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原霸主争夺战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惨淡经营的魏惠王
公元前350年前后,魏国周边各国都在摩拳擦掌地练肌肉,为下一轮群殴积蓄力量,处在风暴中心的魏国也丝毫没闲着。
魏惠王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君王,他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魏国的风气焕然一新。
首先是重新审视对外战略。魏国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扩张目标,到处结仇,终于陷入了四面受敌的窘境,尤其是秦国的一轮猛攻,实在让人吃不消。魏惠王痛定思痛,开始制定明确的扩张战略。要破解魏国的困境,首先得重新拉拢赵、韩两个亲兄弟。于是魏惠王多次跟赵侯、韩侯会盟,谈判的结果,三国重新和好,停止了相互间毫无意义的争斗。
三晋的领土犬牙交错,互相掣肘,不仅阻碍着彼此的发展,也是造成三兄弟冲突的原因之一。
所以魏惠王跟赵、韩两国进行了多次领土交换,用对方需要的领土交换自己需要的领土。这样三晋的领土都各自整合到了一起,特别是魏国,本来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现在成功连成了一片,并且占据了一些重要战略位置,地理形势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于这几年骤然崛起的秦国,魏惠王采取怀柔的策略,一方面在两国边境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积极跟敌人谈判。而秦国那边正忙着推行商鞅的新法,暂时没心思对外发动战争,两国便暂时达成妥协,河西那边也终于清静下来了。
他也尽量笼络中原小国。公元前356年,宋、卫、鲁、韩的国君都到魏国来朝觐,几位国君把酒言欢,现场气氛一片祥和。
对于国内,惠王也是个比较负责任的君王。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发布各种惠民措施,例如把国家控制的沼泽开放给民众使用(跟秦国正好相反)……种种政策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军事上,惠王任用庞涓。这是吴起之后的又一个传奇将领,魏国的军事实力顿时大涨,看来好像有再回巅峰的趋势了。
凭借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尽管强敌环伺,魏国的强盛依然在延续。
当孟子来到魏国的时候,魏惠王对他说:“我治理国家确实够用心了,周围哪个国君都不像我这样尽力的。”
这话尽管是他自己说的,但“用心”确实是对于他的最准确的评价,惠王虽然才能平平,但在治国方面确实尽心竭力了。
在惠王早期的政策里面,最重大的一项举措是迁都。
魏国的首都本来在安邑,那里靠近河西,受到秦国严重威胁,而且又容易被人割断和东部地区的联系,所以惠王登基以后不久就把国都迁到了东方的大梁。
经过李悝变法以后,魏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移到了东部。大梁位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周围河流遍布,方便与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魏国迁都到这里以后,又对周围的河流湖泊进行了大改造,把这里建成了富甲天下的中原经济中心,这次迁都,对魏国整体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因为国都在大梁,从此以后,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不过迁都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魏惠王的眼里,秦国的威胁可以暂时放一边,魏国关注的重点仍然在中原。
更直白地说,魏国一直盯着的是齐国。魏惠王对外一系列的和解政策都绕开了齐国,齐国就是他留下的突破口,是他扩张的主攻方向。
对于这一点,魏国毫不掩饰。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刚刚登基,魏惠王就趁着齐国国丧的机会,纠集起魏、赵、韩三国军队共同讨伐齐国。
当时鲁共侯等人正在魏国访问。显然魏惠王想重演当年魏文侯联合三晋打压齐国的策略,再配合鲁、卫、宋等小国,形成对齐国的包围圈。
齐国是魏国三大敌人里面最好欺负的一个,先从他们下手,撕开一条突破口,接下来再对付秦、楚就好办了。
现在大刀已经举起,只等着对齐国砍下去了。
但不凑巧的是,魏惠王遇上的是田齐历史上最英明的君王——齐威王,精明强悍的齐威王是那么好对付的吗?
