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宋词鉴赏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直竖,几乎戴不住帽子。靠着栏杆的时候,哗哗作响的雨渐渐地停了下来。我抬头遥望,仰面天空,纵声长啸,胸中的豪情剧烈地起伏回荡。三十多岁了,为了建立功名,总是四处奔波,一身尘土;转战八千余里,起早落夜,伴随着我的只有浮云和月亮。切莫让自己年轻的头发轻易地变白,到那时再悲伤也来不及了。
靖康年间蒙受的国耻,至今尚未洗雪;身为臣子,我心中的愤恨,何时才能消除?我要驾着战车,长驱北上,直捣敌巢。怀着与敌寇誓不两立的壮志,我恨不得食异族侵略者的肉来充饥,谈笑间拿那些恶魔的血来解渴。等到重新把昔日的大好河山都一一收复之后,我再去朝见皇帝。
赏析
此词虽万口传诵,却不见于宋人的任何记载。最早提到它的是明人著作,故有学者认为它是明人托名岳飞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恩师夏承焘(瞿禅)作《岳飞<满江红>考辨》更详其说。主要理由有两条:一,岳飞之孙岳珂编集《金陀萃编》及《经进家集》,遍录岳飞之诗文奏章,并无《满江红》词;二,词中“踏破贺兰山缺”与史实不符(见正文注释⑤)。故瞿禅师《论词绝句》有云:“黄龙月隔贺兰云,西北当年靖战氛。”又云:“八卷鄂王家集在,何曾说取贺兰山。”
此词以岳飞手书形式刻于杭州岳坟石碑上,大概能使更多人信以为真。所谓岳飞手书墨迹,世上所见太多,有他龙飞凤舞、一字不缺的行草全文的诸葛亮《出师表》、《满江红》词,除这首外,竟还有一首《遥望中原》;此外,勒石刻碑的诗文书札也琳琅满目,一律都有岳飞署名。这不禁令人生疑:真有那么多的岳飞真迹吗?
信此词为真者,对“踏破贺兰山缺”句辩曰:是用事,非实指其地。所谓用事,却是当代之事。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神宗)时天下久撤边警,一旦忽元昊以河西叛,朝廷方羁笼关豪之际,(姚)嗣宗也因写二诗于驿壁,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麟’之句。”以为即用此事。其实,使事用典,要看宜与不宜。比如说“靖康耻”这样的事,便不宜用天宝安史之乱或别的更轻更冷的史事来指代;打金国的“直捣黄龙府”,也不宜说成是征西夏的“踏破贺兰山”。姚诗“踏碎贺兰石”就是针对“河西叛”而实指其地的。后代文人拟作岳飞词时,不察地理方位的不同(《满江红》刻碑纪年的明弘治年间,明军曾大破鞑靼侵略军于贺兰山),遂信手移用耳。
再如本文注释中所引“饥食虏肉,渴饮其血”之语,本是韩威助长篡位的奸雄王莽其政权威风的话。“精忠报国”刺背的岳飞,是否会借取这些话来填词,实在也大成问题。
此词风格可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八字来形容。在岳飞年代,如后来张孝祥、陈亮辈剑拔弩张之粗豪词作还很少见。再说,现实中真正的英雄,“平日乃与常人同”(陆游句),并非开口都说豪言壮语的。岳珂编《金陀萃编》所收岳飞唯一真作《小重山》词,风格便与此词明显不一样。词云: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笼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里没有同仇敌忾的义愤、豪气干云的大言,也没有对少年进行及时努力、自强不息的教育,相反地倒能从中窥见他内心的寂寞、苦闷和凄凉。也许你觉得他不太像一位民族英雄,但这却是真正的岳飞。
当然,作为拟作,《满江红》还是相当成功的。我之所以说它是拟作而不说它是伪作,是肯定拟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好的,他更像是在运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虚构,而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假冒名牌的商品。拟作者一定是非常敬仰和热爱岳飞的,他想通过岳飞自抒胸怀的方式来塑造一位自己心目中“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句)的爱国英雄形象,这实在没有什么不对。正因为动机如此,才收到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宋宣和四年(1122)从军,屡立战功。南渡后,又屡败金兵。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追谥武穆,后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后人辑有《岳忠武王文集》。 唐宋词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