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应对丛书·国际关系与格局(套装共8册)

第一章 亚洲视角下的世界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应对丛书·国际关系与格局(套装共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一章 亚洲视角下的世界史

  西方国家的历史书通常在开篇就会讲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随后是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哥伦布和哥白尼,拿破仑和启蒙运动,英国殖民主义和美国的独立,其中还夹杂着两次世界大战。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课程会更深入地讲述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这就出现了更多戏剧性的人物和事件:恺撒和克娄巴特拉,神圣罗马帝国和黑死病,马丁·路德和路易十四,奴隶贸易和工业革命,维也纳会议和克里米亚战争,罗斯福和斯大林,然后便进入了社会研究的领域。

  总的来说,在西方的历史叙事中,非西方社会只被提及曾经与西方有接触。毕竟,蒙古人确实在1241年跨过维也纳的边界。但即使在大学修过历史课之后,西方人也未必了解释迦牟尼和孔子的生活年代和生平,莫卧儿帝国的遗产,中国明朝的海洋探险以及亚洲的其他历史遗产。欧洲诸国曾于15—20世纪在全球进行殖民统治,所以欧洲人比美国人更了解国外。然而,虽然殖民史在西方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西方人在讲课时并不会涉及过多。当然,亚洲的历史书也主要描述自己国家和文明的历史,而少有对埃及史和希腊史的叙述。此外,日本和韩国同欧洲一样,它们的史书喜欢掩盖或直接省略侵略别国或犯下罪行的部分。但因为西方对亚洲的殖民统治,亚洲历史与西方息息相关。

  西方和东方之间联系密切,因而公正地记录世界历史就十分重要。但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在《全球史是什么》一书中提到,欧洲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仍占主导地位,这削弱了非欧洲文明的影响力,同时也放缓了全球进程,例如将世界联系起来的资本主义。全球史的实质是描述当今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理解它们的相互影响。要记住,现在的历史和未来的规则都由胜利者书写,而亚洲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亚洲的优势继续发展,亚洲人将自己书写西方历史的空白。亚洲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呢?

  古代亚洲:文明的曙光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起源于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制造出简单的农具,从狩猎采集氏族转向更加稳定的农业集体,并开始驯养马和狗之类的家畜。黎凡特东部地区的纳图夫人便是狩猎采集者,他们在大约1.5万年前就开始碾碎小麦制作面包。在比布鲁斯、阿勒颇和杰里科发现的防御工事表明,公元前7000年就有人在此定居,这三个城市是世界上最早有人居住的城市。考古人员在如今的土耳其发现了哥贝克力和恰塔霍裕克遗址,并出土了有图案的瓷器、排列整齐的砖瓦房甚至还有宗教图案。公元前3800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苏美尔城邦乌尔、基什和巴比伦。

  东亚的史前文明也十分繁盛。公元前6000年,农业在东南亚已十分盛行,古代日本和中国在这一时期也已开始发展农业。在青铜时代,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是古印度文明的代表,那里有宽阔的街道、浴场、下水道和水库。印度人信奉多神,其中包括女神夏克提。约公元前18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移民至此。印度–雅利安文明向南影响了恒河平原上的文明。恒河平原的生活传统和社会结构都记录在《吠陀经》的梵文赞歌中,而《吠陀经》也是印度教的基础。

  青铜时代中期,也就是约公元前2300年,强盛的阿卡德帝国攻占了苏美尔人的城邦,后来又被亚述帝国取代,亚述帝国统治着更广阔的领土,征服了位于安纳托利亚的邻邦——赫梯帝国,后者拥有制造工具和武器的钢铁冶炼技术。亚述帝国和在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古巴比伦王国形成了规范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以及复杂的社会分工。它们也开始与埃及进行外交和贸易,向其销售橄榄油、红酒、雪松和用于制作木乃伊的树脂。公元前667年,亚述帝国征服了埃及,埃及的金字塔时代到此结束。

  亚洲文明在各方面都有先进性。公元前1500年,航海业发达的黎凡特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这些字母记录在埃及的莎草纸上,同时,其地中海主要的贸易伙伴希腊,也采用了这些字母。就内陆地区来说,在里海附近,掌握了骑兵战术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攻占了中亚的草原,并袭击了当地的米底人(这一战争发生在现在的伊朗),同时,他们与希腊、波斯、印度的贸易自公元前8世纪起就十分频繁。

  这些陆路贸易和文化的影响力远及中国,公元前1000年,中国巩固了其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夏、商、周三个朝代在纵横与征战中逐渐丰富了中华文明,也同化了西部边界上的戎蛮。同时,周朝也开始与西伯利亚南部的游牧民族以及定居的巴克特里亚人进行贸易,当时的巴克特里亚人广泛使用单轴战车。西周首创了“中国”(即“中央的王国”)这个词,用以区分西周王朝、诸侯国和北部平原上有权势的封地。周朝人所著《易经》将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周期性运动联系了起来。

  3000年前,无论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还是中国都不再通过贸易、冲突和文化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诉诸武力、进行扩张。约公元前550年,游牧民族阿契美尼德人通过占领斯基泰人所在的波斯地区建立了古代疆域最为广阔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至印度河流域。其国王居鲁士下令修建的皇家大道从苏萨绵延至安纳托利亚西部的萨里斯,全程1700英里。驿使骑马走完大道只需7天,在当时是最快的交通方式。居鲁士和大流士缔造了很多富足的城市,如都城波斯波利斯,地中海人对此十分嫉妒。(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波斯包括现在大部分的亚洲地区。)阿契美尼德人与南亚人有很多相同点:其一,他们都说梵文;其二,社会阶层皆依次为祭司、统治者、战士、农民。阿契美尼德人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是一神教,对当地的宗教,如处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之间,在地中海东部海岸的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有深刻影响。

  公元前6世纪中叶,印度是新宗教运动的中心。恒河平原东部地区(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及尼泊尔南部和孟加拉国西部)的古代王朝十分兴盛,与印度–雅利安人所在的北方迥异。乔达摩·悉达多在摩揭陀国拒绝追随象征永恒秩序和法律的印度教达摩,成为苦行僧,在菩提伽耶开悟并在鹿野苑传教。佛陀涅槃不久,第一次佛教结集会就在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召开。

