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观赏鱼图鉴

探索观赏鱼的神秘世界

观赏鱼图鉴 赵嫣艳 6904 2021-04-05 18:1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观赏鱼图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探索观赏鱼的神秘世界

  观赏鱼的分类

  世界上鱼的种类有3万~5万种,其中可供观赏的海水鱼和淡水鱼总共有2千~3千种,但常见的只有500种左右。以下将分别介绍几类观赏鱼。

  鲤科鱼类

  玫瑰鲃

  鱼体颜色偏淡,呈淡玫瑰色,因此被称为玫瑰鲃,易存活。

  科类特点:

  鲤科为鱼类中最大的一科,有2000多种,属于淡水鱼类,分布广泛。鲤科鱼类的身体形态丰富多样,大多数身体上只有一个背鳍,与臀鳍明显分开的腹鳍在腹部,尾鳍分叉;鲤科鱼类的身体与多数鱼类一样被圆鳞覆盖;为了能够方便摄取各类食物,口器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鲤科鱼类的身体有一神奇之处,即在鳔和内耳之间有一可活动的小骨骼,称为“魏氏小骨”,作用是传递声音。而“魏氏小骨”与脊椎骨相连的构造又被称为“韦伯氏器”,可以传递鱼鳔所放大的声音振动,正是凭借敏锐的听觉,鲤科鱼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

  我国是世界上鲤科鱼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四种鲤科鱼自古以来都是农家鱼塘中养殖的主要鱼种,故有“中国的四大家鱼”之称。

  银鲨

  属于杂食鱼,不喜欢争斗,很适合混养,尾鳍部位颜色分明,呈叉形。

  大剪刀尾波鱼

  偏向植食性,对水草特别偏爱。

  脂鲤科鱼类

  霓虹灯鱼

  体表有一条霓虹纵带,在光线折射下既绿又蓝,尾柄处呈鲜红色,游动时红绿闪烁,非常绚丽。

  科类特点:

  脂鲤科是鱼类中较大的一科,有130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集中在非洲、南美洲的淡水湖或河流中。因品种不同,脂鲤科鱼类的体形差异较大,有的粗壮且长达40厘米,而有的则只有四五厘米长,非常纤细。脂鲤科鱼类的牙齿锋利,以食人鱼和银板鱼为例,它们能撕咬肉饵或其他鱼类。在繁殖上,脂鲤科鱼类属于卵生,产生的鱼卵利用其黏性,粘附在水草上。

  在脂鲤科鱼类中,有很多类型的鱼深受人们的喜爱,如霓虹灯鱼、深红灯鱼等。

  鲇科鱼类

  午夜鲇鱼

  午夜鲇鱼主要活跃于夜间,有隐居的天性。

  科类特点:

  鲇科鱼类有2000多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大多集中在美洲、亚洲地区。鲇科鱼类多数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淡水中,部分生活在海洋里,以吞食小型鱼类为主,也有草食性的。鲇鱼形体为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嘴位于头的下位,嘴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齿间细,呈绒毛状,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滑出。成鱼的须有两对,长可达胸鳍末端。

  鲇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鲇鱼的孵化方式特殊,雄性鲇鱼把雌性鲇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鲇鱼。

  丽鱼科鱼类

  猪仔鱼

  生长速度快,需要大量的食物。作为观赏性鱼类需定时换水。

  科类特点:

  丽鱼科鱼类原产于南美洲、非洲及西印度群岛,分布于热带的海水或淡水中。因具有食用及观赏用途而被引进到全球各地,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有2000多个品种。丽鱼科鱼类体形奇异,色彩绚丽,以保卫“领土”及无微不至地关怀后代的行为而引人注目。丽鱼科鱼类喜生活于静止或微流的水域中。大部分鱼将卵产在平滑的石块、陶盆、玻璃片、金属片上,卵子受精后由雌鱼含在口中孵化,直到鱼苗能独立活动时,雌鱼才停止保护。

  鳉科鱼类

  剑尾鱼

  鱼体强壮,抗寒性比较好,受惊后喜跳跃。

  科类特点:

