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资治通鉴》载:“初,扬州刺史文钦,骁果绝人,曹爽以乡里故爱之。钦恃爽势,多所陵傲。及爽诛,钦已内惧,又好增虏级以邀功赏,司马师常抑之,由是怨望。镇东将军毌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善,玄等死,俭亦不自安,乃以计厚待钦。俭子治书侍御史甸谓俭曰:‘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家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矣!’俭然之。”文钦与毌丘俭打着复辟的名义造反,道理很简单,《资治通鉴》一语道破,你们是曹爽的人,你们和李丰、夏侯玄如果不是一伙,至少也是心气上相通,精神上一致的人。这是司马师的观点,因为《资治通鉴》的宗旨是在维护封建秩序,而复辟和反复辟,必然是一次秩序的颠覆。但司马光并未指出,其实司马师更在意的是这两个带兵的将军驻地,与吴国相邻,这令司马两兄弟不寒而栗。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文钦、毌丘俭的造反,是司马懿两个儿子逼出来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脑袋让人砍。

  这两员大将,委实不想造反,但司马懿一死,司马师迫不及待地篡魏为晋,先收拾朝中不听话的李丰、夏侯玄,再收拾不听话的曹芳,下一步必然就是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各地诸侯。毌丘俭和文钦,原系曹爽时代的红人,立刻面临生存危机,只好矫太后诏,讨伐不臣,起兵寿春,对抗洛阳。

  其实,这只是被迫而反而已,谈不上复辟;因为司马氏与曹氏并无实质区别,而且连执掌权柄者的面孔,也一仍其旧。更不用说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了。造反与不造反一样,复辟和不复辟相似,我干吗拿命陪你们玩?这就是老百姓看透了以后的绝对现实主义。磕头是第一位的,至于向谁磕头,哪位菩萨,对于磕头者来讲,是无关紧要的。

  而魏和晋,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对政治怪胎,开国之主都是前朝的掘墓人,都是野心家出身,都是靠杀人起家,所以他们的后代,也无非这两手,一是野心,一是杀人。而文钦、毌丘俭之流,说到底,也是靠野心和杀人这两手,混到现在这等地步的。因此,两马和兵头之战,只是大野心家和小野心家,大杀人犯与小杀人犯一场血腥的交火,这种本质上狗咬狗一嘴毛的厮杀,也是三国百年间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的实质。

  却说魏正元二年正月,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闻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心中大怒。长子毌丘甸曰:“父亲官居方面,司马师专权废主,国家有累卵之危,安可宴然自守?”俭曰:“吾儿之言是也。”遂请刺史文钦商议。钦乃曹爽门下客,当日闻俭相请,即来参谒。俭邀入后堂,礼毕,说话间,俭流泪不止。钦问其故,俭曰:“司马师专权废主,天地反覆,安得不伤心乎!”钦曰:“都督镇守方面,若肯仗义讨贼,钦愿舍死相助。钦中子文淑,小字阿鸯,有万夫不当之勇,常欲杀司马师兄弟,与曹爽报仇,今可令为先锋。”俭大喜,即时酹酒为誓。二人诈称太后有密诏,令淮南大小官兵将士,皆入寿春城,立一坛于西,宰白马歃血为盟,宣言司马师大逆不道,今奉太后密诏,令尽起淮南军马,仗义讨贼。众皆悦服。俭提六万兵,屯于项城。文钦领兵二万在外为游兵,往来接应。俭移檄诸郡,令各起兵相助。

  却说司马师左眼肉瘤,不时痛痒,乃命医官割之,以药封闭,连日在府养病;忽闻淮南告急,乃请太尉王肃商议。肃曰:“昔关云长威震华夏,孙权令吕蒙袭取荆州,抚恤将士家属,因此关公军势瓦解。今淮南将士家属,皆在中原,可急抚恤,更以兵断其归路,必有土崩之势矣。”师曰:“公言极善。但吾新割目瘤,不能自往。若使他人,心又不稳。”时中书侍郎钟会在侧,进言曰:“淮楚兵强,其锋甚锐;若遣人领兵去退,多是不利。倘有疏虞,则大事废矣。”师蹶然起曰:“非吾自往,不可破贼!”遂留弟司马昭守洛阳,总摄朝政。师乘软舆,带病东行。令镇东将军诸葛诞,总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取寿春;又令征东将军胡遵,领青州诸军,出谯、宋之地,绝其归路;又遣荆州刺史、监军王基,领前部兵,先取镇南之地。师领大军屯于襄阳,聚文武于帐下商议。光禄勋郑袤曰:“毌丘俭好谋而无断,文钦有勇而无智。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气正盛,不可轻敌;只宜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此亚夫之长策也。”监军王基曰:“不可。淮南之反,非军民思乱也;皆因毌丘俭势力所逼,不得已而从之。若大军一临,必然瓦解。”师曰:“此言甚妙。”遂进兵于水之上,中军屯于滁桥。基曰:“南顿极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迟则毌丘俭必先至矣。”师遂令王基领前部兵来南顿城下寨。