  现在谈谈古代中国。周朝发达的农业得益于冶铁技术的发展,而水坝、堤坝、运河等水利设施则使得长江上游的水可被用于灌溉。周朝还应用了十进制计数和先进的丝织技术。战国时期动荡不堪,但“百家争鸣”却十分辉煌。军事理论家孙子著作的《孙子兵法》中囊括了很多谍战和军事技巧,而圣人墨子、孟子和孔子的哲学思想则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哲学流派道家也应运而生,揭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公元前221年,秦朝创立,社会重归稳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语言、度量衡、货币和税收制度并实施了人口普查。为了对抗西部的匈奴,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同时,在击败了东部和南部的敌人之后,秦人又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半岛击败了古朝鲜。而后,秦人和朝鲜人又都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岛,日本弥生时代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陶瓷、青铜钟、神道教以及万物有灵的信仰体系。秦人将秦朝的手稿和文字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语言基础。中国古代中部地区的汉人也大规模移民至越南北部,在那里,原为秦朝将军的赵佗创建了南越国,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广西和广东。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驾崩,秦朝四分五裂。而后,更强大的汉朝建立,标志着一个动荡年代的结束。在汉朝,儒学被奉为正统,是所有皇家官僚集团的必修课,尤其是在汉武帝统治的50多年时间里,汉朝从分裂走向统一,在征服南越国之后,更是如虎添翼。汉朝势力强大,可以将性烈如火的匈奴人变为汉朝子民,其疆域由富饶的河西走廊扩张到塔里木盆地,直到帕米尔高原。同时,汉朝还通过陆路和海路与印度、锡兰、埃及和罗马开展贸易,建立了稳定的亚洲贸易体系。

  汉朝西征,将位于今天新疆的游牧民族月氏驱赶至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在那里,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定都白沙瓦。月氏人吸收了南部恒河流域的佛教文化,并将其传播到了北部的中亚。粟特人在中亚占领了阿姆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区域,而阿姆河和锡尔河孕育了丝绸之路上伟大的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同时,在另一方向上,阿契美尼德王朝继续东征,最后征服了粟特,并将其变成了一个傀儡省。

  但阿契美尼德人的西方边界也存在威胁,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达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大流士三世,但保留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体系和税收制度。在阿契美尼德东部的犍陀罗,波斯文化、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印度教文化、恒河佛教文化并行不悖,它的首都从贾尔瑟达迁往塔克西拉。孔雀王朝发端于恒河东部的摩揭陀国。听从谋士考底利耶的建议,旃陀罗笈多王北征塔克西拉。孔雀王朝在塔克西拉扎根之后,旃陀罗笈多之孙阿育王在犍陀罗建造了佛教舍利塔。公元前232年,阿育王逝世,孔雀王朝也随之衰落,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者,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德米特里一世得以长驱直入,约公元前200年,征服了犍陀罗。随后,生于巴格拉姆(今喀布尔北部)的米南德一世开始建造“大干道”,这条大干道起自中亚,途经富庶的旁遮普,一直延伸至恒河口。

  那时,继承了阿契美尼德文明的帕提亚帝国在里海东部拔地而起,统治疆域西起安纳托利亚,横跨幼发拉底河和波斯,东至中国边界。虽然曾与罗马(其继承了希腊的势力)在地中海盆地和高加索地区发生冲突,但帕提亚帝国和粟特人推动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罗马人主要购买印度香料、中国的茶和瓷器,而中国人主要购买罗马的玻璃器具、金银制品和象牙。汉朝皇帝也派遣张骞等外交使臣出使西域,与帕提亚帝国互通有无。

  虽然亚洲地域广阔,文化复杂多样,但佛教成功将亚洲各地区的文明联系了起来。巴米扬成了学习佛教思想的中心,巴米扬大佛融合了伊朗、印度和犍陀罗文化的独特艺术风格。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敦煌,山上有精妙绝伦的石窟,这里同时也是蒙古、西藏、帕提亚和黎凡特几条贸易路线的十字路口。汉朝的僧侣和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寻找启示,将粟特人翻译的佛经带回了中国。因此,汉朝时,佛教从西方和南方,从印度和东南亚沿着一个钳子一样的路线,经汉朝向外扩展。公元155年,汉桓帝刘志将佛教仪式与儒家思想一同列为官僚集团的必修课程。在东亚,各种思想并行不悖: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佛教、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则帮助人实现精神追求。

  在连接古代亚洲各国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更大。公元前1世纪,每年有120支希腊船队随着季风穿过红海,抵达印度港口。返航时满载着从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等地购买的美玉、珠串和香料。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贸易加速了东南亚的印度化,尤其是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扶南国和高棉王国(今柬埔寨)。高棉人与印度商人通婚,将印度教手稿翻译为缅甸语、爪哇语和泰语。印度医药学也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并被吸收进中国的医学典籍。伴随着扶南国的衰败,著名佛教中心三佛齐王国崛起。在来自尼泊尔李查维王朝和中国唐朝妻子的影响下,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也接纳了佛教。

  印度和中国在中亚和东南亚交流频繁,这也是印度语和汉语,佛教和儒学之间的交流,并且促使古代亚洲成为文化中心,直至2世纪汉朝分崩离析才终结。高句丽在汉朝衰败以及南北朝动乱之时趁机摆脱了汉朝统治,建立了朝鲜半岛规模最大的独立国家,横跨鸭绿江和辽东半岛。另一个朝鲜国家百济在此时也已建国并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在4世纪时,百济欢迎犍陀罗的僧侣传播佛教,随后越来越多的印度僧侣在百济建造寺庙。印度阿约提亚的公主甚至与朝鲜半岛的贵族通婚。

  如同朝鲜半岛,在古代日本,诸多王国开始崛起,大和民族合并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在圣德太子的统治下,佛教在飞鸟时代的日本社会非常流行,儒家思想在官僚集团中也十分兴盛。大和民族采用中国的历法,派遣日本学生到中国学习佛教和儒学。同时,日本也希望能与中国平起平坐,而非始终只是中国的附庸。中国、朝鲜和日本争夺领土,但持续不断的移民又使三者同属一个贸易和跨文化学习体系。

