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历代医典对生姜的记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吃对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附录3
历代医典对生姜的记载
《名医别录》:“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膈,冷热气。”
《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咳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汤液本草》:“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淤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本草纲目》:“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子,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
《本草纲目》:“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本草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本草纲目》:“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尿降火也。”
《神农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神农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芯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名医方论》:“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气,使邪无内向也。”
《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唯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红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伤寒方论》:“仲景于太阳经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药性赋》:“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红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会约医镜》:“治胃寒,泄泻,吞酸。”
《神农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红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药性解》:“生姜辛入肺,肺气通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
《药性类明》:“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红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小贴士
苏东坡与姜
有一次,苏东坡与其文学上的好友姜志之在庭院之中闲谈饮茶,姜志之向其提议道:“苏兄,我们何不指座中一物为药名呢?”苏东坡听了连声赞道:“好!好!”姜志之沉思片刻后说道:“君即为药名。”苏东坡听了却不解其意。姜志之于是微笑着说:“子,苏子也!”苏东坡明白了,稍一思考也随即说道:“君亦为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这时轮到姜志之茫然无解了,遂问其缘故。苏东坡回答道:“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
那么,“姜”与“制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作为中药材的生姜在制法上有净选、切制及炮制等方法,这些制法的目的是保证药品的质量,以提高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确保用药安全,而姜制法就是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吃对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