  却说毌丘俭在项城,闻知司马师自来,乃聚众商议。先锋葛雍曰:“南顿之地,依山傍水,极好屯兵;若魏兵先占,难以驱遣,可速取之。”俭然其言,起兵投南顿来。正行之间,前面流星马报说,南顿已有人马下寨。俭不信,自到军前视之,果然旌旗遍野,营寨齐整。俭回到军中,无计可施。忽哨马飞报:“东吴孙峻提兵渡江袭寿春来了。”俭大惊曰:“寿春若失,吾归何处!”是夜退兵于项城。

  司马师见毌丘俭军退,聚多官商议。尚书傅嘏曰:“今俭兵退者,忧吴人袭寿春也,必回项城分兵拒守。将军可令一军取乐嘉城,一军取项城,一军取寿春,则淮南之卒必退矣。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若领兵径取乐嘉,更以重兵应之,破贼不难也。”师从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邓艾起兖州之兵破乐嘉城。师随后引兵到彼会合。

  却说毌丘俭在项城,不时差人去乐嘉城哨探,只恐有兵来。请文钦到营共议,钦曰:“都督勿忧。我与拙子文鸯,只消五千兵,敢保乐嘉城。”俭大喜。钦父子引五千兵投乐嘉来。前军报说:“乐嘉城西,皆是魏兵,约有万馀。遥望中军,白旄黄钺,皂盖朱幡,簇拥虎帐,内竖一面锦绣帅字旗,必是司马师也,安立营寨,尚未完备。”时文鸯悬鞭立于父侧,闻知此语,乃告父曰:“趁彼营寨未成,可分兵两路,左右击之,可全胜也。”钦曰:“何时可去?”鸯曰:“今夜黄昏,父引二千五百兵,从城南杀来;儿引二千五百兵,从城北杀来:三更时分,要在魏寨会合。”钦从之,当晚分兵两路。且说文鸯年方十八岁,身长八尺,全装惯甲,腰悬钢鞭,绰枪上马,遥望魏寨而进。

  是夜,司马师兵到乐嘉,立下营寨,等邓艾未至。师为眼下新割肉瘤,疮口疼痛,卧于帐中,令数百甲士环立护卫。三更时分,忽然寨内喊声大震,人马大乱。师急问之,人报曰:“一军从寨北斩围直入,为首一将,勇不可当!”师大惊,心如火烈,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难当;又恐有乱军心,只咬被头而忍,被皆咬烂。原来文鸯军马先到,一拥而进,在寨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人不敢当,有相拒者,枪搠鞭打,无不被杀。鸯只望父到,以为外应,并不见来。数番杀到中军,皆被弓弩射回。鸯直杀到天明,只听得北边鼓角喧天。鸯回顾从者曰:“父亲不在南面为应,却从北至,何也?”鸯纵马看时,只见一军行如猛风,为首一将,乃邓艾也,跃马横刀,大呼曰:“反贼休走!”鸯大怒,挺枪迎之。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正斗间,魏兵大进,前后夹攻,鸯部下兵乃各自逃散,只文鸯单人独马,冲开魏兵,望南而走。背后数百员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将至乐嘉桥边,看看赶上。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来;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鸯复缓缓而行。魏将聚在一处,惊讶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可并力追之!”于是魏将百员,复来追赶。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后人有诗曰:

  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注释标题 文鸯虽勇,非其时也,在战争中,气势是军心充沛的表现,叛乱与复辟是不大容易鼓舞士气的,所以,他老子文钦,竟迷路失踪,也真是令人发笑,打仗乎?儿戏乎?

