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汗国的衰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回鹘汗国的衰落
789年以后,回鹘可汗频频换人,汗国开始走向衰落。第五任可汗多逻斯(789—790在位)当政仅一年就遭其弟杀害,多逻斯的儿子阿啜(790—795在位)被拥立为新可汗。在回鹘的政治风暴中,唐廷全力帮助回鹘统治者稳定局势。790年阴历四月,唐使携带着皇室的礼品、器皿和丝绢前往回鹘牙帐,将这些礼物分送给有权势的回鹘将领以安抚他们。结果,回鹘继续奉行亲唐政策,并分别于789和790年在北庭与吐蕃交战,但损失惨重。791年,回鹘成功击退了进犯灵州的吐蕃军队,使唐廷能够保持与西域各都护府的联系。
795年,骨咄禄(795—805在位)接替阿啜成为可汗。他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勇敢无畏、足智多谋,曾作为大臣辅佐阿啜,策划过数次军事行动。尽管骨咄禄在其他大臣和部落首领中威信极高,但他不属于顿莫贺家族,在回鹘中缺乏牢固的权力基础。因此,他比前任更加依赖唐廷的政治支持。骨咄禄从唐使那里接受了可汗封号后,立即将顿莫贺家族所有男性成员召集起来,悉数送往唐廷,以防他们谋反。
保义可汗(808—821在位)是回鹘的中兴之主。他同样请求与唐和亲。但唐廷由于财政困难,只得暂时回绝了他的请求。好在保义可汗对此表示理解,没有口出怨言。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率军从吐蕃手中收复北庭,维护了唐朝在西域的利益。
保义的继任者崇德可汗(821—825在位)再次提议和亲。穆宗同意将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可汗。崇德为了避免公主在前来回鹘牙帐的途中遭遇不测,向北庭和安西各派出一万名骑兵,将吐蕃军队赶出该地区。这是回鹘在西域最后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崇德死后,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和内部争权夺势而陷入混乱。在血腥的权力斗争中,一名回鹘将领向黠戛斯求助。840年,他作为向导,引黠戛斯十万骑兵攻打回鹘牙帐,杀死可汗,烧毁营地,将可汗的从众逐出家园。他们中的一些人向西逃到河西和龟兹,另一些人向西南逃往吐蕃,还有一部分人向南投奔唐朝。
一些无家可归的回鹘人因走投无路袭击了唐朝边境地区,抢夺食物和钱财。841年,天德军(位于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以东)节度使和监军认为这些边境事件是回鹘大举进攻的前兆,建议朝廷以武力还击。但是李德裕反对此议。他提醒武宗,回鹘曾多次出兵助唐,乘人之危是不当之举。他劝武宗命令唐军将领尽量避免与回鹘交战,并遣使安抚、赈济回鹘。李德裕的建议在朝廷中占了上风。841年,唐廷两次向回鹘提供谷物和丝绢,随后又在842年再次接济他们。
从842年冬到843年初春,七个回鹘部落的大约三万人为了自保投奔幽州节度使。他们被安置在长城以内。另有三个回鹘部落和两名回鹘高官向振武军(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投降,这三个部落的首领获赐唐室李姓。847年,又有一个回鹘部落投奔幽州。其他回鹘部落则分别投靠了契丹、奚和室韦。至此,回鹘丧失了北方草原的霸主地位。
唐朝与北方、西北游牧邻居的关系史表明,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总是在不断构建和重构之中。它永远是变动的,从来都不是唐或其他某个政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出来的最终产物。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唐廷在处理与其他政权的关系时必然不会遵循同一种模式,它必须使用多种手段,从单一使用硬实力或软实力,到二者并用,再到运用综合实力。我们在解读这段历史时,不应将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唐朝视作亚洲的主宰力量,否则就会武断地把引发国际事件的多种实际因素和造成亚洲国际关系复杂现实的诸多原因单一化。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过于低估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唐朝在亚洲的影响力,认为唐的影响力在迅速衰退。当四邻试图削弱、挑战唐朝的权威以扩展自身利益时,唐廷总是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不过,面对四邻的压力,唐廷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的对策。长城不能把其他民族拒于中原之外,联盟、和亲也不能确保边疆长治久安。与此同时,唐和它的邻居也意识到,竞争和冲突并不是处理对外关系的唯一手段,彼此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会使双方在政治和其他方面受益。因此,唐和四邻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