在齐威王面前,魏惠王一步都不能走错,一旦露出任何破绽,都可能招来敌人针对性的打击。
但偏偏这个破绽就出现了。
两大国对决的关键时刻,一对同门师兄弟的个人恩怨改变了中原争霸的结果。
田忌赛马
传说战国的时候有一位不世出的奇人,叫“鬼谷子”。
他拥有通天彻地之能、神鬼莫测之机,诸子百家,无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纵横之术。他虽然隐居深山、采药修道,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
他的弟子也都是震烁古今的盖世奇才,其中有齐国人孙膑和魏国人庞涓,两人学的都是兵法。
两人求学多年,对于六韬三略都已经了然于胸了。
庞涓早有凌云之志,听说魏国在招募贤才,便赶忙下山寻找机会,他跟孙膑一向情谊深厚,临走时和孙膑约好:以后发达了把他也引荐过去,一同做官。
孙膑是孙武的后人,精通家传的孙子兵法,胸中的谋略远超庞涓,但他并不急于求取功名,所以仍然留在山上进修。
庞涓到魏国以后,果然很快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庞涓按照当初的约定,写信让孙膑到魏国,声称要引荐他,与他共享富贵。
孙膑收到信,兴冲冲地来到魏国。但这其实是庞涓的阴谋,他知道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如果孙膑得到惠王的任用,自己的地位难免受影响。
他瞒过惠王,设计陷害孙膑,对孙膑使用酷刑,挖掉了他的膝盖骨,这样孙膑便无法骑马打仗了,自然也就当不了将军。
但毕竟有同门情谊在,庞涓最终并没有杀掉孙膑,只是把他囚禁在魏国。
不久以后,齐国使者到访魏国,孙膑偷偷求见他,向他说出自己的遭遇。齐国使者发现孙膑确实才学过人,因此暗中把他救出来,带回了齐国。
不过这些故事毕竟只是传说。史书中对于孙膑和庞涓的身份记载很模糊,他们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鬼谷子的弟子,也未必是同门师兄弟。孙膑在魏国遇害的事,应该有很多外人不了解的内情,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孙膑在魏国不仅没有受到重用,反而被打成罪臣,在受刑以后偷跑到了齐国。
这件事是魏惠王一生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他不仅错过了一位经天纬地的奇才,更把这个奇才推给了最大的敌人。
孙膑到齐国以后终于等到一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策对论”的应用。
当时,孙膑投在朝中大将田忌手下当门客,田忌经常跟各位公子们赛马,但他的马比那些公子们的要差一些——毕竟大家地位不一样,所以在比赛中他经常输。
孙膑仔细观察,发现双方的马匹相差得其实不远,每一轮比赛下来田忌都只输一点点,于是便对田忌说:“别着急,我找到必胜的办法了,下一次直接押个最大的赌注!”
比赛是三局两胜制的,所以孙膑让田忌用自己最差的马去跟对方的上等马竞赛,然后用自己的上等马跟对方中等的比,用中等的马比对方下等的。
田忌照着做,只有第一场输掉了,后面两场都胜了,果然赢得了比赛,拿到千金的赌注。
公子们都很惊奇,自己的马明明比田忌的强一些,怎么就输了呢?这事在贵族中间引起轰动,大家都议论纷纷,最后齐威王也听说了,把田忌找来询问真相。
田忌说出了孙膑的策略,齐威王很惊讶,原来国内藏着这样的异人,立即召孙膑来面谈。孙膑倾尽所学,大谈兵法与策略,说得威王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孙膑为军师。
孙膑终于依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接下来便是为自己报仇也为齐国争霸的时间了!
孙庞斗智
齐国这些年国力明显提升,早就想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了。
齐威王对中原的一批小国又拉又打,让他们来朝拜自己,以造成事实上的霸主地位。
但魏惠王那边也做得很不错。小国们首鼠两端,在朝拜齐国的同时,也去朝拜魏国,所以魏国跟齐国之间出现了直接竞争的局面。
如果没有赵国来横插一脚,这种温和的竞争大概会持续很久。
但赵国从来就是三晋里面比较爱搞事的一个,他们总想向中原扩张,又总是被魏国挡在北边,特别是魏国的小弟卫国,早就是赵国眼里的大肥肉,赵国花了许多心思想吞下他们,却总是被魏国拦下来。
魏国一直罩着小弟卫国,赵国就一直小偷小摸的,时不时来捞一把就跑,双方达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
公元前354年,赵国又搞了一次小动作,偷袭卫国,夺取了两座城邑,然后按兵不动,等着看魏惠王的反应。
不料这次魏惠王决定不忍了,经过这几年的励精图治,魏国国势强盛,军事实力也已经基本恢复,惠王认为可以趁这个机会狠狠打压一下赵国的气焰。
但魏国四面是敌,特别是齐、楚两国正在虎视眈眈地望着这边,怎么敢随便动手呢?