  原来文钦被山路崎岖,迷入谷中,行了半夜,比及寻路而出,天色已晓,文鸯人马不知所向,只见魏兵大胜。钦不战而退。魏兵乘势追杀,钦引兵望寿春而走。

  却说魏殿中校尉尹大目,乃曹爽心腹之人,因爽被司马懿谋杀,故事司马师,常有杀师报爽之心;又素与文钦交厚。今见师眼瘤突出,不能动止,乃入帐告曰:“文钦本无反心,今被毌丘俭逼迫,以致如此。某去说之,必然来降。”师从之。大目顶盔惯甲,乘马来赶文钦;看看赶上,乃高声大叫曰:“文刺史见尹大目么?”钦回头视之,大目除盔放于鞍鞒之前,以鞭指曰:“文刺史何不忍耐数日也?”此是大目知师将亡,故来留钦。钦不解其意,厉声大骂,便欲开弓射之。大目大哭而回。钦收聚人马奔寿春时,已被诸葛诞引兵取了;欲复回项城时,胡遵、王基、邓艾三路兵皆到。钦见势危,遂投东吴孙峻去了。

  却说毌丘俭在项城内,听知寿春已失,文钦势败,城外三路兵到,俭遂尽撤城中之兵出战。正与邓艾相遇,俭令葛雍出马,与艾交锋,不一合,被艾一刀斩之,引兵杀过阵来。毌丘俭死战相拒。江淮兵大乱。胡遵、王基引兵四面夹攻。毌丘俭敌不住,引十馀骑夺路而走。前至慎县城下,县令宋白开门接入,设席待之。俭大醉,被宋白令人杀了,将头献与魏兵。于是淮南平定。

  司马师卧病不起,唤诸葛诞入帐,赐以印绶,加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路军马;一面班师回许昌。师目痛不止,每夜只见李丰、张缉、夏侯玄三人立于榻前。师心神恍惚,自料难保,遂令人往洛阳取司马昭到。昭哭拜于床下。师遗言曰:“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昭急欲问时,师大叫一声,眼睛迸出而死。时正元二年二月也。于是司马昭发丧,申奏魏主曹髦。

  髦遣使持诏到许昌,即命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防东吴。昭心中犹豫未决。钟会曰:“大将军新亡,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于此,万一朝廷有变,悔之何及?”昭从之,即起兵还屯洛水之南。髦闻之大惊。太尉王肃奏曰:“昭既继其兄掌大权,陛下可封爵以安之。”髦遂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昭入朝谢恩毕。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归于昭。

  却说西蜀细作哨知此事,报入成都。姜维奏后主曰:“司马师新亡,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臣请乘间伐魏,以复中原。”后主从之,遂命姜维兴师伐魏。维到汉中,整顿人马。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维曰:“不然。昔丞相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然且六出祁山以图中原;不幸半途而丧,以致功业未成。今吾既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国以继其志,虽死而无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夏侯霸曰:“将军之言是也。可将轻骑先出枹罕。若得洮西南安,则诸郡可定。”张翼曰:“向者不克而还,皆因军出甚迟也。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必然全胜矣。”

  于是姜维引兵五万,望枹罕进发。兵至洮水,守边军士报知雍州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王经先起马步兵七万来迎。姜维分付张翼如此如此,又分付夏侯霸如此如此:二人领计去了;维乃自引大军背洮水列阵。王经引数员牙将出而问曰:“魏与吴、蜀,已成鼎足之势;汝累次入寇,何也?”维曰:“司马师无故废主,邻邦理宜问罪,何况仇敌之国乎?”经回顾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将曰:“蜀兵背水为阵,败则皆没于水矣。姜维骁勇,汝四将可战之。彼若退动,便可追击。”四将分左右而出,来战姜维。维略战数合,拨回马望本阵中便走。王经大驱士马,一齐赶来。维引兵望着洮水而走;将次近水,大呼将士曰:“事急矣!诸将何不努力!”众将一齐奋力杀回,魏兵大败。张翼、夏侯霸抄在魏兵之后,分两路杀来,把魏兵困在垓心。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馀,垒尸数里。王经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径往狄道城而走;奔入城中,闭门保守。

  姜维大获全功,犒军已毕,便欲进兵攻打狄道城。张翼谏曰:“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维曰:“不然。向者兵败,尚欲进取,纵横中原;今日洮水一战,魏人胆裂,吾料狄道唾手可得。汝勿自堕其志也。”张翼再三劝谏,维不从,遂勒兵来取狄道城。