  南亚也继续在人才和文化方面领先世界。在迦腻色伽的领导下,贵霜帝国崛起,虽然孔雀王朝已经衰落,但迦腻色伽承袭了阿育王和米南德一世重佛的传统,将佛教发扬光大。公元150年,迦腻色伽的统治范围从塔里木盆地的大夏(今新疆)一直延伸至恒河流域。在公元320年占领恒河流域的笈多王朝有众多文化和科技成就,包括史诗《摩诃婆罗多》的著成,数学零点和象棋的发明。那烂陀大学也吸引了远至中亚和朝鲜的学生,并在7世纪下半叶迎来了中国僧人玄奘和义净,他们将几十本梵文佛经译成了中文。笈多王朝也东征孟加拉国,并与三佛齐王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夏连特拉王朝用近100年的时间在爪哇岛的婆罗浮屠建成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寺,该王朝受三佛齐王国影响颇多。笈多王朝一直向罗马出口纺织品和香水,直至5世纪左右,笈多王朝和西罗马帝国都被侵略者降服。

  亚洲各地区联系十分密切。纸张、丝绸、火药、奢侈品、哲学思想和宗教教义都通过丝绸之路在各地区广为传播。西亚也产生了新的信仰,在罗马巴勒斯坦省,耶稣传教士的信徒开始在黎凡特和高加索地区传教,使徒圣托马斯等早期传教士曾到远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地方为基督徒洗礼,同时,脱离罗马教廷的拜占庭基督教堂也在安纳托利亚君士坦丁堡建成。在萨珊王朝拥有众多信徒之后,基督教继续向东传播,横跨中亚,远至中国。在贸易、冲突和文化的影响下,古代亚洲丰富多样的文明共同发展。

  亚洲帝国的扩张

  拜占庭帝国不是唯一一个在罗马帝国衰亡之后东征的宗教帝国。阿拉伯半岛信奉多种宗教,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景教和很多本地宗教。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启迪阿拉伯人走出亚洲。穆罕默德逝世之后,在四大哈里发的组织之下,穆斯林开始融合并进军埃及和北非其他地区,并推翻了东部的萨珊王朝和波斯王朝。但为争夺继承权,伊斯兰世界的统一宣告结束,倭马亚王朝内部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冲突不断。8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已经传播到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和印度边界。

  倭马亚王朝衰落之后,阿拔斯王朝同化了费尔干纳盆地(今乌兹别克斯坦)上强大的突厥部落,并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中与突厥部落和吐蕃结盟,在靠近天山(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地方共同打败了唐朝的军队(唐朝的军队首领是高句丽将军高仙芝)。吐蕃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喜马拉雅山、孟加拉国和云南。虽然战胜了唐朝,但公元755年阿拔斯王朝也帮助唐朝平定了叛乱,平叛首领是拥有粟特和突厥血统的安禄山。

  虽然阿拉伯–突厥–吐蕃联盟一同将唐朝驻军赶出了中亚,但他们的士兵和商人(包括游牧民族维吾尔人)向西传播了唐朝先进的造纸术。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在底格里斯河河岸,前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的北部建立了名为巴格达的新城市。后来,哈里发哈伦·赖世德(786—809年在位)创办了学者聚集地——智慧之家,其中波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尔·花拉子密开拓了代数学和印度数字;基督教智者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将100多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为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利用这些译本中的知识,德高望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尔·比鲁尼于997年在旁遮普山的南达纳堡垒(Nandna Fort)上计算出地球周长。可见,伊斯兰教促进了区域宗教、人才和经济的发展。

  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战败,但中国唐朝文化仍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唐之前的隋朝虽然历史短暂,但成功统一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建成大运河连接北京和杭州等城市,为运送士兵和粮食带来便利。隋朝也汉化了众多少数民族,并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唐朝欢迎来自马来、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甚至邀请他们在中国定居。这些移民占当时广州20万人口的2/3,因此,中国的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也在广州建成。唐朝的商船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船员中有基督徒、琐罗亚斯德教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唐代商船跨过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用无数精美瓷器和其他物品交换印度织物和阿拔斯玻璃器具。

  那时,唐朝有6000万左右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它的城市规模也大于欧洲和印度的任何城市。唐朝国富民强,开始向北、向西、向南扩张。8世纪时,近100个亚洲民族向中国皇帝进贡。唐朝也极大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8世纪下半叶,佛教徒开始与日本的权力集团争权夺利。日本两个主要的佛教中心——奈良和京都都是仿照长安建设的。但唐朝的内乱对晚唐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越南和朝鲜乘机独立,中亚的权力真空也使游牧民族突厥有机可乘。塞尔柱人等突厥民族在1055年时统治的疆域横贯波斯,征服了阿拔斯王朝,并于1071年在曼齐克特击败拜占庭帝国,推进了安纳托利亚地区波斯人和突厥人的融合。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哈茂德,是突厥和波斯的混血儿,吸收了伊斯兰教逊尼派思想和塞尔柱的勇士精神,数次远征印度。德里苏丹国崛起之后,打击佛教,在文学、音乐和建筑方面推崇印度伊斯兰文化。

  塞尔柱侵略者向北劫掠了诸多印度教王国,而南印度在朱罗国的统治下走向强盛,9世纪时因发达的航海业达到巅峰。朱罗国侵略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东南亚其他地区,并在高棉王国和爪哇岛地区传播印度教和佛教。朱罗国征服了三佛齐王国,成为印度洋海上贸易的霸主,其商会和寺庙都开始资助去往也门和东非的商船。

