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最后的屏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下一个打击目标
这些年,南方各国在撕扯打斗中一同滚下了悬崖,只有赵国很少参与他们的纠葛,因此躲过一轮又一轮风暴,依然保持着稳步上升的势头。
秦国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打压赵国的计划早就摆到了他们的日程表上。
当初五国攻齐,打下济西以后,秦、赵两国马上撤军,其实就是因为双方都知道必有一战,要赶紧回去准备战争。
秦国的打击果然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282年,五国攻齐后一年,秦王派白起进攻赵国,打下赵国的祁和兹氏两座城,第二年又打下蔺和离石两座城,第三年再打下代和光狼城。一年两城,非常稳定的蚕食策略。
秦国这些年一刻不停地发动战争,自身实力也损耗严重,特别是当前的主战场在楚国那边,暂时还没有能力对赵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能钝刀子割肉。
所以秦昭襄王想用对付韩、魏的方法,一步步地蚕食赵国领土。
对于秦国的步步紧逼,赵惠文王采取了比较务实的做法。他并不跟秦国死磕,而是转头攻打魏国和齐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被秦国割占的土地就从其他国家身上捞回来,反正那些领土我不抢也会被秦国抢去,不如自己先下手。
所以这几年赵国也在不停地从魏国和齐国那边抢地,基本保持了自身领土不缩水。
在这期间,赵国出现了一位天才将领——廉颇。
乐毅攻打齐国的同时,廉颇也带兵攻入齐国,夺下齐国南方重镇阳晋(当时齐国刚刚被五国联军打败,大多数城池还没有被燕国占领),威震列国,这是他的成名战,随后便开启了他一生无往而不利的征战生涯。
不过后人最津津乐道的却是他跟蔺相如的一些趣事。
完璧归赵
赵国有和氏璧,是天下至宝,大约在公元前282年前后,秦昭襄王忽然派使者到赵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这件宝物。
赵惠文王召下属商议,大家都觉得很为难,给吧,怎么能相信秦国的许诺?不给吧,秦国正好用这个借口发动战争。
最后决定先让人去秦国回复他们,拖一拖。
但派谁去呢?赵惠文王手下的宦官缪贤,向惠文王举荐了自己的一个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有一次缪贤得罪了赵惠文王,暗地里计划逃到燕国去。蔺相如问他为什么去燕国,他说:“以前我参加跟燕国的会盟,燕王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来找我’。”
蔺相如劝他说:“当时您是大王跟前的红人,燕王当然对您客气。他看重的不是您,而是您背后的赵国。现在您背叛了赵国,燕王怎么会理睬您呢?不如主动向大王请罪,或许还能得到原谅。”
缪贤听从了他的建议,去向赵惠文王请罪,真的得到赵王的宽恕,才有了现在的地位。
缪贤向赵惠文王讲述了这事,赵惠文王听了很感兴趣,让他把蔺相如叫来。蔺相如来了以后,赵惠文王跟他一攀谈,果然见识过人,就跟他说起和氏璧的事。
蔺相如想了想说:“微臣觉得还是应该答应秦王的请求。如果拒绝秦王,是赵国理亏。如果秦王拿了和氏璧却不给城池,就是秦国理亏,我们宁愿让他们理亏。”
那么如果秦王当真不给城池呢?蔺相如说,那微臣一定保证“完璧归赵”。
于是蔺相如便带着和氏璧出发了。
来到咸阳的章台宫,秦昭襄王召他进去,要求先看看和氏璧。
蔺相如把和氏璧奉上,秦昭襄王接过玉璧,左右端详,赞叹不已,又让周围的爱姬和大臣们围过来看,大家都赞不绝口,把蔺相如晾在一边。
蔺相如很诚恳地说:“这玉璧上有一处瑕疵,请让外臣指给大王看。”
接过和氏璧后,蔺相如望着秦昭襄王,靠着柱子,高举和氏璧,朗声说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宝,赵王送璧之前,沐浴熏香、斋戒五日,才把此璧交到外臣手上。外臣劝说,秦国未必可信。赵王却言道,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大国之间。因此让外臣把玉璧送来。现在看大王如此态度,绝口不提割地之事,难道秦国如此大国也要贪我们的玉璧吗?若果真如此,外臣之头将与玉璧共碎于此柱!”说着就要向旁边的柱子撞过去。
秦昭襄王赶忙让人拉住他,好说歹说,劝他放下了和氏璧,然后让人取来地图,装模作样地指了十五座城说:“这是给你们的城池。”
蔺相如说:“赵王送璧之前曾经斋戒五日,现在大王取璧也需要斋戒五日,五日后外臣定将把玉璧奉上。”
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假意答应五天以后再召见他。
蔺相如回到旅舍以后马上写信给赵惠文王说,他认为秦王肯定不会割让城池,和氏璧也不必献给秦国了,然后让随从揣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了赵国。
五天的期限到了,秦昭襄王按照约定,在大殿上安排九宾大典,让蔺相如来献璧。
