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宋词鉴赏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齐天乐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译文
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杼,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吧!《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赏析
这是姜夔与张镃同时吟咏蟋蟀的词。二词虽同咏一物,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各有特色。白石此词多从蟋蟀的声音和听其声者之事的角度来写。用笔空灵,境界随时转换。
落笔从庾信作《愁赋》说起,可惜我们今天已读不到此赋的全文了。我揣测赋中很可能曾写到蟋蟀。且不管是否写到,赋总是言愁的;而“愁”字先就把握住听蟋蟀所引起的典型情绪和全篇的基调。接一句以切切“私语”比虫声,加上“凄凄”二字形容,以应“愁”字,是正面写其声音。前后用“先自”“更闻”串联起来,句法极其灵活。再三句就将虫声置于具体环境之中,或门口,或井边,都曾听到它的叫声,这就给人以更真切的感受。“露湿”“苔侵”,从细微处写明节候。“哀音似诉”四字,承前启后,带出以下写“思妇无眠”一段。构思似乎从“促织”之名所得。虫鸣唧唧,声似织机,故俗谓促人勤织,则思妇之“起寻机杼”,不只是由于“无眠”,也因为虫声的催促提醒。织什么呢?不外乎织布以制寒衣,或织锦以寄相思。这些自能意会,无须说明。写“屏山”,知在闺房卧室。“夜凉”,也为渲染独宿之难耐凄凉。
换头仍承前语,曲意不断。张炎《词源》曾引此词作为过片之范例。“又吹暗雨”,总见境况之凄苦。“为谁”,作“为何”解;写思妇恼恨虫声而怨其频频不止也。古时常秋夜捣衣以寄远,故“砧杵”之声,诗词中多用以写思妇或离人之愁怨,与促织声“相和”,有所感者听来,自是雪上加霜。“候馆”,写羁旅之愁;“离宫”,说椒房之恨。于写思妇外,又拓展境界。“豳诗”,此指《七月》,是写蟋蟀诗的老祖宗,不可不提。说到其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四句,“漫与”二字,真可谓最确切的定评了。“笑篱落”二句,陈廷焯评云:“白石《齐天乐》一阕,全篇皆写怨情,独后半云:‘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白雨斋词话》)所言甚是。末以“写入琴丝”、谱宫商以弹奏之作结,其“一声声更苦”五字,令人揣摩浮想,余响悠然。 唐宋词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