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纵饮狂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拾遗念了一遍孟浩然的诗词,发现诗词中的意境不是短短几句话可以概括的,于是便开口询问吴季说道:“我在昌明这个小地方,都能听到称赞孟浩然才华的话。”
“这样的英年才俊不应该早就被朝廷任命为官员吗?怎么还有心情陪着母亲游山玩水那?”。
“还不是因为张子容的事儿给闹的!”吴季惋惜的说道。
“张子容?是何许人也!”李拾遗诧异的问道。
“景云二年,孟浩然二十三岁时,与张子容一同隐鹿门山,两人交情极深,又都不爱理会俗世,所以相伴隐居!”
“可到了先天元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孟浩然见张子容走了,便回到家中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五年,也就是前年的时候,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献。”
“今年,也就是前些日子的时候,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大都督,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圣人引荐。”
“本来张说都举荐孟浩然了,不过张子容不知道发的什么疯,贪污帝陵的建材,为自己父亲建造墓室,圣人大怒,没用准许张说的引荐。”
“只给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算给张说一个面子,其实这样也算有官做,可是李林浦跟张说有仇,所以一直没有给孟浩然安排实缺,所以一直就赋闲在家了!”吴季将其中的因果解释道。
李拾遗默然,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只是摇头叹息,老天给予一个人什么,一定为拿走一些,看来孟浩然运道不好啊!
不过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拾遗还是听过的,同年当中也多有传唱,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尤其是后面的徒有羡鱼情,更是点睛之笔啊!
李拾遗和吴季并肩走出武侯祠,见堵在门口的家仆已经没有踪迹,就知道孟浩然已经走远,两人也没有在多想其他,找到寄存在一旁的马匹,结清钱款,就纵马离去。
等回到南郑城中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下来,整个南郑变成了灯火的海洋,南郑虽然是交通要道,但是不是三国混战的大乱局,就没有战乱危及到这个地方。
西南的小国,恨不得天天跟大唐做生意,那会起什么纷争,所以汉中渐渐的废弃了宵禁,不过城门到了时辰还是要关上的。
李拾遗和吴季紧赶慢赶的进了城,在城门关闭的前的一刻钟回到了城中,因为白天一直在赶路,中午吃的那点东西早就消化干净了。
李拾遗和吴季两个人早就饿的饥肠辘辘,正四处看看有什么还营业的餐馆,却发现路旁有一家小吃摊。
李拾遗饿的是饥肠辘辘了,也管不了其他,赶紧吃点东西垫垫,再去找正经馆子。
李拾遗下了马,来到小摊旁边,发现是一个卖抄手的摊子,见李拾遗过来,赶忙招揽生意道:“客官,您是准备来几碗啊?”。
李拾遗看了看碗的大小,直接了当的说道:“先做四碗,看吃不吃得饱,如果吃不饱,那就还要再来一些,麻烦店家了!”。
店家憨厚的笑了笑,赶紧下了四碗抄手,吴季这个时候也找好了饭馆,正准备过来叫李拾遗,却见他站在小摊旁,也好奇的走了过去。
李拾遗见吴季过来,高兴的说道:“吴大哥,来的正好,我点了几碗抄手,先垫垫,一会儿我请你吃大席面!”。
吴季一看是抄手,也就站在原地,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到本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刘宋时,当时临安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天后娘娘时,中原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但抄手和馄饨还有水饺皆不同,抄手是以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
(同饺子差不多,不同的是抄手和饺子的包法不同,饺子是用圆面皮包而抄手则是用正方形面皮包)。
抄手包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是要折叠好几次才包好,而馄饨的包法可以是可以只需要捏来封口就能下锅。
他们的馅料也有所不同,馄饨的馅料有猪肉、虾肉、蔬菜等,但抄手只用猪绞肉。
但万变不离其中,关于混沌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
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夫差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
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
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
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夫差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
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
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
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李拾遗和吴季一人喝了两大碗,立马将饥饿压了下去,正准备付钱离开,发现小摊还卖锅盔,李拾遗还久没有吃了,见这里有,那肯放过,又让店家做了两个来。
秦汉以前中国人大约主食汤饼或者蒸饼。
《释名》:饼,并也。溲麦面使合并也,崔实《四民月令》:立秋日食煮饼及水溲饼。《汉书·百官表》在“少府“属下有“汤官”,主饼饵。
这些都是讲的煮汤作饼,即汤饼,或煮饼。至于蒸饼,《晋书》记载,何曾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
《柳氏旧闻》载,太宗食俎有羊臂臑,夫子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太宗看见了很不高兴。这里讲的饼,都是蒸饼,很薄软,所以能用来拭刀。
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
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老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
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常用的褡裢一般。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
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
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老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
锅盔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嚼劲十足,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
李拾遗和吴季好好的吃上两张锅盔,掏出了一把桐子,扔给了店家,就往吴季打探好的酒楼走去。 纵饮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