这时候千里之外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意外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楚宣王正在召集小国诸侯们会盟,鲁恭公也去了,宣王对鲁国献的酒不满意,认为味道太淡,说的话就有点难听,惹得鲁恭公羞愤难当,当场发火说:“我们可是周公的后裔,行的是天子的礼乐,我来向你献酒已经是屈尊了,你还这样骂我?”说完转身就走。
楚宣王勃然大怒,当即纠集起楚国军队去攻打鲁国。而打鲁国,齐国任何时候都会帮忙的,所以齐国也马上派兵去帮助楚军。
魏国这边,魏惠王看到齐、楚都被调开了,终于下定决心,命令庞涓带兵攻打赵国,一场大战就这样意外爆发了。
魏国决定抢在齐、楚赶过来前速战速决,因此出手异常犀利,很快就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
谁能想到,鲁国的酒味太淡,竟会引发一场邯郸保卫战,史称“鲁酒围邯郸”。
赵国的力气只够欺负小国,在强大的魏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一时感到无法招架,只好向齐、楚两国呼救。
齐国收到赵成侯的求救信息后,对于是否要救援赵国有些犹豫。以邹忌为首的一派反对出兵,以另一位大臣段干朋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应该趁机打掉魏国的上升势头。
魏国如果成功兼并赵国,将会成为齐国的严重威胁,考虑再三之后,齐威王决定先丢开鲁国的事,出兵救援赵国。
但齐国的目的在于遏制魏国,赵国亡不亡他们并不关心,所以并没有直接派兵去解邯郸之围,而是很阴险地拖延了一下,继续看着魏、赵两兄弟扭打在一起,互相消耗国力。
齐国就这样等了几个月,等到赵国终于扛不住、邯郸即将沦陷的时候,终于出手,派出田忌、孙膑紧急驰援。
但他们并不奔向邯郸,而是冲向魏国南部的平陵。
平陵管辖的地区很大,兵多将广,打这里是很不划算的。而且平陵南边是宋国,北边是卫国,作为夹在中间的狭长地带,行军时很容易被截断粮道,从兵法上来说,这次行军非常明显地暴露出了齐军统帅团队的无知。
这正是孙膑的计谋,他就是故意想让庞涓以为齐军统帅不懂兵法,进而轻敌大意,赶紧从邯郸撤回来捏这个“软柿子”。
孙膑向田忌提议,用两支比较业余的军队去攻打平陵,这正是田忌赛马“以下驷与彼上驷”的打法,齐军果然大败而逃。然后又把军队分成两支,一支去骚扰庞涓的军队,故意显得凌乱不堪,另一支乱哄哄直奔大梁,做出自不量力以卵击石的样子。
齐国军队看起来人数稀少而且没头苍蝇似的乱窜,不趁这个机会消灭他们,更待何时?这时魏国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庞涓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带领魏军主力,扔掉所有辎重,急行军杀回魏国,准备全歼齐国军队。
庞涓上了大当!
赵国刚刚被打败,实力还在,这时候撤走军队,赵军马上满血复活,奋起反击,魏国北方告急!
