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破虏1644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安平之变成功的消息传到安平,一直记挂着郑森的陈子龙松了口气,他信了郑森的宏图展望,掌控郑氏是这一切的基础。
夺得郑氏大权后,稳定控制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一点郑森和陈子龙之前商议的时候已经有了头绪,主要是启用郑森妻子董酉姑那边的人,再加上郑鸿逵郑芝豹的子女手下,最后加上追随郑森起事的施琅等郑氏部将。
由这些和郑氏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接手郑氏中层,引起的波动会降低到最小,而郑森自己,则以手下东宁军校生为骨干,控制住郑氏的军事力量。
上有郑芝龙大旗在,中有东宁土地人口为倚仗,下有董氏,施琅,郑鸿逵支持。
稳定郑氏问题不大,主要是郑氏这臃肿落后的体制需要改变,但短时间不能动,否则郑森的根基不稳。
而且眼看朝廷就要支撑不住,满清大兵南下之时也顾不得这么多了,首要目标是抵抗满清。
郑森在得到郑鸿逵郑芝豹两人的承诺后,嘱托郑鸿逵回镇江的时候记得去南京找一个人。
“叔父切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寻得唐王朱聿键,将他带到福州来,南京被破之后,天下无主,叔父可在回闽途中拥立唐王登基,通告江南,争得正统之名!”
带着一肚子的复杂心情,郑鸿逵就这样离开福建了,他是镇江总兵,要负责长江防务的,虽然弘光朝廷表现的极为拉胯,满清都磨刀霍霍向南来了,他们还在斗个不停,但一天当官也得去赴任不是?
从东宁渡海来安平的郑森所部武装约有四千人左右,在安平之变后,董腾,杨于两等人也相继来到了安平,东宁的事情基本进入正轨,他们要来安平帮郑森稳固郑家,不然,空守着一个东宁毫无作用。
而且就算岛上出现什么情况,郑森也能依靠金厦之地整个东亚海域最强大的舰队前去平定,闽台闽台,海峡两岸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在左边。
这次兵变的针对对象只包含郑氏上层的部分人,加之郑森软禁郑芝龙的消息一直没有传出去,所以他接管郑氏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或者说,是郑森高估了郑氏的凝聚力。
郑氏族人里除了郑鸿逵郑芝豹有些能力,其余可以说多是庸碌之人,不足为虑。
而郑氏部将即使心向郑志龙,觉得郑森发布命令很蹊跷,可在大势之下也不好说什么。
至于郑氏下面的那些加盟船主,更是一个个贪生怕死的商贾。
他们可不是早些年纵横东南沿海,有机会就化身海盗,没机会就老老实实做生意的海商了。
郑氏统一海贸多年,有血性不屈于人下敢打干杀的海商们早就让郑芝龙清理了个干干净净,留下的这些哪里有胆子离开郑氏自立门户?
江西,九江。
长江边上的一处舰船里,大明宁南侯、太子少保左良玉与面前之人侃侃而谈。
“季通兄,我举兵东进,乃为先帝发丧,此皇太子密诏,望君悉知。”
他拿着出一块明黄色的丝绸,递给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等处军务的袁继咸。
李自成兵退关中转进襄阳,这对于盘踞在湖北的武昌的左良玉来说是个极坏的消息。
而没容他多想,李自成就决定放弃经营多年的襄京,向东逼近他的武昌来了。
本是跑跑将军出身的左良玉这次竟然没来得及跑,在武昌城外和李自成大战一场后,毫无悬念的大败而归。
龟缩在武昌城内大掠多日,将武昌城烧了个烈火朝天,拍拍屁股这就跑到了九江。
他是来讨伐马阮两人,救援北面来的“太子”的。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左良玉的小九九,袁继咸就更清楚了,他直接无视左良玉递来的文书,指责道:“皇太子真伪尚且没个分晓,你身为朝廷大将,不抵御外敌反而一退再退,是何心思?”
“先帝旧德不可忘,今上新德不可负!”
呵斥一番后,袁继咸又哀叹两声,他知道自己这两唾沫不能改变左良玉的想法,只得是好言相劝了几句。
“望宁南伯爱惜百姓,万勿多造杀孽了。”
左良玉还不死心,追上去又拿出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希望对方能够回心转意,跟着他一起前往南京清君侧。
然而,袁继咸是什么人?
他是明末政坛上少有的刚正不屈之人,且不说能力如何,至少性格刚烈,岂是左良玉这等腌臜小丑能够裹挟的?
义正言辞拒绝之后,袁继咸轻身回到了九江城内。
当夜,九江大火,袁部张世勋勾结左良玉,纵火焚城,诸军大乱,袁继咸被俘,自尽不成,九江城遂下。
南直隶,泗州。
城外尘土飞扬马蹄声四溅,城内惶惶不安,不得终日。
自崇祯十七年春夏交替之时一片石之战后,入关南下的满清终于踏足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这片古老东方大地上最富庶的地区。
南直隶!
本该为江南重镇,屏障北兵南下的重要城池的徐州城,根本没有扛两天就被满清拿下。
不是攻克的,而是轻轻松松的入城。
镇守徐州的本是高杰,这位是弘光朝廷里最能打仗的一个人了,又因为靠上了史可法,被时人寄以厚望。
然而早在上个月前高杰就于睢州被已经投靠满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计扑杀,高杰部群龙无首,大乱之下直接失去了战斗力。
再加上徐州虽然是个坚城,可孤军守城是死路一条,南明朝廷能来救援徐州,相互照应的部队有谁?
不过是另外三镇罢了,这三镇素来与高杰不和,怎么可能救援徐州?
高杰死之后,刘良佐刘泽清还试图吞并高杰的部众,大敌当前之下搞窝里斗,这种情况下,谁敢守城?
那就南逃罢,反正还有路可以走不是?
泗州,守城的高杰部兵马没有太长时间的思考,就决定放弃城池,南下跑路。
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优解,四下无援,敌人来势汹汹,朝廷还混乱无比,这城若守了,就是死地。
弘光元年,四月十三日,清兵于泗州渡淮,淮河防线崩塌。
天下局势,烈火亨油。 破虏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