  鳉科鱼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温暖地带,集中在浅塘、湖泊以及一些稍咸的沼泽河川中。鳉科鱼类体形娇小,如筒状,尾鳍如旗。雄性鱼色彩艳丽,花纹众多。在繁殖期,雌性鱼把卵产在水草或水底的沙石上,受精后经过几周或数月之后才孵化。鱼卵生命力较强,即使在断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一段时间。鳉科鱼类以杂食为主,可以捕食水面的食物。因色彩不同,各个种类之间不易识别。

  攀鲈科鱼类

  攀木鲈

  鱼的体色会受生活环境影响,大多是银灰色。会跳跃。

  科类特点:

  攀鲈科鱼类是小型亚洲淡水鱼,原产于我国南方、马来西亚、印度,为亚洲特有鱼类,现分布于亚洲、非洲等地。攀鲈科鱼类的体内有一个辅助器官,可以在水面大量吸入空气,分离其中的氧气。攀鲈科鱼类体表色彩丰富,图纹众多。繁殖时在水面建立巢穴,将卵产于其中,还会发出嘶哑的声音。作为亚洲的特属,攀鲈科鱼类性情温和,水中姿态优雅。而非洲的攀鲈科鱼类性情凶猛,经常偷袭掠食。

  鳅科鱼类

  丑鳅鱼

  丑鳅鱼是鳅类鱼中最漂亮的品种,喜食活饵料,饲养比较容易。

  科类特点:

  鳅科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生活在湖泊、池塘等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且体型小,只有约10厘米长。鳅科鱼类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粘满了黏液,因而滑腻无法被握住。在鳅科鱼类眼睛下方有一根可竖直的棘,用以威慑入侵者。鳅科鱼类适应性较强,当水中缺氧时,可进行肠壁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可钻入泥中潜伏,当严重缺氧时,也能跃出水面,用嘴呼吸。

  观赏鱼的繁殖

  胎生鱼

  胎生鱼其实是卵胎生的,卵在母鱼的腹腔中受精之后并没有附在母体,而是直接吸收卵黄的营养发育成为仔鱼。胎生鱼受精过程是由雄鱼臂鳍附近的交接器,把精液送进雌鱼的生殖器中,进行体内射精,这个过程称为交尾。如果鱼所在的水温环境适宜,怀孕期大概为一个月,仔鱼入水时已经能够独立照顾自己。大多数胎生雌鱼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它可以将精液保存在体内,不需要再次交尾就可以孵出小鱼,如孔雀鱼。而体内不能贮存精液的胎生鱼,则需要孵化后重新交尾,其仔鱼依靠胎盘而获取营养。

  孔雀鱼

  撒卵

  这是非常简单的繁殖方式,但是其存活率不太高,所以雌鱼会增加产卵的数量,来提高卵存活的概率。雌鱼会在接受雄鱼的追求后在水中产下鱼卵,这时,雄鱼会给这些卵子受精,受精后的鱼卵会顺水漂流,有些直接会被其他的鱼吃掉,而少数依附水草和藏在乱石堆中的鱼卵才会活下来。玫瑰鲃就是以撒卵方式繁殖的一种鱼,其繁殖能力强。

  玫瑰鲃

  藏卵

  用此类方式繁殖的鱼的生存环境很特别,它们生活在每年都会干涸一次的湖泊或池塘中,鱼产的卵必须经受住干涸的考验,时间一般可达几个月之久。在汛期来临时,鱼卵会重新浸泡在水中,这样才能孵出小鱼。观赏性鱼类的鱼卵需要在水域干涸之前就进行采集,然后在其半干的状态下进行保存,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孵化。剑尾鱼就是以藏卵方式繁殖的一种鱼。

  剑尾鱼

  寄存卵

  顾名思义,这类鱼卵需要有依附物,雌鱼在产下鱼卵之后,为保护这些鱼卵,会寻找一些水草、岩石之类的依附物,将鱼卵寄存在植物的叶子上或者是岩洞里,也有利用雄鱼特殊的肚囊来保护这些鱼卵的。为保护自己的鱼卵和新生的小鱼,这些鱼基本上都是成双结伴而游。小丑鱼就是以寄存卵的方式繁殖的一种鱼。