  10世纪晚期,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权,重新开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进行贸易,并传播了指南针以及造船技术。德里苏丹帝国东征,在12世纪末占领孟加拉国并在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在宋晚期,穆斯林的航海技术发达,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虽然宋朝远不及唐朝辉煌,但宋朝通过吸收资本主义文化和使用纸币也盛极一时。宋朝率先将“朝贡制度”商业化,朝贡倾向于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获利,不会给民众造成沉重的赋税。与此同时,蒲甘王国统一了缅甸的中部和沿海地区,以及马来半岛部分地区,巩固了连接孟加拉湾和中国云南的陆上贸易路线。朱罗国、宋朝和三佛齐王国都竞相控制像马六甲海峡一样的海上战略通道,但也推进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本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在罗马帝国衰败之后陷入了长时间停滞。11世纪,教皇试图与拜占庭帝国和解,以击退突厥人,并收回巴勒斯坦的圣地。但1204年,十字军东征,侵占君士坦丁堡,基督教进一步分裂,罗姆苏丹国从中获益最大。在波土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神秘主义学者和诗人莫拉维·贾拉勒丁·鲁米步入成年,开始撰写文学著作,宣扬对真主之爱,并通过音乐和舞蹈达到与真主精神合一的境界。在中亚,喀喇汗王朝与突厥各部族也在奋力抵抗塞尔柱人的进攻。在分裂为诸多汗国,成为塞尔柱帝国的附庸之前,喀喇汗王朝也拥有从喀什到撒马尔罕的统治权。布拉哈的伊斯兰学校(madrassas)主要教授突厥语和伊斯兰文化。

  但塞尔柱帝国和突厥都难以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1206年,在统一了东北亚的众多部落之后,年轻的勇士孛儿只斤·铁木真开始在欧亚大陆推行奴隶运动,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在1227年逝世之时,成吉思汗已经建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国,其疆域东至东海(日本海),西达里海。成吉思汗的儿子和孙子们继承其遗志,在1240年横扫基辅,1241年包围匈牙利并进军维也纳。1258年,蒙古人洗劫了巴格达。1276年,宋朝被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打败,10年之后,整个中国,包括北部的戈壁滩和西伯利亚,都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忽必烈将帝国首府定在元大都。

  尽管蒙古人以残忍著称,但大蒙古国却十分包容。3/4的汗国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元朝统治者信仰佛教。蒙古人也十分擅长融合不同的文化,并与主要家族通婚。成百上千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都在中国担任官职,这削弱了中国儒家士大夫的影响。波斯物理学家拉施特是孛儿只斤·旭烈兀当政时伊利汗国的宰相,并主持编纂了三卷本编年史《史集》,记述蒙古、波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为欧亚大陆提供的安全稳定推进了各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欧洲的商人旅队也将商品和游客带至元朝,其中包括13世纪晚期来自威尼斯的旅行者马可·波罗。但这种贸易往来也使瘟疫迅速蔓延到整个中亚。14世纪中叶,约1/3的波斯人死去,欧洲一半的人口也未能幸免于难。瘟疫减少了丝绸之路的贸易量,也削弱了大蒙古国的影响力。

  因此,奥斯曼帝国得以在14世纪借机在美索不达米亚开疆拓土,同时占领了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在击败拜占庭军队之后,苏丹奥斯曼一世将拜占庭人的母语从希腊语改为土耳其语,宗教信仰从基督教改为伊斯兰教,但保留了基督和犹太团体的自治权。很快劲敌便出现了,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帖木儿率领军队恢复了波斯化的蒙古穆斯林王朝,统治着中亚和印度西北部地区。1405年,帖木儿病逝,奥斯曼帝国从帖木儿手中夺回了安纳托利亚东部的统治权。亚洲各国在大炮和步枪等野战兵器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军备竞赛。

  帖木儿帝国的遗民向南迁徙,定居在印度。自15世纪早期,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为莫卧儿帝国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自费尔干纳盆地横跨整个印度次大陆。鉴于其一半的突厥血统,莫卧儿的统治者很快就与奥斯曼苏丹建立了外交联系。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并不如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宽容,他们破坏印度教神殿,并残害非伊斯兰教徒。但随着巴布尔的儿子胡玛雍和孙子阿克巴向北、向南扩张,莫卧儿人逐渐开始与欧洲人进行贸易,并设立更先进的官僚机构,对宗教信仰也持开放态度。阿克巴之子贾汉吉尔在17世纪早期平定了一系列叛乱,巩固了王朝统治,而阿克巴之孙沙贾汉则使国家更加富强,并在国内建造泰姬陵等伊斯兰建筑。

  在莫卧儿时代,萨非王朝伊斯法罕什叶派穆斯林的祖先来自突厥、库尔德和阿塞拜疆。萨非王朝在无数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自萨珊王朝后第一个统一波斯的本土势力,控制了安纳托利亚东部、高加索地区和西突厥地区。萨非王朝建立了连接欧洲和印度的南北贸易路线。估计有两万印度商人曾在萨非王朝生活和工作过,而莫卧儿商人也在主要贸易中心,如舍马罕和巴库建造了几十个商队旅馆,在那里,商人们收集来自莫斯科大公园(今俄罗斯)的皮毛、铜和鱼子酱,并将其经由阿富汗带回印度,或从阿巴斯港经水路运至苏拉特。

  在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统治中亚和南亚时期,元朝的内部叛乱削弱了蒙古人的统治。1368年,明朝控制了长江流域,并宣称会延续盛唐时期的辉煌。与宋朝的资本主义和蒙古的开放主义不同,明朝洪武帝抑制对外贸易,并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向朝鲜等邻国示威,朝鲜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吸纳了中国文化。相比之下,日本则与中国保持距离,镰仓幕府抵挡了多次蒙古军队的侵犯,其继承者足利尊氏也未向洪武帝投诚。在15世纪时,日本才与中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和贸易联系。

  洪武帝的第四子永乐大帝朱棣继续扩展疆域,他帮助维吾尔人抵御帖木儿帝国的进攻,效仿唐朝吞并安南国,并发展与西藏噶玛巴活佛的关系。帖木儿病逝后,明朝与波斯地区重修旧好。明朝是出口大国,主要港口位于珠江流域的广州和长江流域的上海和南京,当时的南京或许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为了展现国力,永乐大帝派遣信仰伊斯兰教的郑和下西洋,与吕宋、苏禄(今菲律宾)、文莱和苏门答腊岛建立贸易往来,后又穿过印度洋到达东非。在国内,永乐大帝疏通大运河,下令修建紫禁城,设立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并命人编撰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虽然永乐大帝在位期间明朝制造武器和船只的技术领先全球,但在15世纪20年代时,明成祖开始专心防御北方边界上的蒙古人和鞑靼人,发展农业并限制外国人在南方港口通关。