蔺相如不疾不徐地走来,行了个礼,高昂着头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当初大王说要和氏璧,赵王马上派我把璧带来,已经表明了我们的诚意,现在还请大王先割让十五座城池,之后赵国一定会把和氏璧奉上。秦强而赵弱,赵国绝对不敢欺骗秦国。外臣知道欺瞒大王是死罪,请大王现在就把外臣扔进油锅,外臣不敢有丝毫怨言。”
秦昭襄王没想到他真有这么大胆量,跟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真的杀了蔺相如也没什么好处,白白落下骂名,这事也就只好算了。
蔺相如成功完成了“完璧归赵”的许诺,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大喜,当即拜他为上大夫。
最后秦国没割让城池,赵国也没献和氏璧。
史书上的记载有许多属于文学创作的结果,当然不能全信,但从其中不难找出一些接近事实的线索——
“完璧归赵”事件本质上是秦国在主动试探赵国,试探什么呢?试探他们战斗的决心。
和氏璧虽然珍贵,但对于这时的赵国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一块玉璧算什么。对于秦国来说,当然也不可能当真用城池去换一块玉璧,那些城池可是前线的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即使秦昭襄王想换也得问三军将士答不答应。
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知道这笔交易是谈不成的。秦国的态度是说:我给出这么扯淡的一个要求,你敢不敢拒绝?拒绝到什么程度?你能表现得多强硬?
态度背后是实力在支撑,赵国强硬的程度反映了他们拥有的实力。所以秦昭襄王是想借此事间接窥测一下赵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
而赵国那边,则要尽量虚张声势,表明:我有足够的底气,我不怕你。但又不能装过头了,真的惹火秦国招来打击。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这才是交给蔺相如的真正的任务。他完成得很出色,因此得以青史留名。
秦国的测试不止一次,“完璧归赵”以后,他们又再一次试探赵国。
渑池会
“完璧归赵”过后,秦国接连打下赵国几座城池,然后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约他在渑池相会。
渑池是秦国边境上的一座小城。现在两国明明是敌对关系,而且秦国咄咄逼人,赵惠文王去秦国跟他们相会,万一被扣留怎么办?楚怀王的前车之鉴早就摆在那里了。
这又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多数大臣都劝赵惠文王不要去。
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却觉得,大王要是不去就摆明了怕秦国,秦国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劝说赵惠文王前去渑池相会。
赵惠文王是饿死过自己亲爹的人,并不是胆小怕事的人,最终决定带着蔺相如亲赴龙潭虎穴。
赵国朝廷上下都捏了一把汗,送别赵惠文王的时候,廉颇向他说道:“大王这次来回一趟大约要三十天时间,如果三十天以后大王还没回来,请允许下臣自作主张,立太子为王。”
这是效仿当年楚国的做法,彻底断绝秦国敲竹杠的念头。赵惠文王很干脆地答应了。
来到渑池后,双方互相见过礼,携手登入大殿,四周鼓乐齐鸣,大家都尽量露出友好的笑容。
赵国的随从们心里都特别紧张。只有蔺相如面色如常,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只是寸步不离地守在赵惠文王身边。
酒宴开始了,双方推杯换盏。秦昭襄王很热情地劝酒,酒至半酣,醉醺醺地问赵惠文王:“听说赵王精通音律,请奏瑟来听听?”
手下人马上抬出来一把早就准备好的瑟,摆到赵惠文王面前,冷冷地说:“请!”
赵惠文王尴尬地看看蔺相如,蔺相如点点头,赵王只好红着脸勉强弹了一曲。
秦国大臣马上叫出来一个史官,让他在竹简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瑟。”
过了一会儿,蔺相如手捧一只瓦盆,跪到秦昭襄王面前说:“听说秦王也懂音乐,请击缶来给大家娱乐。”
秦王的随从们全都跳起来大骂,准备上来把蔺相如拖走。
蔺相如举着瓦盆,瞪着四周的人大喝:“都退下!五步之内,蔺相如敢以颈血溅大王!”说着就要扑向秦昭襄王。
四周的人们都不敢上前了,秦昭襄王没办法,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只好拿根筷子在瓦盆上随便敲了几下。
蔺相如也叫出赵国史官,让他在竹简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那边随即有人喊:“请赵国割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献礼!”
