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半醉半醒品红楼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黛玉的奉茶,贾母素来疼爱黛玉,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走了沁芳亭,又走到潇湘馆,黛玉从小与贾母一处住的,奉茶给疼爱自己的老太太能代表是奉迎吗?如果是奉迎,那宝玉让座给王夫人,是否也是在奉迎呢?在探春处,探春没有奉茶给贾母,一则是贾母刚吃毕了饭,就第一章来说,贾府吃饭毕后自然就会有下人奉上茶来,贾母在探春的卧室处闲话,注意是进入卧室,而刘姥姥尚在外间看着凤姐与李纨吃饭,鸳鸯是走进来,注意是走进来,如果贾母没茶吃,鸳鸯会不管贾母自个走进来与刘姥姥说话吗?所以我认为贾母必有茶吃.更何况此时鸳鸯向刘姥姥赔不是同是骂小的怎么不奉茶给刘姥姥,刘姥姥才道那个婶子已奉过了,更证明刘姥姥并非未吃过茶.也不是没有人给她倒过.更何况凤姐是跨进探春的卧室来见贾母的,贾母道我们也别没眼色,坐一会就走罢,而探春忙道哪里的话,求老太太姨太太来坐还不能呢.这一句话比奉茶何如?是否也算奉迎?
二宝钗的不奉茶,贾母进了宝钗的房间,宝钗的房间布置的如同雪洞,这样就不讨贾母的喜欢了,那么就显示出宝钗的世外之心了吗?宝玉的住处布置的金玉满堂,繁花缀锦,妙玉的住处物件名贵奇珍异宝,黛玉的住处书卷墨香,件件怡人,如此说来这些人都是世内的,而宝钗才是世外的吗?其实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的,宝钗的美好是有的,但是被杀灭在残酷的实际与礼教的束缚中,她是一个实际的人,很懂得生活,屈服于命运,在外表上就显出一种无情与冷酷,圆滑与心计,是为了生存也好,甚至于残酷.这都是冷这一字的表现,在她的学识很渊博,但她更加了解人生的残酷,宝钗并不是世外的,她的做为都表现出她在默默的屈从于世俗的一切,在按着一种人世间的世俗既定的规则来走,黛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宝玉更是一个绝世情痴,这也许在早年的宝钗身上也曾有过,但全部都被残酷的世道给打灭了,代之而来的是心冷口冷意冷,对万事万物的麻木,也同时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伤了别人,人到了麻木的地步,甚至不会认为自己在伤别人,而认为是帮别人学会社交学会处事,就像她在教导宝黛一样.雪洞正是这样的一种反映,那个锁头,那个冷香丸都是在体现这一点,在她内心就是有热毒,也在自觉的消灭这份热,而用顺应命运的方式生存.这的确不能认可她是正确的,但也是一种可悲.她的雪洞并是为了不奉迎贾母的,她也不是无心讨好贾母的,在很多举动上,她是有心奉迎和讨好的,但我再三说她是高士,高士!而不是一般的奉迎与买好,在世内之人也分成很多种,到真正的洞见而俗之时,知识智慧熔入处事的另一番理解之中之时大俗之人也有雅的一面,就像很多圣君也能理解高明的隐士的尊重和想法一样,宝钗同样能理解黛玉,而黛玉亦会理解宝钗,这是我理解的钗黛合一.但追求可能不同了,比如宝钗开始追求实际追求大治,知道贾宝玉唯读书上进才能去兴国大治,大雅若俗,比如黛玉追求仍是最初的美好,对世上的事都抱有另一番高洁的见识,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我理解的.其实世内与世外本又不是好分的.世外之人未必没有向世之心,就如庄子还是老子都一样,世内之人又难道没有过世外之心吗?但是最终的选择是在各人手中的.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这人生的一路.终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钗黛两人的知识程度是不相伯仲的,我何曾说过,黛玉在知识方面比宝钗要低呢?我非常尊重自学的人,我本人也是全部自学的,也没有什么恩师真正的教过我,我认为自学也好在校学习也罢,甚至知识也罢,其实关键在于各人的理解与经历,知识技术等等都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用之利国利民,有人用之伤人伤已,但是学习是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是死去,也是白活这一场,我特别欣赏香菱,她是自学的,比她更惨的人还有,世上的悲剧何止红楼梦?知识再多也只是人的一个方面,关键在于用的人的本身,每次我看到黛玉香菱等等的遇境就悲莫言,如果香菱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些女儿们哪个会沦落境地,那些男人们哪个又会如此不堪?石头有什么罪过呢?到底是什么在做着这些让人悲不能闻的事情呢?我以为这才是一部红楼梦的体会.
四如果说宝钗的冷是来源于佛教儒教道教的集中体现,是淡然超然等等,我倒更以为可悲,原来中国的哲学是如此的冷漠,对生的重视,对死者如金钏的冷漠,对人的情感的蔑视,难怪中国怕谈情字,怕将人的欲望展开,对个体的每一个存在的重视,难怪曹雪芹要写这本情书,何尝不是对这种思想束缚的嘲弄?我认为道教冷是冷但有不同流合污独立而求真的精神,佛教有大慈悲心,有普济世人的善念,而儒教亦有成功立业入世求实的斗争所谓孔武有力,为何在宝钗身上这些通通不见呢?我认为应该这样说,宝钗集中了其三教中冷的一面,而其先秦时期的真正的哲学的精华并不是她领悟或她是领悟了但在现实的折磨里已经消磨尽了变得妥协了吗?我认为这就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可悲了.应该是绝大多数的冷眼冷心冷口的人的可悲了,对人情面子对世态炎凉的妥协与重视,对真本质的丢失,对事件的麻木.,这些是不能用佛道儒的淡然超然来作理由的. 有人说薛宝钗的冷是由于她对万事万物的淡然,对于人生的洞见,是佛教道教超然的表现吗?我想问问有几个是懂佛教道教的?难道所有的佛道中人都是明哲保身对万事万物麻木不仁,宝钗的禁情禁欲的中规中矩的哲学正是佛儒的劣根性的地方,作者对儒释道都有肯定好的一面和否定的一面,宝钗对死去的人的漠不关心,对情感的禁杀,对于有心追求美好的人的所谓的‘教导‘,在扼杀别人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这是值得赞许的吗?.她的冷正是最可怕的地方,宝钗的冷是并不是中国古代佛学儒学等优秀思想一面的集中体现,而是其中古代哲学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的冷酷的一面. 半醉半醒品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