楚宣王也在这时出手了,派出大将景舍打入魏国南方。
韩国那边,奸诈的申不害揣摩着韩昭侯的意思,向昭侯提议援助赵国,韩国也加入围攻魏国的战队。
秦孝公反应更快,早已经派兵杀入西河郡,斩首七千,直接拿下了魏国的西河大本营少梁城,直逼河东郡。
国际反魏同盟再度成立,魏国人的噩梦又一次来临了。魏惠王励精图治这么多年,一直小心翼翼踩钢丝,不料一步错步步错,不经意间就陷入了四面被围攻的境地。
庞涓以为齐军的主攻目标是大梁,孙膑却早已经在桂陵设好了伏兵,专等庞涓来临,大梁那边的军队只不过做做样子。同时另一支齐军正纠集着宋、卫军队猛攻襄陵,更加让庞涓看不清形势。
魏军主力包围邯郸半年,现在又匆忙赶回大梁,疲惫不堪,行经桂陵时又正中埋伏,遭到惨败,而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这次失败来得太突然,它发生在魏国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不仅魏国人自己被打懵了,其他国家似乎也还没做好瓜分魏国的准备,所以反魏同盟一闪即逝。
这时,韩昭侯听取申不害的建议,主动朝见魏惠王,献上美玉,赔礼道歉,表面上再次跟魏国修好,继续玩弄两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韩国的倒戈重新壮大了魏国的声势,魏国随后就调集魏、韩联军打退了在襄陵的齐、宋、卫联军,孙膑也没敢进一步去打大梁,他知道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在桂陵获胜以后就向魏国提出休战,撤走了军队。
楚国军队也很快撤走,魏国随后向秦军还击,收服了少梁,反魏同盟全线退散,魏国天下第一的国力暂时还得以保持。
两年以后,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签订合约,赵国割让泫氏、濩泽等地,魏国从赵国撤军,赵国复国,双方回到起点,齐国也释放了庞涓。
但魏惠王苦心经营多年的努力算是白费了。魏国的上升势头自此被打断,单挑齐国的战略也就此作罢,齐国从此成了魏国翻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虚幻的霸主梦
桂陵之战后,魏国被迫调整对外政策,军事上全面处于防御姿态,外交上积极活动,拉拢周边各国,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平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国际地位。
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魏国因此摆脱了连年战乱的局面,迎来了难得的几年和平,国力逐渐恢复过来。
随着国力的恢复,魏惠王膨胀的心态也恢复了,重新做起了天下霸主的美梦。而且他已经人到中年,也很怕这一生再没机会当霸主了,越来越着急。
怎么才能实现霸主的美梦呢?
要称霸,得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首先,打败至少一个超级强国,这一点魏国现在当然做不到;其次,会盟天下诸侯,让诸侯们推举自己当盟主;再有,能带领诸侯们假模假样地去朝觐周天子就更好了。
后两条看起来似乎还有戏,可以试试。
军事上不能称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表面文章或许可以?急不可耐的魏惠王觉得自己可以用这种方式曲线“称霸”,于是积极张罗起来。
公元前344年,魏国召集天下诸侯在逢泽会盟。
这次会盟的目的诸侯们都清楚得很,就是魏惠王希望过一把“盟主”的瘾。
这些春秋时代的老祖宗们就玩过的招数,现在看来显得可笑又不合时宜。魏惠王想必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没办法,这是目前的局面下他能“称霸”的唯一方式。
对于小国们来说,叫你一声“盟主”又不花钱,你一高兴,还能分给我一些好处,何乐而不为?所以小国们对于这次会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全体配合表演。