  粉红鼬小丑鱼

  嘴卵

  这用这类繁殖方式繁殖的鱼会把受精卵存放在自己的喉咙里,仅仅需要数周的时间,就可以将小鱼孵化出来。等小鱼可以自由活动时,雌鱼就不再给小鱼喂食了,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为保护小鱼的安全,雌鱼会把它们放入嘴中。位于大峡谷的鲤科鱼类,其受精过程充满趣味性,雌鱼会通过触碰雄鱼臀鳍上的斑点,来促使雄鱼射精。红月斗鱼就是采用嘴卵这一特殊方式繁殖的。

  暹罗斗鱼

  筑巢

  热带鱼有很好的筑巢本领,它们的筑巢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在沙里挖洞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吐泡泡的方式。在气泡巢中,雄鱼会涂满自己的唾液来吸引雌鱼的进入,进行产卵和受精。鱼的种类不同,所建的巢也会不同。雄性刺鱼是鱼类中的慈父,在孵卵期间,会随时清扫或加固巢穴。

  长刺河豚

  观赏鱼的历史发展

  饲养观赏鱼,一般选择热带海水鱼、热带淡水鱼以及金鱼、锦鲤等。

  热带海水鱼和热带淡水鱼的养殖历史已有150年,起源于法国。20世纪40年代之后,品种逐渐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发现的野生品种以及新培育的品种总量已超过2500种,常见的也有600多种,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热带鱼的观赏点在体型和色彩,不同品种的体型差异很大。中小体型的品种,以游动速度快、体形奇特、成群性好、色彩艳丽而著称,一般在饲养过程中用少量背景物点缀,可使水族箱背景丰富。而大型观赏鱼品种多,杂食偏肉食性,不食水草;游泳速度快,体质强,但多数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对氧气、水温和水质有一定要求,适应环境能力强,易于养殖。

  皇帝神仙鱼

  日本金鱼

  金鱼起源于中国,养殖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由鲫鱼变异而来,直到现在仍有原始野生种群。唐朝已有专业养殖的记录;南宋时由野生逐渐移入家庭并用于观赏;明朝时正式取名“金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明确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名贵品种。从元朝开始南方的养殖方式开始向北传播;到清朝时金鱼养殖遍及全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到1982年,金鱼的品种已有240个,到现在已有500多个品种。金鱼的观赏点在形体和色彩,色彩鲜艳,姿态优美、飘逸,形体小而对称、多变。杂食,喜食水草和浮游生物,生性温和,无主动攻击行为。体质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初养者养殖有一定难度。金鱼中高头、龙种、蛋种等不同品种可以混养;水泡和天眼品种较为特殊,因为眼的变异影响视野,看不见前下方物体,争食能力较差,水泡的体积较大,行动迟缓,头重尾轻,易于受损,所以宜单养或少量混养。

  泡眼金鱼

  锦鲤是由鲤鱼变异而来,最早是中国的野生红鲤,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现新的变色鲤。养殖历史约210年。1804~1829年日本新潟县培育出浅黄锦鲤和别光锦鲤;1917年培育出最原始的红白鲤,后来有了红白鲤改良品种,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品种。早期的变色鲤,色系少,1906年引进德国的无鳞“革鲤”和“镜鲤”与日本原有的锦鲤杂交,才培育出色彩斑斓的品种,日本定为“国宝鱼”,后改称锦鲤,但品种远不及金鱼多,至今约有13个品系,120多个品种。锦鲤的观赏点主要在色彩。锦鲤体型偏大、较标准,色彩浓厚而斑斓,气质高雅而华贵;品种多;杂食,可食水草类植物;生性温和,游泳速度快,呈流线型;无主动攻击性;体质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好,易于养殖。容器养殖时宜用小体型鱼,可多品种相配,平侧视效觉果较好,水体同样不宜用大量水草布景;庭院小池养殖则宜用偏大体型,布景主要用固定景,如曲线型池边、假山、石墩、小雕塑、流水等,多品种搭配,宜俯视,以观赏体态身姿和背部色彩为主。

  观赏鱼的器官与功能

  鱼类体型一般为漂亮的流线型,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体形,如侧扁形、球形、棍形、带形、扇形等。 观赏鱼图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