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宋词鉴赏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起才有的啊?我拿着酒杯向老天发问。也不知在天上的宫殿城阙里,今天晚上是什么年月了。我想乘着长风回到那里去,又唯恐在那高处的琼玉楼台太寒冷了。还是让身影随着我翩翩起舞吧,去天上哪能比得上留在人间好呢。
月儿转过红楼,向绣房前低落,照见了失眠的人。月儿啊,你是不应该有恨的,怎么老是在人家离别的时候圆起来呢?人总难免有悲欢离合的,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但愿人能长久健康地活在世上,虽相隔千里彼此也能共同享有这美好的月色。
赏析
东坡词名声最大的有两首,一首是《念奴娇》(大江东去);另一首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都豪放。前一首距离词以婉约为主的传统题材、风格更远,更接近于诗甚至文,故为严守传统词格的彊村先生所不选。此首望月怀人似词中常有,然究其精神,仍大大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写法,对后来影响很大。此词在宋元传唱之盛,使《水浒传》也将它写到故事情节中去了(见小说第三十回)。
上片写醉中望月,即题序中“中秋,欢饮达旦,大醉”等语。“几时有”与“是何年”,如屈原《天问》,都不好回答。人谓“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李继昌《左庵词话》)。“我欲乘风归去”,暗暗自比李白那样的“天上谪仙人”,又能写出醉后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虽说幻想中的天上仙境吸引着他出世,但经一番考虑后,仍选择了现实。“又恐”二字掉转了笔锋。“琼楼玉宇”虽则豪华奇丽,毕竟过于寒冷,相比之下,有人情温暖的现实生活,更来得亲切。月下起舞,写出“欢饮”中的逸兴醉态,正为表现人间自有可乐之处,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下片暗暗沟通。
下片写对月怀人,即题序中所谓“兼怀子由”。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自颍州一别,已六年未见。当时苏轼正知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弟在济南,相隔不远而无缘见面。词写憾恨,却从人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落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亲人远在异乡,闺中望月无眠,这样的人家不知有多少。“转”“低”“照”三字有序,一字不可易。有人想改“低”为“窥”,以为改后“其词益佳”(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殊不知月轮先“转”后“低”,正扣题序“达旦”二字,最后说“照”,方见思妇彻夜难寐。“不应”两句以埋怨语气设问,看似无理,却分外有情;自身的憾恨,借同情天下离人的话说出。然后把意思完全转过来,以旷达语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此劝慰其弟和自宽。由此夜之离人拓展到“人有悲欢离合”;由眼前之圆月拓展到“月有阴晴圆缺”,二者互证,得出凡事必有两面乃自然之定理,正不须憾恨的结论。结尾顺理成章地表示祝愿。月之圆缺,非人能为力者;人之离合,亦有不得已者,唯愉悦心情,保重身体,是自己可为的。只要人在,则情谊在温暖在,足以补偿其他缺失,即如今夜,纵山水相隔,也能“千里共婵娟”,彼此寄情明月,暗通灵犀,天涯比邻,岂非大好!谢庄之句,经如此化用,益见精妙。现实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上下片一气贯通。
此词除“天”“年”“寒”……“娟”平声一韵到底外,尚有藏韵者在,即上片之“去”“宇”相协,下片之“合”“缺”相协,皆仄声。沈雄以为“谓之偶然暗合则可,若以多者证之,则问之笺体家,未曾立法于严也”(《古今词话》)。
此词“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云云,有人以为尚有政治寄托,看法则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一)以为苏轼欲弃官归隐求仙而终未去。据说宋神宗读至此,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岁时广记》引《古今词话》)大概就是如此理解的。(二)以为是刺王安石当道,推行新法的。则“归去”乃回到朝廷,又恐政治气候太寒冷。此皆深求之说,因各有相当理由,故略述之以备考。 唐宋词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