  明朝闭关锁国的主要后果是大量中国人移民至东南亚国家,与当地女性通婚,并融入了万丹国(爪哇岛)、马尼拉、暹罗大城府、会安(越南)和金边(高棉王国)。在暹罗,中国移民为了更加本地化,通常会改姓,暹罗国王拉玛一世也拥有中国血统。从马来半岛到湄公河流域到吕宋岛,东南亚在15世纪时已经成为多民族的集合地。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也很多元。从苏门答腊岛起,东至爪哇,北至马六甲都信奉伊斯兰教。马景甲王朝的国王拜里米苏拉1414年在马六甲皈依伊斯兰教,并改名为伊斯坎德尔沙阿。当时基督教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已广泛传播,葡萄牙和西班牙传教士、探险家的到来更加速了基督教的发展。

  亚洲和西方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击败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那时,很多欧洲国家都深受内战困扰。欧洲的海上强国尝试开发更多通往亚洲的安全路线,希望能够到达马鲁古群岛,购买肉豆蔻和丁香。15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来到了加勒比群岛(而并非他期待的亚洲)。几年后,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与印度的卡利卡特和古吉拉特邦建立了贸易关系。1521年,在马六甲的向导恩里克的帮助下,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伴着太平洋信风在宿务附近的荒岛上登陆。这些海上通道弱化了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1580年,葡萄牙在印度洋击败了奥斯曼帝国舰队,扩大了欧洲在蒙巴萨至瓜德尔等地的影响力,葡萄牙则占据果阿和澳门为殖民地。

  当明朝撤回印度洋舰队,欧洲则利用建造船只和武器的最新技术建立与非洲、美洲和亚洲的贸易联系。欧洲人与日本南部的琉球王国建立了强大的贸易网,同时对其进行政治和宗教上的控制。伊比利亚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曾遍布该地区,他们的商人把印度穆斯林商人赶出了马六甲,并广泛地开始信仰基督教,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57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成为越洋贸易的中心,主要进行白银贸易,这些白银是用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运来的,而在过去,船只主要将明朝的商品运到欧洲。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成为明朝的软肋,西班牙和日本都减少了白银出口量,造成了中国货币体系和贸易的失衡。因为中国国力下降,在1590年统一日本的将军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和明朝,但朝鲜和明朝誓死抵抗,丰臣秀吉只能无功而返。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幕府开始掌权,但因对欧洲传教士的过分猜忌,日本自1640年开始施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644年,明朝国力衰微,清朝取而代之,文化相依的游牧民族塞尔柱人和蒙古人也都被其征服。清朝统治者统一了信仰佛教的游牧民族,并设立新疆省管理准噶尔穆斯林。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国家繁荣稳定,清朝时期的中国是18世纪全世界最富强的帝国。

  莫斯科大公国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之后也开始了扩张之路。16世纪,其国土面积以每年1.4万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并不断向东扩张,占领冻原和平原,在横扫西伯利亚汗国,获得额尔齐斯河以西的主权之后,其势力又横穿勒拿河,到达太平洋沿岸。俄国商人和军队向南进发,在黑龙江与清朝发生冲突,最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贝加尔湖以东的所有土地和所有通向北京的贸易路线划归俄国,而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俄国东部和南部的稳定环境使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时得以大展身手。彼得一世侵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获取黑海的统治权,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数次冲突。19世纪,俄国也从恺加王朝手中夺取了整个大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

  由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加上财政压力和腐败,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亚洲最大的帝国之一,清朝统治者拒绝改变,此时,一些欧洲小国已超越清朝,成为世界强国。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荷兰全面取代葡萄牙,获得了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统治权。19世纪时,荷兰在一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包括巴达维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马鲁古群岛和曾是清朝附属国的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位于加里曼丹)。欧洲在东南亚的经济扩张主要依靠分散各地的中国人和印度人,他们有稳定的信用网络,能够打通欧洲和亚洲本土市场。19世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成为法国殖民地,在当时统称为法属印度支那。通过精明地平衡西方列强的利益,拉玛一世及其继承人得以维护暹罗的独立。19世纪,欧洲列强从殖民国家演变为全球帝国。

  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欧洲人的长期征战提供了保障。工业革命的发明有蒸汽船、机车和工厂。因为棉花纺织品等工业品生产过剩,英国不得不开发非洲和亚洲市场。与莫卧儿帝国在印度西海岸发生小规模冲突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恒河口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地区设立要塞,借此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提高税收,并扩大政府监管。1784年,英国王室掌控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管理旁遮普到东南亚的印度次大陆,包括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港。在19世纪英国统治时期,印度是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即亚洲所有英国殖民地的中心。英国在印度修建了铁路网,并创办了大学和现代行政机构。但同时,英国人奴役了数百万印度人,使无数人死于饥荒,压迫国内企业,并煽动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对立。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亚洲也成为民族大熔炉。印度人被英国人带至缅甸,成为学校老师和土木工程师,而被送往马来亚的泰米尔人则成为橡胶种植园的劳工,还有无数印度人被送往北非修建乌干达铁路。估计有2000万来自广州、福建和香港等英国沿海租界或其附近地区的中国人迁至东南亚,与当地人通婚,增加了东南亚民族的多样性。

  英国也为中亚规划了宏伟蓝图。在完全统治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之后,英国开始探寻直达布哈拉汗国的贸易路线。英国人也希望利用奥斯曼帝国作为阻止俄国通过印度洋的缓冲地(英国曾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中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共同抵抗俄国)。

  英国军队从旁遮普向北进发,入侵阿富汗,与锡克人发生冲突,并将恺加王朝的统治者逐出了赫拉特。英国和俄国间的博弈从突厥斯坦一直蔓延至西藏,1893年,两国最终达成协议,保留阿富汗作为缓冲国。但从北方来看,俄国迅速向东延伸铁路线,轻而易举地侵占了希瓦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塔什干。俄国在新疆边界伊犁河地区与清朝发生冲突,在胜利后巩固了其对突厥斯坦的统治。