蔺相如马上高声回答:“请秦国割咸阳为赵王献礼!”
双方剑拔弩张,秦国用尽各种办法,始终压不下赵国的势头,酒宴只好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
赵国已经在边境上布好了大军,随时准备开战。而楚国那边,秦楚鄢郢之战已经开打,这时并没做好跟赵国决战的准备。看到赵国这副拼命的势头,秦王只好作罢,跟赵国代表团握手言和,各自回家去了。双方后来几年都暂时保持着和平局面。
蔺相如在外交场合据理力争,两次赢得了心理战,这对赵国太重要了,赵惠文王回国以后就封他为上卿。
当时齐国刚刚倒下,秦国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他们的策略很清楚:先找弱的打,以最小的代价扩张领土,然后再去收拾强的那一个。他们面前有两个选择:赵国和楚国。应该先打哪一个呢?秦国朝堂上一定进行过激烈的争辩,所以才有了对赵国的这两次试探。
试探的结果,秦昭襄王觉得赵国的底气还是更足一些。像楚国那帮怂货,天天觍着脸贴上来,摇尾乞怜,一看就是欠收拾的,所以最终把他们选定为第一目标,于是有了惨烈的鄢郢之战。
事实证明秦国的判断是正确的。
至于赵国,秦国对他们采取了持续压制的策略。每年取两座城,日削月割,防止他们坐大。但又避免跟他们大决战,甚至在赵国反击的时候,秦国还会有所退让,例如大梁被围的时候,燕、赵联手救援,秦军就退走了。
“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为赵国争来了二十年的宝贵发展时间,使他们能够暂时避免亡国的命运,继续积攒力量,迎接一定会到来的大决战,万一那时真能创造奇迹呢?
所以才说,蔺相如两次在关键时刻救场,确实挽救了赵国的命运,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以门客的身份,火箭似地蹿升,迅速来到了上卿的位置。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看清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
廉颇这几年四处征战,为赵国打下许多土地,在所有武将当中位列第一。但蔺相如却后来居上,在朝廷上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私底下很是愤愤不平。
他对人说:“老夫为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那个小儿,本是家奴出身,就靠着逞口舌之利,竟然位居老夫之上,实在让人气愤不过。”
并对手下的门客们说:“老夫下次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蔺相如听说以后,一直躲着不见廉颇,上朝的时候也都常常称病不去。
有一次蔺相如的车队出门,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过来了,马上命令手下掉转马头,避开他们。
蔺相如的门客们因此意见很大,都对他说:“您这样怕廉颇,不觉得丢人吗?我们跟着您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大家散了吧。”
蔺相如问他们:“廉颇跟秦王谁更有威严?”
大家都说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便说:“我敢面斥秦王,怎么会怕廉颇?但将相不合国家怎能稳定?我是不愿意因为跟他斗气,而影响国家利益呀。”
门客们这才明白了他的苦心,钦佩不已。
消息传到廉颇耳朵里,他才醒悟过来,知道蔺相如的气度和见识远远超过自己。于是便按照传统的请罪方式,赤裸上身,背上绑一根荆条,亲自上蔺相如家里请罪。
蔺相如赶忙扶起廉颇,两人言归于好,从此一心一意辅佐君王,被后世传为佳话。
燕赵有义士
这一代赵国人出了许多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所以赵国才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支撑下来,始终没有被打垮。
除了廉颇、蔺相如以外,赵奢也是朝廷里一个重要人物。
他本来是一个征收租税的小官,平原君家不肯纳税,赵奢就展现出铁面无私的做派,按照赵国法律,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也是以礼贤下士著名的人物,在朝廷里具有极高的地位,他听说一个小小的税官竟敢来捋虎须,顿时大发雷霆,想要处死赵奢。
赵奢找到平原君解释:“您是国家的贵公子,如果您都纵容家人犯法,赵国的法令还能服众吗?赵国一旦衰弱,敌人必定来进攻,国家亡了,您的荣华富贵又怎么保证呢?”
