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藩王的管理:明朝王爷不能进,清朝王爷不能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明清对藩王的管理:明朝王爷不能进,清朝王爷不能出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收,隋唐五代辽金宋,元明清朝在后头。中华泱泱五千年历史,历朝历代各有其长处及弊端。有的亡于外戚,有的亡于藩王,有的亡于阉宦,有的亡于外敌,有的亡于内乱,不一而足。往往后朝取代前朝,吸取前朝所犯的错误,却又犯了另外的错误,循环往复,形成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论。拿明、清来说,明朝鉴于汉晋分封惨剧和唐代藩镇割据,所以采用分封就藩制,“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分封皇室子孙控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但却发生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清朝怕燕王故事重演,采取另一个极端措施,不准王室出京,却养出了一帮无兵无权的八旗子弟寄生虫,内忧外患之时帮不上多大忙,尽受八国联军的耻辱。
明朝的分封就藩制大开历史倒车
其实明朝的分封就藩制并没有创意,早在周朝时,武王就曾大封天下,姬姓子弟都成为诸侯王,开国功臣姜子牙也被封齐地。后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如果论起远亲,其实都是一家子干仗。最后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华夏。分封就藩制虽然有弊端,但周朝却存在了八百年,客观地说,也自有其优点。周朝以后,汉朝、晋朝都曾分封诸子为王,朱明分封,只是步其后尘而已。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同时也是军人出身。在历史上纯农民身份打下天下并坐稳天下的,也就朱元璋一人。和他差不多的刘邦还是个亭长呢,比他官大且日子好过得多。对于农民来说,最注重的是血统,其次才是异性兄弟。所以不管异性兄弟们立下多大功劳,在他的心目中也比不上朱姓子弟亲近。朱元璋可以狠下心来对异性功臣大开杀戒,但他却不会对朱姓子孙动手。而且,朱元璋杀了异姓功臣,就是为了给朱姓子弟腾地方,让他们掌握权力。在他的心目中,即便朱姓子弟自相残杀,最后的胜利者也是姓朱,肥水不流外人田。
朱元璋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除了早夭及涉案自尽的,有二十三个儿子被封王。封王有其弊端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权衡利弊,他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其一他认为“元亡而实未亡也”“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需要最信任的人守卫国门;其二他用朱姓亲王制衡功臣勋将,不能将权力都落入外姓人手里;其三是效法古人,“朕封诸子,颇殊古道”,朱元璋认为分封诸子没什么不对,周朝和汉朝,各有江山八百年和四百年。分封没有错,错的是没有管好。
为了管好藩王,朱元璋规定藩王不奉诏不准进京,以防“玄武门兵变”这样的悲剧发生,藩王可三年进京朝见一次,这样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防止藩王与内廷勾结。藩王三年进京一次但不准同时进京,这样防止了藩王之间互相串通勾结。朱元璋想的是对的,明代,除燕王朱棣以外,确实没有发生藩王作乱事件,也没有发生“玄武门兵变”那样的惨剧。
朱棣是个例外,但朱棣确实是被逼造反的。如果建文帝不削藩,可能朱棣还是做他的燕王,虽然有些不甘心,但也不见得会造反。朱棣取代建文帝后,还是继续削藩,而且他把藩王的军权和行政权都剥夺了,藩王在朱棣以后,完全成了富家翁式的,尽情享受朱氏幸福生活就是了,根本就没有了造反的欲望和本钱。但物极必反,当李自成造反时,清军进军中原时,朱姓的藩王们都成了废物,丝毫没有抵抗能力,到明朝灭亡时,姓朱的皇室大姓,百万人遭到屠杀,差点没有杀绝。这可是朱元璋和朱棣没有想到的。
清朝的王室不准出京制养出寄生虫
清军入关,建立起全国性政权后,吸收明朝统治的经验和明朝灭亡的教训,改革了统治制度。对王室贵族的管理,也另立新章。
清朝也不是不封王,清朝有很多王爷,而且是世袭的。不过清朝的爵位世袭有鲜明的特点,一代更比一代低。第一代为亲王,下一代就降为郡王,再下一代就降为贝勒,一代低于一代,直到平民为止。这有效地避免了王爷头衔一代更比一代多。明朝就是后来养不起这么多皇室宗亲了,清朝不存在这种情况。另外,清朝的王爷,只有爵禄,但没有军权、行政权等,且不准离京,永远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王爷可以参政,身份很高。但如果想造反,本钱不足。因为清朝的王爷不准出京制度,当年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为了对付顾命八大臣,想跟恭亲王商量个事,恭亲王奕䜣还得化妆出京,偷偷地进了避暑山庄。
但清朝的王爷不准出京制度也有弊端。一是这么多王爷在京,难免与朝中大臣相互勾结,形成派别。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咸丰时期的“辛酉政变”,王爷们没少参与。如果王爷想弑君,那更是很方便的事情。二是王爷们被“虚封”,实际上成了“寄生虫”,形成不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如果外臣或外戚形成强大政治势力,清朝廷是没有反抗的能力的。慈禧太后控制朝政,王族无兵与她对抗,顾命八大臣连自己的命都顾不了。三是遇有外敌,这些成了“寄生虫”的王爷们,无力保家卫国,只有挨宰的份,和明朝的王爷们差不太多。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进犯中国的时候,这些本来应该出力的王公贵族们,都束手无策。八旗子弟由英勇无敌的战士,变成了只会拎着鸟笼子逛街的纨绔子弟。
“家天下”理念“因私”必被历史淘汰
明朝的藩王分封不准进京与清朝的王爷虚封不准出京,是两个执政的极端,各有利弊。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皆是因为建立在“家天下”私有制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家天下执政理念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必然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当遇到亡国之恨时,广大人民群众是“观众”角色,谁当皇帝群众也是顺民,亡不亡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明朝亡国时,农民军打朝廷,清军打朝廷,明朝的大臣们全都投降,剩下了崇祯光杆皇帝无奈上吊。当初朱元璋着意分封的王室宗族们,这会儿都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晚清之时,八国联军进犯中国,许多群众帮着侵略军打清军。
清朝的灭亡,不只是军事实力不够,实在也是“家天下”众叛亲离,而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不得不说,维持了几千年的“家天下”理念,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取而代之的是,“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陆弃说古代生活人物小史(套装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