不过对于大国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们考虑的问题要更多。
赵国前几年差点灭在魏国手上,不敢造次,所以也乖乖来参加会议。赵肃侯亲自莅临,与各路诸侯把酒言欢。
最让人意外的是秦国。他们竟然是这次会盟最积极的成员之一,秦孝公派出公子少官来参加会议,赶着魏惠王叫“盟主”,殷勤备至,诸侯们都看傻了。
而齐威王、楚宣王、韩昭侯则公开不给面子,抵制了这次会盟。
最终,有十二个国家参加了这次会盟,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原各国君主们第一次聚到一起。现场旌旗蔽天,刀枪林立,各国的战车与随从队伍绵延数十里,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天下诸侯共襄盛举的春秋时代。
会议讨论的结果,魏惠王不出意外地“得到”大家一致的推崇,被推举为诸侯盟主。
盟坛上的魏惠王锦衣华服,威风凛凛。他望着台下乌压压的人群,内心非常激动——魏国开国百年以来,一路纵横天下,无人能挡,却始终差一个霸主的名号,这一切,现在终于由他来实现了。他对得起这个国家,也对得起文侯、武侯这些先祖们。
秦国的商鞅也来了,他在台下看着这一切,嘴角浮出一丝诡异的微笑……
仅仅当盟主是不够的。会盟过后,惠王马上领着十二国车马开向洛邑,他要按照传统,带领诸侯朝觐周天子。
听说这个消息,就连周显王都被唬了一跳。诸侯共朝天子?这是哪个时代的事了?周王室祖上多少代人没见过这种阵仗了?他自己都说不清。
但诸侯们既然要来,周显王当然不敢拒绝,当即从箱底翻出来一堆发霉的白旄黄钺,赶紧叫人布置仪仗,准备迎接这帮不好惹的大爷们。
十二国的车马堵塞了洛邑的大街小巷,整个王畿都轰动了,围观的人们蜂拥而来,男女老幼花团锦簇,真个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
这是魏国的盛筵,魏惠王是这场表演中唯一的明星,端坐在宫殿里的周显王反而无人关注。
惠王在车上看着这一切,他一生的事业终于完成了。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一座高高的山顶上,辽阔的江山在他眼前展开,巍峨壮丽,气势磅礴,那君临天下的美梦,令人忍不住沉醉。
魏国的权势至此达到顶峰,可惜这也是他们最后的辉煌了。
称王的把戏
当天夜里,商鞅悄悄找到魏惠王,阴恻恻地说:“恭喜大王,终于得到了万民拥戴。不过,依外臣之见,大王离称霸天下似乎还差点什么。”
惠王很疑惑地问他:“还差什么?”
商鞅凑过来,小声说:“大王想想,为什么百年来都没人带领诸侯们来朝觐周王?那是因为大家根本不在乎这个什么狗屁天子!大王带领诸侯拜见天子,这是大王的至仁至德,但齐国、楚国那些人可不这么想,大王的举动在他们面前还是显不出您尊贵的身份。”
“只有一种方法真正配得上大王霸主的身份——那就是称王!至少不能比那个楚王低!
不仅如此,还要建九斿(liú)之旌,从七星之旟(yú)。然后北取燕、赵,东扼齐、鲁,南伏楚、韩,并吞八荒,威服诸夏,这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基业呀!”
一番话说得魏惠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是。
于是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朝觐过周天子以后,魏惠王终于彻底放弃了韬光养晦的政策,对天下发布公告,改元称王,与天子比肩,出行仪仗也完全按照天子的规格执行。
周朝立国七百年来,第一次有中原诸侯称王,不仅在事实上,也在形式上抛弃了跟周天子的君臣关系。
齐威王、楚宣王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勃然大怒,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魏国明明没有统领天下的实力,却敢自大到自以为威服诸邦的程度,要不杀一杀他的威风,我们两大强国的脸面往哪儿摆?