  英国的殖民扩张使清朝的形势更为严峻。为了增加贸易顺差,英国强迫清朝从印度进口更多鸦片,鸦片有很强的依赖性,清朝民众开始上瘾。1840年,英国以中国销毁两万箱鸦片为由发动鸦片战争,满载炮火的战船沿着珠江三角洲一路向北。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欧洲帝国增加了清廷的耻辱,它们乘机霸占中国上海、天津、宁波、福州、厦门和香港6个港口。除此之外,清朝还深受太平天国等内部动乱的困扰。19世纪末,光绪帝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阻挠改革。义和团也起义驱逐外国侵略者,但遭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起义失败,清朝政府只能通过割地赔款平息骚乱,这无疑加重了清朝的负担。

  日本和中国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结果却完全不同。美国人的舰队在1853年抵达江户湾,迫使德川幕府推行现代化改革,并重新确立了天皇的统治地位。明治天皇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以其为中心进行中央集权统治,并在全国修建铁路,大力发展造船业等重工业。在成为东亚强国之后,日本一方面想赶超西方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与西方争夺地区贸易的统治权。日本通过军事侵略证明了自身的实力,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日本最终击败清朝,控制了满洲、朝鲜、台湾和琉球群岛。另一方面,美国想方设法将欧洲势力逐出西半球,这也影响了亚洲的局面。美西战争之后,古巴解放,美国控制了菲律宾,以及从前由西班牙统治的诸多岛屿,包括帕劳、关岛和马里亚纳群岛。

  为证明自身实力,俄国逼迫日本将满洲归还给中国,借此,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得以延伸至大连。1905年,日本在对马岛战役中击败俄国,重新夺回满洲,获得库页岛南部的土地,并迫使俄国让出一部分朝鲜的统治权。1910年,日本进一步吞并朝鲜,将朝鲜政府流放至上海和重庆。1911年,中国的革命者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总部设在广州,但军阀势力仍在全国范围蔓延。

  日本战胜俄国,激发了亚洲人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殖民者的勇气。俄国是奥斯曼帝国北部的劲敌,日本能打败它,且未西方化就实现现代化,这极大地鼓舞了奥斯曼帝国。提出“亚洲一体论”的日本思想家冈仓天心,是泛亚洲主义的核心人物。冈仓天心在其著作中不仅提到了东亚诸国的历史渊源,也提及了中国人和穆斯林的前世今生。与冈仓天心同时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周游日本、朝鲜和波斯,主张亚洲理想和传统的回归。泰戈尔在中国的知己是著名知识分子梁启超,梁启超认为欧洲殖民者破坏了亚洲各国历史上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亚洲内战不断。在20世纪20年代,民权律师甘地通过非暴力对抗,反对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昂山也带领缅甸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1914年,欧洲帝国之间的冲突最终发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协约国承诺将山东归还中国,因此中国在一战中与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站在了一边,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但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却被交给日本。中国人民深感背叛,此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工人阶级,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中国人民深受鼓舞,民族主义继而兴起。中国人认为,列强的压迫来自中国自身的软弱,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中国官员开始向在19世纪末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日本学习,还在20世纪初,邀请了许多西方学者造访中国。1921年,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创建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为统一中国,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928年,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俄国内战结束之后,新生的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农村集体化和工业现代化,后又与中华民国达成协议,获得了东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

  1918年一战结束之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最后一位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在1922年被迫退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土耳其军队首领,支持现代化的凯末尔就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定都安卡拉。英法秘密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奥斯曼帝国东部地区被瓜分,叙利亚、黎巴嫩被划给法国,而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划归英国。伊拉克在1932年独立,民族主义者拉希德·阿里·盖拉尼任首相。除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受英国保护的小国,沙特阿拉伯吞并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领土。

  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落后且冲突不断的波斯地区重焕生机。1925年,正式成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君王之后,礼萨汗开始推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学校的现代化,并宣称,虽然与德国(德国未在伊朗殖民)建立了贸易往来,但伊朗对欧洲联盟持中立态度。因为伊朗在英伊石油公司中所占份额过少,所以礼萨汗也取消了其特权。为了扩大德国的疆域,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背弃了与苏联联手瓜分东欧的秘密条约,在1941年入侵苏联。英国人担心德国战胜苏联之后,控制伊朗的石油炼油厂,为保证对伊朗石油的控制和美国援苏物资通道的安全,英苏联军入侵伊朗。英国征召了无数印度士兵入伍,苏联利用中亚生产的物资击败伊朗军队并抵抗纳粹。

  20世纪30年代早期,日本与德国是反共同盟,在国共内战时趁机再次侵略中国东北。日本在泛亚洲主义的基础上,为实现政治野心,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在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忙于对抗欧洲的纳粹和伊朗时,日本开始在亚太地区对同盟国发起进攻。首先,在1941年空袭珍珠港和关岛,并向统称为法属印度支那的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三国发起进攻,仅在新加坡,日本人就囚禁了8万多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士兵。英国首相丘吉尔称1942年初新加坡的沦陷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日本征服亚洲标志着欧洲帝国在亚洲统治的结束。

  欧洲和亚洲的战争都十分惨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造成1400万人死亡,1亿人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无数中国人和韩国人成为奴隶。1942年至1945年,美国在太平洋群岛上对日本发起猛攻,包括经济禁运和海军突袭。解放缅甸之后,同盟国也帮助中国和韩国分别夺回中国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苏联也加入了太平洋战争,在中国东北大败日军。1945年8月,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随后日本投降。

  冷战中的亚洲

  日本投降之后,中国又爆发内战,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在看到毛泽东的胜利之后,敦促总统杜鲁门施行“亚洲优先”政策,借以制约东亚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增派军队驻扎在日本和韩国,并继续派遣海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并在1951年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澳新美安全条约》。美国“中心辐射式”的同盟体系成为亚洲秩序的基础。

