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的双面埋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
“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xio)山,“山东”指崤山以东。
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
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
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
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
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
“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
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
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闯关艰辛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
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人口分布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是以山东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
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
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由于关东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
但覆灭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
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关东扎根。
辛亥革命关东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以及“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爱的双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