正在兴头上的魏惠王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众怒,还沉浸在天下霸主的喜悦中,他开始掰着手指头数哪些国家没来参加这次会盟,作为“盟主”,他有必要带人去打掉这些刺头,给大家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齐、楚两国暂时不好惹,但韩昭侯这个老小子不来捧场就说不过去了。所以魏惠王下定决心,先打韩国,给那些公然不服从“盟主”的国家一个教训。
逢泽会盟两年之后,魏惠王派大将穰疵(ráng cī)领军进攻韩国的南梁,主动挑起了战争。
马陵之战
韩国的反应当然是马上向齐国求助。
齐国再度上演十年前“救赵”的腹黑剧本,口头上答应韩国的请求,要他们死撑,实际上却按兵不动,看着魏、韩两国互相消耗国力。
魏军连续获得五场大胜,一路攻入韩国腹地,韩国在战火煎熬中苦苦等待着齐国的救援,一封又一封的求援信发往临淄,却如泥牛入海。可怜申不害殚精竭虑多年经营的成果就这样一次性被消磨掉了。在韩国即将崩溃的时候,齐国终于出手。公元前341年初,齐威王任田朌(fén)、田婴、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高调援助韩国。
孙膑仍然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不顾远处被包围中的韩国,直接扑向魏国的大梁。
魏惠王这才发觉事态严重,赶忙撤走攻打韩国的兵力,调动魏军的主力部队前去迎战齐军。
魏军的将领是太子申和庞涓,太子申是将来的王位继承人,年纪还小,不通兵法,把他派上战场有可能是个阴谋。这可能涉及到魏国宫廷内的权力争夺。
据说太子申行军途中经过宋国的时候,曾有宋国大臣劝他不要上战场,他也犹豫了,当即想回国,马夫却强行赶马,把他硬给带上了前线。
这事听起来难以置信,但不管真相是什么,有一点是明确的:战争还没开打,魏军统帅团队内部的犹豫和畏战情绪已经若隐若现。
齐军那边,孙膑看出魏国人非常骄傲,看不起齐国的战斗力,所以将计就计,仍然使用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的策略,在跟魏军交战初期表现得疲弱不堪,迅速败退。庞涓带着魏军急速追赶,希望这一次能真正打掉齐军的主力,除掉齐国这个最大的对手。
齐军边打边撤,孙膑使用了著名的“增兵减灶”之计:远程行军的队伍每天都要在营地埋锅造饭,军队开走以后留下的土坑数量就大体反映出士兵人数。孙膑命令士兵们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坑,第二天挖五万个,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
庞涓一路追击,每天占领齐国的营地以后,都会数他们留下的灶坑,看到数量迅速减少,便以为齐军人心涣散,士卒都逃了一大半了,大喜过望,于是更加开足马力追赶上去。
终于在第三天傍晚时分来到叫“马陵”的地方,这是一座狭窄的隘道,两旁峭壁耸立,只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勉强可以通行。
隘道中烟水迷蒙,难辨方位,魏军只得排成长队鱼贯前行。到了山谷深处,前方赫然矗立着一棵大树,树皮被人剥掉了一大片,上面有一行白森森的小字,士兵们不禁打起火把凑近了去读,只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猛然惊觉,赶紧命令全军紧急撤退,可是已经太迟了。随着一声号角响起,四周喊声雷动,火光映红了天空,只见左右山峰上密密麻麻全是齐国军马,草丛中跪着无数弓弩手,霎时间万箭齐发,如飞蝗一般射向隘道中央。
魏国士兵疯狂夺路而逃,自相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庞涓无法阻止,只好带着一群亲信拼死突围,但孙膑早已摸清周边地形,每一处出口都派了专人把守,庞涓的队伍左冲右突始终找不到出路,最终全部被歼灭在马陵隘道中。
绝望的庞涓大叫“遂成竖子之名”,自刎身死,孙庞之争终于以孙膑和齐国的完胜而结束。
魏国的黄金时代也从此永久过去了。
田朌、田忌随后率人掩杀过来,后方的魏国部队瞬间被冲散,最高指挥太子申也成了齐国的俘虏,不久以后被杀。
大梁城中的人们听说前方军队被歼灭,全城震恐,魏惠王紧急调集全国兵马驰援大梁,但根本无法阻挡潮水般涌来的齐军,很快,十万魏军全军覆没,魏国的军事力量遭到无可挽回的重大打击。
齐国的车马在魏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无人能挡,位居天下中心的豫东平原处处烽火,民众仓皇逃窜,魏惠王几十年辛苦经营的繁华地带沦为一片焦土。
而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齐国的第二拨军马也很快杀过来了。当年晚些时候,齐、宋联军侵入魏国东部,包围平阳城。
赵国立即趁火打劫,从北部攻入魏国东郡,大肆杀戮。
韩国也借此展开反击,把魏国军队全部赶出了自己的国土,随后追击到两国边境,魏国东、南、北三面疆界全线告急!
最致命的攻击来自河西——之前跟魏国假装修好的秦国,暴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商鞅带着如狼似虎的秦师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入魏国西河郡,直接扑向黄河沿岸的一连串魏国城邑,那些城邑根本没有足够的军力防守,一旦失守,河东危急,魏国西部也即将沦陷。
魏惠王惊慌失措,只得放弃东部的抵抗,调集军马全力驰援西河郡。
这是魏国第三次被敌人四面夹击,只是这次魏国已经没有反击的能力了,灭国之灾近在眼前!
