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致富要趁早:年轻人要懂得的101个财富哲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有一次和同事打赌扔硬币,如果出现他要的一面,他就赢1000美元,如果不是他要的那一面,则他付给同事2000美元。
听起来,这是一个对同事有利的打赌安排。因为,如果同事出资1000美元,就有50%的可能赢得2000美元,当然也有50%的可能将1000美元输掉,但其预期收益是500美元,即50%×2000+50%×(-1000)=500。
但同事拒绝了:“我不会和你打赌,因为我觉得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来说重要得多。但是如果说赌100次的话,我愿意。”换句话说,他同事的观点可更准确地表达为:“一次不足以出现我所需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但100次就可以了。”
在一个标准的扔硬币实验中,扔10次、100次和1000次得到正面的比例都是约50%,但扔1000次得到正面的比例比扔10次更接近50%,这就是平均定律。也就是说,重复多次这种相互独立且互不相关(下一次的结果与上一次结果无关)的打赌,同事的风险被控制住了,他将能稳定地获得这种“制度安排”的好处。
其实,同事更聪明的回答应该是:“让我们赌1000次,每次你用2美元赌我的1美元。”这时他的资产组合风险就被固定了,而且他的初始资金需要得很少,最多只要500美元(假定他在前500次都不走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样,他等于是将500美元分散到1000个相同且相互独立的赌次中了,这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将接近于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理性!这也就是投资与赌博的区别: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赌博。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来说,收益的取得和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来说是同样重要的。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金钱这一物品似乎并不适用——钱通常是越多越好。
古语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其中暗含了投资理性和消费理性之义,也道出了理性地对待财富之理。
那么,什么是理性投资呢?在经济学中,理性是指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在投资领域,投资者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即风险厌恶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爱好者。对第一种人来说,投资理性表现为:如果不存在超额收益和风险溢价,他是不愿意投资于有风险的证券的;第二种人则只是按期望收益率来决定是否进行风险投资,风险的高低与风险中性者无关;而第三种人则把风险的“乐趣”考虑在了自身效用中,即所谓“玩的就是心跳!”
经验数据表明,大部分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尽管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理性投资就表现为:收益增加自身效用,而风险会减少效用,多承担一分风险,就需要多一分收益来补偿,风险和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再说消费理性。从理论上说,个人消费的最优点在于:所有消费品(包括闲暇)对特定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相等。假定在面包和牛奶之间选择,则面包吃得太多,会导致面包的边际效用减少(甚至会感觉厌恶),则应该减少面包的消费,而增加牛奶的消费,直到两者的边际效用相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效用只是个人感受,受个人偏好影响,很难比较,更无法测度,从而消费理性是较难实现的。
与消费理性相关,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对所有物品都适用?对面包和牛奶来说,显然是适用的。但对金钱呢?好像未必。常见越有钱的人,对金钱的渴望越强烈,正像通常所说的:越有钱便越吝啬,越吝啬便越有钱!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同游,巴菲特让后者在外面买半打百事可乐给他,因为宾馆里的价钱是外面的两倍。后者对他的消费观念完全认同,欣然从命。这是他们的理性消费,即每一个硬币都要得到最佳使用。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则可以看到许多“穷大方”行为,越是没钱,越要摆阔,钱花得越是容易。因此,似乎与一般的消费品不同,金钱的边际效用非负(钱越多越好),且不一定递减。
消费理性还与理论上关于“选择的完备性假设”有关。根据该假设,若有物品A和B,则要么人们认为A比B好,要么是B比A好,要么是一样好,而不可能有第四种情况。若你选择了对你来说比较好的,那么消费就是理性的。但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中引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对“完备性”假设提出了质疑。
故事是说:布里丹有头驴,面对两堆草,因为无法选择哪堆更好,最后饿死了。显然它并不认为A比B好,也不认为B比A好,也不认为两堆一样好,从而吃任何一堆都无所谓!那么它是怎么认为的呢?也许它认为两堆都不好,而它想要的却没有出现。
因而,现实生活永远充满了比理论论证多得多的可能。世间万象,人生悲喜,并非是理论和理性所能囊括的。
因此,理性、效用、财富、快乐和人生一样,其实都是根本说不清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社会科学家进行了无数次论证和辩论,都无法对上述问题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结论。 致富要趁早:年轻人要懂得的101个财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