  美军同时也向东南亚进发。美军秘密帮助越南民族主义者胡志明驱逐越南北部的日本人。1945年,越南摆脱法国统治,胡志明希望美国继续提供援助,但美国转而扶持南方的法国殖民军,以图保留法属印度支那。1954年,法国不得不从越南撤退,并允许老挝和柬埔寨独立。美军则帮助吴庭艳领导的越南共和国对抗苏联和中国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亚洲其他国家独立的代价也都十分高昂。印度在二战后立即完全独立,1947年,依据宗教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同,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由尼赫鲁和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统治。近1500万人需要移民至相对应的国家,估计有100万人在途中死亡。缅甸和锡兰也在1948年独立。但边界问题仍然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地区(该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发生冲突。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反殖民主义领袖苏加诺即宣布摆脱荷兰统治,但直至1950年,才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马来半岛、北婆罗洲和新加坡也在1963年宣布独立,组成马来西亚,但马来西亚和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之间种族和经济冲突不断,马来西亚国会在1965年通过决议将新加坡逐出马来西亚。总的来说,民族独立意味着新国家的出现,原有的国家或是被解放,或是走向分裂,但这仍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在无数冷战参与国相互斗争之际,美国、苏联和中国都开始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美国支持反共产主义的威权体制,如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同时还协助镇压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美国也在1954年签订地区安全协定,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这是亚洲版的北约,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等。美国的干涉也推进了东南亚地区独裁统治的发展。1958年,缅甸总理吴努领导的民主政府因无法镇压暴动,成为军事看守政府。1962年,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正式成立军政府。泰国在短暂实行民主之后,也开始了军事独裁统治,但仍保留了普密蓬·阿杜德的国王称号。

  在亚洲西南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在20世纪40年代末独立。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代表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但阿拉伯人的利益与犹太人领导的犹太复国运动相冲突,犹太人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为自己的家园。虽然联合国委员会提议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管巴勒斯坦,但在1948年巴勒斯坦摆脱英国统治之后,内战爆发,针对(新建国的)以色列的阿拉伯地区性冲突也同时爆发。以色列驱逐了阿拉伯军队,并夺走了原本按照分割计划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大量来自欧洲和相邻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涌入以色列,巩固了以色列的统治,而100多万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

  由于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美国在亚洲西南部变得更具侵略性。在英国和苏联入侵伊朗之后,废黜了礼萨汗转而扶持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直至1946年,两国才从伊朗撤离。苏联继而支持位于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和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仅存在了11个月),并帮助伊朗共产党人成立了伊朗人民党。在此过程中,美国也曾有短暂的参与。摩萨台在被选为伊朗首相后,开始将国内的石油业国有化,1953年,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资助了反对派推翻摩萨台的政变,并恢复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权力。亚洲西南地区的权力争斗十分激烈。美国支持以色列,并保障其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利益,苏联则希望阿拉伯地区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1958年伊拉克的君主制不复存在)一同反对以色列。

  许多亚洲强国拒绝成为冷战的牺牲品。为避免被苏联压制,毛泽东在中国坚持推行独立的社会主义。韩国的李承晚和朝鲜的金日成为本国利益也开始参与大国政治,分别支持美国和中国,以图实现两国的现代化目标。尼赫鲁执政时,印度积极与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埃及和其他国家合作,推行不结盟运动,以保障共同的安全,而不需要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选边站。

  印度的不结盟运动将美国和苏联从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驱逐了出去,而印度与其最大的石油供应商伊拉克的贸易来往密切。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中国获胜,印度惨败。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在1965年爆发战争,造成了联合国管理的僵局,之后,印度偏向苏联而巴基斯坦偏向中国。1971年,印度资助孟加拉国的民族主义军队,帮助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独立。

  东北亚稳定之后,经济现代化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评判标准,对日本来说更是如此。日本政府监管机构,尤其是通商产业省和日式企业集团(keiretsu)一同推进电力和自动化行业飞速发展,1958—1965年,日本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二战结束3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四小龙”包括朴正熙领导的韩国,中国台湾,(当时还被英国政府控制的)香港和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在仿照日本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经济腾飞,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支持在国外投资。

  但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经济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因为20世纪50年代国有化运动,对私有企业严格的监管措施以及制约贸易发展的关税制度,印度陷入社会主义停滞。中国则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探索。

  20世纪70年代,地缘政治面临重大重组。196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联在新疆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边界发生冲突,但苏联总理柯西金和中国总理周恩来通过协商防止了矛盾进一步激化。70年代初,中国开始考虑与美国建交,通过与尼克松政府的秘密协商,美国总统于1972年访华。虽然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建交以制约越南民主共和国,但在1973年战败之后,美国不得不从越南撤出,1975年,西贡(后更名胡志明市)陷落之后,越南实现统一。同年,波尔布特的革命军进军金边,红色高棉成为民主柬埔寨的执政党。在1979年越南军队推翻红色高棉政权之前,波尔布特领导下的柬埔寨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越南和中国也在1979年因为边界问题爆发战争。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抓住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邓小平倡导中国发展非集体农业,允许设立私营企业,同时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1980年5月,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通过减免税收和放宽条件吸引外资,深圳的年增长率很快达到30%,从一个只有3万人口的小城镇发展成人口超过1000万的繁华都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了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

  虽然冷战使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关系僵化,但土耳其加入了1949年成立的欧洲委员会,1952年又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在1959年开始申请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准会员及正式会员资格。西亚的其他地区仍十分不稳定,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埃及和以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军队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与以色列发生过几次战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沙特阿拉伯创建了“石油卡特尔”——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后更名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对主要西方国家实施禁运,冲击了全球经济。海湾国家通过石油获取了大量财富,吸引了数百万南亚劳工和白领参与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工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有100万韩国人前往海湾国家加入大型工程项目。

  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也经历了剧变。1979年上半年,霍梅尼推翻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自此,伊朗持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制宣告结束。1979年11月,逊尼派极端主义者在麦加大清真寺囚禁了众多朝圣者作为人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开始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尤其是在巴基斯坦。1979年12月,阿富汗国内发生政治暴动,苏联乘机入侵并成立傀儡政府,这激起了美国支持的伊斯兰国家的强烈抵制。1980年,因担心伊朗革命会使伊拉克什叶派有所行动,萨达姆·侯赛因借机侵略伊朗,开始了长达10年的战争。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与伊拉克结盟,而伊朗则支持什叶派,例如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忙于战争,伊朗也在进行神权分离革命,而沙特阿拉伯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也成为保卫地区安全的重要力量。1981年,沙特阿拉伯联合海湾君主制国家成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目标是实现市场、军事、货币一体化。1985年,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成立经济合作组织,以更好地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资。