平原君听他说得有礼有节,就宽恕了他,并且约束自己的家人不再逃税,还向赵惠文王推荐赵奢。
赵惠文王便提拔赵奢管理国家的财税,果然很快把国家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没人敢不服。
不过赵奢最大的才能是在军事方面,廉颇四处出击的那些年,赵奢也是东征西讨,接连取得大胜,甚至在公元前269年的阏(yān)与之战中,取得了斩首八万秦军的惊人战绩。他是战国末年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打败秦国的将领之一。
有这些才识过人的将相在,赵国朝堂上一时间人才济济,让秦国长期不敢侵犯。
很快又传来另一条好消息——名满天下的大将乐毅也回到赵国来了,因为燕国已经出现重大变故……
齐人的抗争
燕国攻打齐国的战争,一开始战绩辉煌。但燕国自身的实力还是不够,开始纯粹是借着五国联军的势头。另外四国一撤走,燕国的攻势就没那么凌厉了。这时候齐国剩下两座特别坚固的城池,怎么都打不下来。一是莒城,齐湣王被杀以后,手下官员们还留在那里,所以那边的民众的凝聚力特别强;另一座是即墨,那里有田单在防守。
先说莒城的事。
当年淖齿虐杀齐湣王,在齐人中引起公愤。
齐国宗室里面有个叫王孙贾的人,多年来一直在齐湣王左右伺候。湣王被淖齿绑走以后,他到处都找不到,只好回家去。
他母亲听他说了,很不满意地说:“你每天早上出门,到晚上我都会倚着家门盼你回来;如果你晚上出门,我就会倚着外面巷子口的门盼你回来。如今你的君王不见了,你没找到他就回家来了吗?”
王孙贾听了觉得很惭愧,于是再次出门去找湣王,过了很久,终于发现了淖齿杀害湣王的真相。他悲愤莫名,冲到大街上对人们说:“淖齿杀害了我们大王,有要跟我一起去诛杀淖齿的,袒露右肩!”
街上的人们纷纷聚集起来,支持王孙贾。很快就集结起数百人,消息传遍全城,人人愤慨,家家户户拿起武器加入王孙贾的队伍,莒城的齐人暴动了!
狂暴的人群冲到淖齿的住处,拼死进攻,终于杀掉淖齿,重新夺回了莒城的控制权。
齐人急需一个领袖,最合适的人选是太子法章,但现在却不知道他在哪里,大家只好分头去找。
他们没料到,法章早就不在城里了。
那天晚上,齐湣王遭遇惨祸的消息传回宫以后,齐国贵族们吓得四散奔逃。太子法章只身一人逃进城阳山里,隐姓埋名,在当地一个地主家里做佣人,替他家浇菜园。
地主的女儿正值豆蔻年华,见法章气度不凡,隐隐约约猜到他是落难的贵族,就瞒着父母跟法章私订终身,两人在乱世中互相扶持,共同生活着。
法章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对外面的世界戒心很重,一直不敢抛头露面,更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所以齐国大臣们一连找了很久,却始终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法章鼓起勇气向周围的人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消息传回城里,齐国的流亡大臣们急忙赶到山里来辨认,认出他果然是太子殿下,莒城的人们狂喜,蜂拥到山里拜见太子。
法章就在城阳山中接受众人拥戴,登基为王,是为齐襄王,然后通告整个齐国:“新王在莒!”战火中苦苦挣扎的齐人终于有了精神寄托,开始行动起来,反抗燕国的侵略。
再说即墨那边的事。
莒城在襄王的带领下抵抗侵略者的同时,即墨也在田单的指挥下进行着抗争。
田单复齐
田单本来是临淄城里一个管市场的小官,虽然他也是齐国王族的后裔,但亲缘关系太远,属于没落贵族。
当初临淄被攻破的时候,田单先带着全族老小逃到安平,随后安平也被攻破,他们只好再次逃亡。
田单特别会动脑筋。在安平城里休息的时候,他让族人们把车轴两头截短,用铁皮包上。后来安平城破的时候,城里的人们一拥而出,无数车子在路上乱撞,大多数人的车轴都被撞坏了,困在半路走不了,被赶上来的齐军活捉。只有田单他们家族的车子比别人都坚固,全都成功逃脱了。
这件事在难民中广为流传,为田单积累了很高的名望。
他们逃到即墨,在城里坚守,继续抵抗齐军。
即墨大夫战死以后,当地人共同拥护田单当临时首领,主持抵抗事宜。
燕军打到即墨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即墨人又受到莒城那边新王初立的鼓舞,所以燕军包围即墨五年都没能打下来(同一时期秦国正在围攻魏国的大梁,燕、赵都派兵去救援,也间接导致了燕国兵力短缺)。
这时候励精图治的燕昭王过世了,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跟乐毅有矛盾,田单便利用这一点挑拨离间,让人散布谣言,说:“齐国就剩两座城怎么会一直打不下来?因为乐毅留了一手,他想借助齐人的力量,在齐国自立为王。”
燕惠王本来就很担心乐毅拥兵自重,听到这些谣言后更加心慌了,赶紧派另一个将领骑劫去前线,换下乐毅。
乐毅知道燕惠王猜疑自己,继续在燕国待下去难免有祸患,他本来就兼任燕、赵两国的国相,心想不如干脆就去赵国吧,便投靠到了赵惠文王手下。
