的学习实践能创造对更大整体的更深层的见解,包括整体的现状及其演进的方向,学习所带来的行动将越来越成为创造未来的过程的一部分。

  未来之势场

  深层学习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所积极参与的更大的生命整体在本质上不是静止不变的。和所有生命系统一样,它既保持着生存所必需的某些特征,同时又在进化。当我们对这个动态的整体有更深的认识时,我们对正在呈现的现实就更能有所把握了。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明者索尔克(Jonas Salk)曾谈到如何融入不断呈现的宇宙“动力流”并体验其演进,就像“一个活跃的、可以通过我自己的选择来引导的过程”。他认为正是这种能力才使他抛弃了通行的观念,并最终发明了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疫苗。我们采访的许多企业家都成功创立了许多公司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他们都一致认为,创业者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其体察客观情势,并使自己的行动与之相适应、相和谐的功夫水平的展现。正如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著名经济学家布赖恩·阿瑟(W. Brian Arthur)所说:“每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都要以一种内求的历程为基础:潜入内心更深处,使实证和真知浮出水面。”

  这种内求的历程是所有创造力的核心,艺术界、工商界、科学界均如此。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像艺术家和实业家一样,有看似自相矛盾的境遇:一方面是很强大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事关重大;另一方面是很深的谦卑感,觉得有超越自己的力量在引导自己。恰如米开朗琪罗所说,他们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的手从大理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知道自己的行动是这种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他们还知道,手“是想摆脱束缚的”。

  各个有生命的组织,能否学会融入超越自身的更大的势场,并导引自身朝着利于全局健康和兴盛的方向努力?这对个人和集体的认知与行动能力方面,又将有何要求?

  体悟当下

  我们相信,融入未来之势场所必备的核心能力,是体悟当下之力。我们最初以为,体悟当下就是完全清醒地意识到当下的时刻。后来我们开始理解,体悟当下是一种深切的聆听,并对超越自己先入为主之见和以往的习惯思考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开始看到,对旧的认同感和控制欲要“放得下”,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还看到萨尔科所说的,选择主动为生命进化服务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认识到,体悟当下的所有这些方面,其实是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拿得起”的境界,即有意识地参与更大的变革之势场。我们一旦“拿得起”,那个势场就会发生改变,塑造客观现状的各种力量就会从重演过去,转向促生正在呈现中的未来。

  我们通过采访发现,这些意识境界的转变与几千年来世界各个精神传统所发现的很相像。例如,基督教的各个秘教都把这种转变叫作“恩典”“启示”或“圣灵”。道家理论讲到生命能量“精”可以转化为精微生命力“气”和精神能量“神”。这包括必要的心身安静的过程,佛教叫“止息”,即止息常态的意识流动,并溶化自我和世界的分界线。印度教把这一境界转变叫“整体性”或“同一性”。伊斯兰教的各个秘教,像苏菲派,则把这种转换简单地叫作“开启心灵”。每个宗教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认为这种转换是个人修炼和成熟过程的中心环节。

  这个转换尽管十分重要,但就我们所知,各种精神修炼或宗教传统对集体的转换现象,或者对在集体中修炼转换的能力,还很少有论述。然而,我们的许多采访对象都在工作团队中——甚至有几个例子是在整个公司组织中——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一些理论家还提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试图超越个人和集体的二分对立逻辑。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要理解体悟当下、把握产生变革之大势场的可能性,就应从多种角度入手,即从研究生命系统的新兴科学、创造性艺术及组织变革的深层经历等方面入手,还要直接从理解自然的生成和哺育能力入手。几乎所有土著文化都把自然、宇宙或大地母亲当作终极的老师。人类从未像现在这般如此需要重新发现这位老师。

  关于本书

  我们四人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走到一起。基于在组织学习领域的早期工作,彼得集中精力花了25年时间鼓励背景多样的组织一起协作开发容纳力,变成学习型社群,这样才能完成他们无法单独完成的变革。奥托对大型变革的最初体验,是在冷战后期的柏林参加草根行动主义者团体,组织跨越东西欧分界线的关系网络。约瑟夫大半生都是企业家,曾与他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大型律师事务所,之后又创立了培养“仆人领导者”(servant leaders)的全国网络组织,即美国领导力论坛(American Leadership Forum)。他后来还负责了荷兰壳牌集团的情景规划工作,并从那时起开始与贝蒂·苏合作。贝蒂·苏一生致力于研究故事叙述方式对塑造人们所经历的现实的影响。她是英语文学教授和神话学专家,曾经参与各类节目制作项目,如与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和比尔·默亚斯(Bill Moyers)合作制作了著名的多集电视节目《神话的力量》(Power of Myth),还与壳牌公司情景规划专家合作,完成了未来情景故事的创作,它帮助经理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面对的现实,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我们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时,觉得在背景多样的组织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都经历了类似的深刻的集体转变,也都有类似的疑问。这个感觉部分来自我们对约瑟夫和奥托在2000年秋所做的访谈记录的共同研究和学习。我们后来意识到,这些访谈不仅提供了有效的证据,而且澄清了我们个人的第一手经验,这更重要。奥托一直在开发的、有关“当下体悟”不同层次的感知和变革的理论,在约瑟夫的“感知和促生新现实”研究工作的激励下,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这是后来一系列工作论文和专业文章的灵感来源。但使这个理论清晰起来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被一系列难以理解的共时性事件所深深吸引,似乎我们也成为某种“想要呈现出来”的未来的一部分。

  本书的组织围绕我们共同工作的经历和成果进行阐述。我们四人经常作为书中的角色而出现在小组对话中,分析故事,探索不同的观点,同时把约瑟夫和奥托采访中记录的观点和视角也融合在一起。未经注解的引语都来自那些采访记录。书中论点的展开,大体是按照我们四人的对话历程,以及从这些对话中逐步形成的理论和观点的前后顺序。但尽管我们的对话历时只有一年半,我们四人却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写成本书。

  书中的前三部分与我们所了解的集体学习的深入过程相对应。这个过程要从学会观察开始,然后要进一步认识正在呈现的现实,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角色,最后要形成自发服务于变化的整体,并被整体所支撑的实践行动。最后第四部分的讨论,把这种深层学习实践又置于更加综合和一体化的条件下,即在科学研究、精神发展和领导力开发这三方面进行整合性实践。

  本书的主旨是阐释一种理论,以及我们理解这个理论所走过的历程。在我们四人对话的过程中,对这个理论的理解逐渐变得更清晰了。这个时候,多数作者,特别是在领导力、组织管理和社会变革领域的作者,往往会选择回避研究过程的混乱不清和不确定状况。他们往往会把所有观点先全盘托出,然后再用逻辑的方法去阐述、演绎、推导并得出结论。我们没有那样做。我们把自己经历的前后顺序基本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了,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还在继续这一历程;还由于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假装已经到达了自己尚未到达的理解水平。

  我们把故事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是想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和怀疑的心态,带着自身的脆弱性,来加入这个历程。我们没有得出问题的答案。虽经许多努力,混淆和模糊依然存在——当然,这部分原因是我们自己无知,但部分原因可能还由于我们有所领悟的经历,其核心刚好属于永恒的奥秘。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套装共1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