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宋词鉴赏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蝶恋花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
谁说我已经把无谓的烦恼长久地抛在一边了呢?每当春天到来之时,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地感到惆怅。天天在花丛前喝酒,又常常因多饮而不舒服,也不管镜子里年轻红润的面容已逐渐变得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杨柳啊,请问为何年年都有新的愁楚来到心头呢?我独自站立在小桥上,晚风灌满了我的两袖,待我回到家里以后,平远的树林上空已悬着一弯新月。
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阳春集》中,叶嘉莹先生以为它可以代表冯词的典型风格,论述颇深细(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我们对作者是冯是欧,且不作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写法上与上一首“庭院深深”的同调词有明显的不同。此词不写具体情事,只抒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这种情绪颇似离愁、怀人或伤春,但词又不指明其产生的原因,倒像是由复杂因素造成的愁思综合征。
“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一开头将这种情绪称之为“闲情”,用今天的话说,近乎自寻烦恼或者多余的苦闷,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它,而且以为是早就该摆脱掉的,即所谓“抛弃久”。但事实却不然。“谁道”二字是对“闲情抛弃久”的否定,也就是说时间虽久,却没有能够摆脱得了。起头用问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经历过一番苦苦挣扎而归于失败;同时,话也是在心里千回百转后才说出来的。何以见得这种“闲情”总也“抛弃”不掉呢?“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是希望、幸福、欢乐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伤感、失落、惆怅的季节。说“每到”,说“依旧”,正见此情之难以弃绝。它好像是不能根治的痼疾,到一定时候,便要发作起来。于是只好面对春花,借酒浇愁,也不管饮酒过量会损害健康,愁绪使自己红润的颜容变得憔悴了。杜诗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之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亦此意。“花前”是承前“每到春来”说的。花开花落都会引起多情人的伤心烦恼,已意在言外。“镜里”不但点明“朱颜瘦”者是自己,且有对镜而惊心的意思在。纵然如此,作者还是“日日”求醉,“不辞”瘦损,大有宁殉情而不悔的意向。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看似描写景物,实则利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传统意象,写内心活动,暗示思绪如河边青草之绵延不绝,似堤上杨柳之柔丝千缕。因而下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名为“新愁”,其实就是“依旧”的“惆怅”,只不过那种好像已“抛弃”了的心情,每当新的一年春天到来时,又重新产生,重新感受一次而已。加上“为问”“何事”等字句,更写出了内心强烈的疑问,而这疑问正产生于作者竭力挣扎、想摆脱愁思的缠绕而不可能的苦恼。但作者并未对这一问话作出回答,却横接两句景语作结,安排上极具匠心,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从全词的写法来看,倘若没有这两句景语,一味作情语,就不免单调,难出动人境界;现在就景语歇拍,寓情于景,反能宕出远神,有悠然不尽之致,技巧是非常高明的。独自站在小桥上凝思出神,料峭春风吹得两袖鼓满,不觉阵阵凉意透入肌骨。待回到家里时,已是夜色朦胧,人声寂静,只见远处一弯新月已悬于平林之上。这一写就形象凸现、境界全出了。清代黄景仁有几句颇为人称道的诗说:“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又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之十五)意境甚相似,而此词并未出“多时”“中宵”等字句,只从白天景象直写到月上林梢,则作者在冷风袭袂的小桥头怅然久立的孤独情态,已生动地画出来了。 唐宋词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