  1985年,苏联因与阿富汗的战争和经济问题损耗极大,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图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更加开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并取消对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全面干预政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苏联的附庸国相继爆发革命。1991年,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重组变得更有利于推动亚洲重新在全球秩序中占据中心地位。

  亚洲觉醒

  冷战结束之后,人们更为关注西亚。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因为战争、经济隔离,以及1989年阿亚图拉·霍梅尼的逝世,伊朗实力削弱,而伊拉克试图通过侵略其南部同盟——石油资源丰富的科威特以重整旗鼓。几个月后,美国派遣20万军队保卫沙特阿拉伯,以期解放科威特,同时大力反击萨达姆军队。因为军事上的优势,美国开始在伊朗和伊拉克推行“双重遏制政策”。虽然美国长期寻求解决巴勒斯坦外交问题的方法,但以色列和阿拉伯少数民族的关系持续恶化。1987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泛阿拉伯地区穆斯林兄弟会和新伊斯兰组织哈马斯领导了反抗以色列侵略的起义运动,这场起义以5年后签订的《奥斯陆协议》告终。协议中规定了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治理范围。

  苏联解体之后,很多新兴国家在1990—1991年独立。大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由苏联时代的政党首领统治。但由于失去了苏联的经济支持,加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以及塔吉克斯坦内战的影响,独立国家联合体名存实亡。3年前,伊斯兰圣战者在阿富汗与苏联的战争中获胜,为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社会提供了成立新武装集团的条件,例如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苏联的解体也意味着在中亚地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数量要多于俄罗斯。中国与这些国家解决了边界冲突问题,并利用新疆作为通道获取哈萨克斯坦的原材料,还投资修建了从里海到塔里木盆地的新输油管道。为了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建立地区合作,中国在1996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土耳其也想与中亚的突厥兄弟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但土耳其务实的总理更加重视欧洲。虽然土耳其与希腊因塞浦路斯等岛屿发生冲突,但土耳其仍与欧洲建立了关税同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发展,东亚的经济重心不断转移。冷战结束后,韩国与中国和越南重修旧好。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如1992年当选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一方面想要制裁中国,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想进入中国的庞大市场。同时,日本受泡沫经济影响,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这给了韩国家族企业机会,通过利用政府的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它们逐渐取代了日本在重工业和电力行业的领先地位。

  1997年,中国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1999年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这标志着殖民主义在亚洲的彻底终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对南海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并在东盟的基础上,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将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其他强国置于同一个外交保护伞下,在1995年和1997年,越南、老挝和缅甸分别加入该论坛。虽然地区关系依旧紧张,但中国和韩国开始与朝鲜对话,朝鲜虽然曾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却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在东亚,民主成为各国的主流。韩国的卢泰愚在1988年赢得了近20年来的第一届总统选举,其任期直至1993年。东南亚各国政治变革的情况不尽相同,1986年,被誉为“亚洲民主之母”的科拉松·阿基诺赢得民主选举,推翻了菲律宾腐朽的马科斯政权,1992年,菲德尔·拉莫斯执政。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使东南亚在1997年的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因外汇储备不足,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是经济发达的韩国都面临货币贬值和债务激增的危机。货币崩盘揭露了印度尼西亚等国权贵资本主义的弊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在执政30年后失去了军队支持,并于1998年在民主浪潮中退位。

  苏联解体是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推行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因与苏联的贸易额骤减,同时海湾战争又导致石油价格翻倍,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和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推翻了尼赫鲁时代的中央计划经济以及声名狼藉的“许可证制度”,开始支持国外投资,这些举措使印度摆脱了“印度式经济增长”,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克什米尔的暴乱以及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恶化都促使两国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巴基斯坦的西部边界也不稳定,阿富汗陷入了内战,激进的塔利班组织从白沙瓦难民营中崛起,在数年内夺取了整个阿富汗,随后,在“基地组织”的支持下,开始宣扬伊斯兰革命。

  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因为西方企业外包制造业加上贸易一体化的加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部分亚洲地区经济状况好转。2004年开始,亚洲各国与区域内国家的贸易量超过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量,这也是2007年亚洲免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的原因。虽然经济改革收效甚微,但印度经济持续增长,并实施“东向政策”,加强了与东亚的贸易和战略合作。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其他南亚人大量涌入海湾地区,从事建筑和政府工作。凭借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到快速增长的东亚市场,海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则在修建穿越中亚,通向伊朗、巴基斯坦和海湾地区的基础设施。

  美国以2001年“基地组织”偷袭纽约和华盛顿为由,于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进军伊拉克,从而使两国动荡不堪,但与此同时,西亚和东亚的联系却更为紧密。虽然美国镇压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当地民兵和“基地组织”联合反抗美国侵略,在阿富汗的北约军队遭受重创,伊拉克难民涌入邻国约旦和叙利亚。同时,第二次反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大起义于2000年爆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于2004年逝世。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并秘密开展核项目以期与美国对抗。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矛盾加深,暴力事件时有发生。2011年初,因粮食安全问题和对腐败的不满,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人民参加反政府暴动。叙利亚因内战四分五裂,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激进组织“伊斯兰国”开始西进,无数难民从伊拉克逃至约旦、黎巴嫩、土耳其和欧洲。

  21世纪第一个10年,大多数南亚和东亚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2014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推行改革项目;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速网络普及全国的国家;2014年,莫迪当选总理之后,印度大力投资基础设施,简政放权,培养民族自豪感。在东南亚,缅甸军政府释放了民族英雄昂山的女儿昂山素季,后来昂山素季也成为政要。尽管泰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改革,但仍再次爆发了反对腐败的西那瓦家族的军事政变。越南则成为工业生产中心。东盟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印度,吸引的外资超过了中国。

  东亚经济的稳定和统一缓和了因领土争端导致的地缘政治紧张,例如中国和日本的钓鱼岛问题,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问题。然而,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得更为紧张:2010年,朝鲜击沉了一艘韩国舰艇,并在2017年连续进行核武器和洲际弹道导弹测试。尽管如此,亚洲一体化正在大踏步前进。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加入了2015年成立的亚投行,也参加了2017年的“一带一路”峰会,承诺投资数万亿美元用于推进整个亚洲甚至其他大洲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应对丛书·国际关系与格局(套装共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