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权位:扰乱心绪的“身外之物”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正视权位:扰乱心绪的“身外之物”
常言道:“权力、财富、地位乃身外之物。”如果因为它们而扰乱了自己的心绪,那么非智者所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对于成败要以平和之心待之,这样才不会被成功迷失心智,丧失自我。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家族的掌门老爷有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追求权位的人希望有一天一掌遮天,力挽狂澜;追求财富的人希望自己富甲天下,纵横金融;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一世英名。然而,庄子却说道:“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追求这些浮名利禄不如追求一颗平和之心,任何东西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倘若能够看到生命的真谛,想必才能够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世间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强求,得失随缘才是明智之举。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可谓声名显赫,功绩卓著。年轻的他便对权势有着极度的热爱,于是他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以求将来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了吕不韦的信任,凭借他的推举,李斯当上了秦王赢政的近侍。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终成天下一统”。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令他来制定统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利用各种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这样走下历史舞台,于是他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佐助秦王政,用了仅仅10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大业。李斯当上丞相以后,利用权职,大肆改革。历史上著名的惨剧“焚书坑儒”就是李斯为了打击儒生诽谤朝政而实行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害怕自己的权贵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响,于是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赵高狼狈为奸,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他一生精明,却万万没有想到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李斯就是因为私心而一时糊涂,从而落了身死族灭的下场。他临刑时和他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试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颗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权贵和地位,能够做到天天牵着黄狗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又岂能被赵高蒙骗,卷入一场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贵在淡然。《道德经》中对于平和之贵也有过如此评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古代的圣人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荣华富贵和屈辱不能淡然对之,这不是圣哲之人的举动。要做到荣辱不惊,必须首先在心态上放平稳,不能仅仅因一些得失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后悔的行为。这些不明智的行为,小则影响一时,重则影响一生,可谓得不偿失。
有一颗平和的心,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分清是非,懂得生命中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随缘不仅仅是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更是处于这个风云瞬变的时代所必需的一种心态。平静地面对风雨大浪、因果得失,才是成大事者的一种气魄。
人生在世,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还是面对穷困潦倒、失权失势,都要以一颗平和之心处之。有了千斗黄金,换不来诚心一笑;有了天下权势,换不来健康的身体。人生的价值在于活得快乐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乐和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一颗平和的心比一颗计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 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