  却说雍州征西将军陈泰,正欲起兵与王经报兵败之仇,忽兖州刺史邓艾引兵到。泰接着,礼毕,艾曰:“今奉大将军之命,特来助将军破敌。”泰问计于邓艾,艾曰:“洮水得胜,若招羌人之众,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吾兵之大患也。今彼不思如此,却图狄道城;其城垣坚固,急切难攻,空劳兵费力耳。吾今陈兵于项岭,然后进兵击之,蜀兵必败矣。”陈泰曰:“真妙论也!”遂先拨二十队兵,每队五十人,尽带旌旗、鼓角、烽火之类,日伏夜行,去狄道城东南高山深谷之中埋伏;只待兵来,一齐鸣鼓吹角为应,夜则举火放炮以惊之。调度已毕,专候蜀兵到来。于是陈泰、邓艾,各引二万兵相继而进。

  却说姜维围住狄道城,令兵八面攻之,连攻数日不下,心中郁闷,无计可施。是日黄昏时分,忽三五次流星马报说:“有两路兵来,旗上明书大字:一路是征西将军陈泰,一路是兖州刺史邓艾。”维大惊,遂请夏侯霸商议。霸曰:“吾向尝为将军言:邓艾自幼深明兵法,善晓地理。今领兵到,颇为劲敌。”维曰:“彼军远来,我休容他住脚,便可击之。”乃留张翼攻城,命夏侯霸引兵迎陈泰。维自引兵来迎邓艾。行不到五里,忽然东南一声炮响,鼓角震地,火光冲天。维纵马看时,只见周围皆是魏兵旗号;维大惊曰:“中邓艾之计矣!”遂传令教夏侯霸、张翼各弃狄道而退。于是蜀兵皆退于汉中。维自断后,只听得背后鼓声不绝,维退入剑阁之时,方知火鼓二十馀处,皆虚设也。维收兵退屯于钟提。

  且说后主因姜维有洮西之功,降诏封维为大将军。维受了职,上表谢恩毕,再议出师伐魏之策。正是:

  成功不必添蛇足,讨贼犹思奋虎威。

  不知此番北伐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只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概念。与现代文学中我们熟知的创造社、新月派等的文学社团不同,那不是一个紧密联系、宗奉同一文学(当然也离不开政治)主张的团契。建安和竹林成员之间,这一位和另一位,可能过从甚密,就全体而言,从没有坐到一起过。因为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即建安年间(196—219)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以及扩而大之,当时在许都的文学人或文化人,他们在宗曹和奉汉的政治立场上,并不一致。譬如孔融,以及弥衡、杨修,都是拥护汉政权,或与汉政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而对曹操格格不入者。

  同样的道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即正始年间(240—249)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实际是以文而名的名士。中国之有名士这一说,始自魏晋。他们不但文学观点不尽相同,在政治取向上,也各宗所属。既有明确站在曹魏立场,与当局不合作的嵇康,也有不那么明确反晋但保持距离的阮籍,更有明哲保身以隐求生的归顺派山涛,和既得利益为司马氏效力的王戎,以及本是嵇康好友后又被司马昭招安的向秀……也是各各相异,很不一致的。

  建安文学,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页位置,因为他们生于乱离之世,饱受战争创伤,包括曹操在内,笔调忧愁,宗旨凄伤,抒发愤懑,寄托哀思,形成一种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作品。而竹林七贤,杂彩纷呈,各具特色,再无统一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曹操搞政治压迫,但不群众化,而到了司马昭当政,这种政治压迫就相当程度的社会化。文人或名士,有的成为司马氏的党羽,有的遂进入鲁迅先生所说的“尚通脱”境界。所谓“通脱”,说到根子上,是文人对于创作自由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因此,这些名士,为了远离大将军的压迫,也为了远离那些太庸俗的声名之徒、市俗之流的同道,哪怕清贫,能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哪怕冷清,能追求随情任性的快乐张扬,哪怕失去,能进入特立独行的学问天地,哪怕寒苦,能书写与众不同的自我文章,这才是最大的人生满足。如果说,建安文人摆脱了文人只是附庸和附属地位,那么,魏晋文人则树立了文人的自信、自强、自尊、自由的形象。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