商鞅作法自毙
早在前线魏军陷入韩国泥潭不能自拔的时候,魏惠王就意识到自己上了商鞅的当。
魏国这边跟韩国打得天昏地暗,秦孝公和商鞅那边正捧腹大笑。
大概秦国觉得对魏惠王的刺激还不够,他们决定来个更狠的——公元前342年,秦国太子驷带着戎狄九十二国酋长来到洛邑,高调朝见周显王。
这次朝觐完全依照上一年魏惠王朝觐天子的规格,甚至规模更加宏大,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夷狄们纷纷进入周王宫,匍匐在丹墀瑶阶之下,山呼万岁、百兽率舞,声威远播千里之外,真个是八方向化、万国来朝,好一派盛世气象。
这样的表演当然不是给周王看的,而是为了向世人宣示秦国的国力。
九十二国的戎狄都是已经被秦国征服的部落,他们的到来,代表着华夏威服夷狄的赫赫军威,这格调可比逢泽之会那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高多了,天下谁人不服?
这是秦国的伟大成就,秦孝公用实际行动打脸,教会魏惠王怎样做一个让各路诸侯敬重的“霸主”。
可惜魏惠王已经没有机会改正错误了,不久之后就在马陵遭到惨败,国家陷入空前的危机中。
秦国人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河西故土。
魏国在马陵惨败的消息传来,秦孝公立即行动,派商鞅统领大军杀向河西,揭开了最后一次河西之战的序幕。
魏惠王紧急派公子卬(áng)迎战。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用人失误。
惠王是个做事很认真的君主,他严格按照春秋时代流传下来的贵族礼仪,常常自己亲自领军上战场,或者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冲杀在战争第一线,但这样的做法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时代了。
惠王的公子们普遍不熟悉兵法,缺少统兵打仗的才能,把他们硬塞上战场,不仅给前线指挥官添乱,更增加了这些公子们被杀被俘的风险。
太子申的悲剧刚刚落幕,公子卬又被推上了战场,他的处境比太子申更尴尬,身边甚至没有一个庞涓那样的名将辅佐。
商鞅当年在魏国的时候跟公子卬关系不错,也了解他的性格,他欺负这个公子哥不懂人情世故,诓骗他说:“商鞅能有今天,全靠公子栽培,怎么忍心跟公子为敌?还请公子向魏王说情,允许商鞅跟贵国和谈,我们大家握手言和,怎么样?”
公子卬似乎相信了他的话,也可能是知道魏国现在没有能力抵挡秦国的侵略,于是自作主张,代表魏国跟商鞅和谈,双方谈妥后各自罢兵。
和谈完成,公子卬要撤走的时候,商鞅派人带话给他,邀请他小聚一番,叙叙旧。心地单纯的公子卬竟然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不顾下人的反对前去赴宴,结果伏兵一拥而出,当场把公子卬给劫持了。
商鞅立即翻脸,率领秦军冲向魏军阵营。失去了统帅又毫无准备的魏军瞬间崩溃,大败而逃,把城池白白丢给了秦军。秦国就这样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开门红。
之后的几年,秦国连出重拳,一拳又一拳地捶向河西地区,招招见血。特别是在岸门之战中,秦军大胜,俘虏了魏国大将魏错,给魏国在河西地区的防御力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魏军节节败退,大片的土地沦陷,疆域被逼退到了黄河岸边。
到这时为止,河西的归属已经没有悬念了。
商鞅也因为河西之战的大胜被秦君封为列侯,封地在商。
这些年商鞅给秦国带来的贡献太大了,几乎凭借一人之力让秦国脱胎换骨。他本人也是位不世出的奇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又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而且百发百中,从不失手,这样卓绝的才能,足以傲视整个战国时代。
但他又是个有才无德的奸邪小人,只要他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合不合道义,有没有人性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他给秦人带来的,除了强大,还有痛苦。
被改造过后的秦国,是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是东部各国的噩梦,也是秦国百姓的噩梦。
秦国百姓从生下来起就被纳入军事化管理,失去了“人”的属性,沦为战争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终生辛苦劳作,不得自由,这样的生活当然是谁都不想接受的。