赵惠文王大喜过望,立即封乐毅为望诸君,给予重用。
这几年都是乐毅在带着燕国军队打仗,他一走,燕国将士们难免人心惶惶,新上任的骑劫很难服得住他们。
田单又告诉城里百姓:“每次吃饭前都要先祭祖,要洒一些谷物在庭院里。”这样周围的鸟儿都飞到即墨来觅食,城市上空常常有鸟群飞来飞去。
田单又让人四处宣扬:“有神人在帮助我们。”还找个小兵装扮起来,号称“神师”,时常带着这个“神师”招摇过市,城里百姓信以为真,士气大振。
田单还在城里大肆宣传燕国士兵在城外掘齐人的祖坟、烧先人的骸骨,还说燕国人抓住齐人都会割掉鼻子……四处散布的谣言,让城里百姓对燕人又恨又怕。
但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田单却故意示弱,把精锐兵力都藏起来,让老弱残兵守城,还让人假扮逃出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军一些金银财宝,请求:“城破的时候别杀我们。”
燕军以为城里已经快支撑不下去了,就渐渐松懈了下来。
田单最大的发明是“火牛阵”。他把全城能找到的牛都搜集起来,给牛角绑上尖刀,牛身涂上油彩,再披上五颜六色的布帛,牛尾巴绑上稻草,灌上油脂。
等一切都准备停当以后,反攻开始。
一天夜里,五千名齐国士兵驱赶着这些牛到城墙边,把牛尾巴点燃,全城擂鼓呐喊,牛被吓到了,拼命往前冲,一时地动山摇。
燕军正在营帐里睡觉,蓦然听到外面一片轰鸣,出来一看,无数怪兽带着遍地火光冲了过来,士兵们从来从没见过这种阵势,都惊恐不已,拔腿就跑,将领禁止不住,燕军的阵营瞬间崩溃。
即墨城里的守军全体杀出,一路追杀燕军,燕军大败而逃,骑劫也被杀死在乱军中,即墨之围成功解除!
田单随后带领即墨的兵马继续攻打燕军,那些被占领的城池听说了这里的胜利,都纷纷起来响应,齐国土地上顿时烽火四起,燕军再也镇压不住。
田单的军马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民众都箪食壶浆来犒劳他们,有力气作战的都加入他们,所以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终于成为一支浩荡的大军。
另一方面,燕国本身是个小国,兵力不足以压制齐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一旦齐人全体起来反抗,仅有的一点燕军立即沦入人人喊打的局面。而且他们的主帅一开始就被杀死,群龙无首,当然就更抵挡不了齐人的反扑。
田单的队伍一路横扫,飞速推进,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收服。没过多久,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部光复,齐人把侵略者彻底赶出了齐国领土。
公元前279年,田单亲自带领人马到莒城迎接齐襄王。齐人专门修了一座栈道深入城阳山,以盛大的仪式,把襄王夫妇接回临淄,齐国正式复国。
田单随后被封为安平君(他是从安平成名的),成为齐国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也因为恢复齐国的巨大功勋而名垂青史。
襄王很感激地主家女儿对自己的照顾,把她立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不过君王后的父亲,也就是当初收留襄王的那个地主,对自己女儿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找男友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终生不再见这个女儿,也不去拜见那个国君女婿。
君王后一直受到襄王的敬爱。她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女人,后来当了太后,对齐国的内政外交有很大影响。
据说有一次秦王送给她一副玉连环,说:“你们齐国人那么聪明,一定能解开这个吧?”君王后把玉连环拿到朝堂上,让大臣们来解,大家想破脑袋都解不开。最后君王后让人拿来一把锤子,一锤下去,把玉连环砸得粉碎,然后叫秦国使者回去复命:“已经解开了。”
这就是她的做派。
再说齐国,遭受这次灭国之灾以后,国力严重受损,虽然复国,但再也无力对外扩张了。而且这一代齐人,从国君到平民都亲身经历了惨烈的灭国之战,对于战争有极度的厌恶心理。在往后的日子里,齐国的对外政策只剩下一个目标——避免战争。
他们竭尽全力地避免卷入任何纷争之中。不管秦国侵吞天下的战争打得如何激烈,他们一概视而不见,即使赵国时不时来占一些领土,他们也只唯唯诺诺地勉强抵抗一下……
这是一个被打断了脊梁骨的国家,从今往后,国际上再也见不到当年那个称霸一方的齐国了。
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最早注意到这一点,针对这种局面专门为秦国提出一套新的策略:远交近攻。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