这种痛苦也蔓延到秦国社会各个阶层,甚至顶层的贵族们都不能例外,他们同样没有自由,同样怨声载道,心里恨极了商鞅。
其中最有分量的人物是秦国太子,也就是前几年带领蛮夷去朝觐周王的太子驷。
当年新法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太子驷也触犯了法令,商鞅对孝公说:“新法推行遇到阻碍,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贵族们不配合,要推行新法,就要先从贵族们开刀,杀一儆百。现在太子犯法正好是一个警告贵族们的机会,但太子不能受刑,可以让他的师父顶替。”
于是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抓起来,往脸上刺了字。
从此贵族们全都战战兢兢地遵守法令,新法也因此很顺畅地推行下去了。
这件事情商鞅的做法严格来说没错,是在为国家利益考虑。但太子驷感到自己受到了深深的侮辱,一直对商鞅怀恨在心。
公元前338年,正当秦军在河西地区所向披靡时,一生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忽然病逝,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人人都有私心,君王也不例外。虽然知道商鞅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但惠文王还是忘不了当年的仇恨,心里总琢磨着怎样报仇。
新君继位也给了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们机会。他们被孝公和商鞅压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出口恶气了。虽然他们不敢公开反对新法,但拿商鞅开刀总是可以的。
所以商鞅瞬间成为朝廷上下所有人的靶子,人人都把矛头对准他,弹劾他的奏折堆山填海,层层叠叠地堆到惠文王面前。
新登基的秦惠文王正要安抚人心以便坐稳这个位子,何况他也没必要替商鞅这个仇家挡刀,他冷笑一声,很乐意地将这些攻击商鞅的言论照单全收。
大家看到国君这个态度,更加受到鼓舞,对商鞅的攻击也就越来越离谱,只要对商鞅有害的证据,不论真假,一概上报。
公子虔直接说商鞅“意图谋反”,这是灭族的罪名,惠文王也不加鉴别,马上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见形势不对,先一步逃出了咸阳,准备到老东家魏国那边去避难。
这天傍晚,他逃到秦国边境附近的小镇上,找到一家客栈要投宿,客栈老板要他出示证件,说:“按照商君(商鞅)制定的法令,不能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商鞅仰天长叹,原来真有现世报啊,只好再次逃走。
他来到魏国边境,请求魏国收留,魏国守关人员记着他诓骗公子卬的仇,不肯放他入境。
他又请求魏国放他去其他国家,魏国人还是不同意,说:“你是秦国的通缉犯,我们惹不起秦国,只能把你送回去。”于是强行把他遣送回秦国。
商鞅再次逃走,来到自己的封邑,他已经被逼上绝路了,只能孤注一掷,带领商邑那点可怜的兵力去攻打北边的郑县,希望用鱼死网破的方式迫使惠文王放他一条生路。
惠文王立即派兵镇压,小小的商邑哪能跟国家军队叫板,叛乱迅速被讨平,商鞅也在战乱中被杀死了。
惠文王把商鞅的尸体拖回咸阳,五马分尸,游街示众,并且灭了商鞅全族,咸阳城内一时间锣鼓喧天,人人称贺。
这位替秦国改天换地的一代名臣,最终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悲下场。
而秦惠文王踩在商鞅的尸骨上,成功笼络到人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国接下来的霸业将由他来完成。
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商鞅一点错都没有,商鞅的新法更是国家强大的保障。
所以商鞅虽然身败名裂,但他的新法令却没有被废除,秦惠文王顶着旧势力的压力,继续坚持推行新法,后来的秦国统治者也都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从此以后,秦国的强大就再也不可阻挡了,山东各国的命运不再由他们自己把握,而是捏在秦国的手里,天下人的命运也将由秦国来决定。
三晋和齐、楚来来回回打了这么多年,都想争个第一,未曾料到最终却是西陲之地的秦国摘得了胜利的果实。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