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章

  民俗风物

  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埃及人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善良爽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禁忌,他们好客热情却有自己的坚持。他们爱香气,他们善舞蹈,他们是沙漠中的明珠,他们拥有最原始的魅力。也许有一天,你走在埃及街头,看着身边走过的身着各色长袍的埃及人,他们热情地和你打着招呼,带你参观金字塔和神庙,告诉你,即使是黄沙中,也隐藏着宝藏。这片神奇的土地,是神的赐予,而他们,以此为傲。

  埃及人的服装秀

  当人们打开了法老的坟墓,也打开了从现代回到古埃及的“绿色通道”,各式各样的壁画,带着我们穿越回几千年前,感受其时其地其事,当然,还有他们独具特色的服装秀场。

  ◎从缠腰布到裙子,一个也不能少

  从壁画可以看出,新王国以前的古埃及男人只穿简单的缠腰布。一块白色的长方形布料,裹在腰间,打结系牢,若想显示与众不同,也只在其长度和褶饰上做些变化。而女人们的服装主要是单肩或双肩紧身长裙,往往长至脚踝,自上而下紧箍出女性身材的起伏。进入新王国时期,纺织女工们学会了染色、浆布和绣花技术。仿佛一夜之间,古埃及大街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人们不再赤裸着上身无条件接受阳光的灼烧,他们穿起短袖束腰外衣,原先的缠腰布外还罩上长及脚踝的裙子。相对男人,女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她们的裙子变得极为宽松,不过轮廓还是要突显的,所以,花结巧妙地在胸下系起,增加起伏感外又多了点缀性。亚麻的衣料常被打褶、上浆,在衣袖上做出鸟翼的形状,而宽松的裙摆又使女人走路时散发闲逸之气。

  从古埃及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服饰风格。

  这些都还只是款式方面的变化,在其他方面,服装的颜色、图案等创新也都加入进来,黄、红、蓝等色透露出华贵之美,带饰上绣着的精美图案也尽显巧夺天工之妙。至于绣花图案,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莲花、纸莎草、圣甲虫等象征性动植物入画,而那些鱼鳞纹、锯齿纹、圆花纹等几何造型也屡见不鲜。但是有些人平日里只能穿着终年不变的制服。倘若在人群中看到一件经浆洗而蓬起来的长袍,将路人挤到了一边,使其主人足足占去两个人的空间。毫无疑问,穿此衣者一定是维齐尔了。还有那穿豹皮的人,自一肩上搭下来的豹皮衣表明了他的祭司身份。当然,神也要穿衣,每天清晨,祭司们要为神像穿上白色的圣服,夜晚祭祀结束后再为其宽衣。普通人绝不能穿神的衣服,与此类似,法老也有着普通人不得仿效的穿衣经。

  ◎法老的衣柜

  在古埃及,除了神和法老外,普通人不得戴冠。法老的王冠有两种:白色的上埃及王冠和红色的下埃及王冠,当上下埃及统一后,法老们常将两王冠合戴。到了新王国时期,类似白色王冠形状的蓝色王冠成为法老的新宠。逢重大宗教祭礼,法老戴王冠,穿长裙,还要披上层层叠叠的斗篷,通体金光灿灿,所到之处四壁生辉。不主持宗教仪式时,法老会卸下王冠,包起“美尼斯”头巾。头巾裹住饱满的前额,缠向脑后打结,再在脑袋两侧各垂下一片。然后,法老还要戴上黄金的眼镜蛇和秃鹰头饰,顿显皇家威仪。至于法老和王后的便服,堪称平易近人了。法老平时喜欢穿小短裙,王后则穿长裙,长裙摇曳,身体轮廓若隐若现。

  衣虽简洁,珠宝首饰却是必不可少的。不只王室,古埃及上下无论贫富均戴首饰。

  埃及帝王谷中的壁画

  而如今的埃及,最传统最正式的服装是阿拉伯大袍,而且不论男女都可以穿,当然,在开罗、亚历山大这样的大都市,西式服装也越来越受欢迎,但对女士来讲,裸露出双肩、胳膊等部位的服装还是禁止的。

  埃及人的鞋子

  在公元前19世纪之前,古埃及人大都赤足,这就是我们从壁画上看到的人物总是光脚的原因。倒不是他们没有鞋子,只是鞋子款式单一,他们多穿一种类似现在人字拖一样的简易凉鞋,最多也就是在鞋底的装饰图案上下功夫。但在古埃及人去世后,祭司为每一个死者制作木乃伊时,绝不会忘记为其穿上鞋子。这里面有何深意呢?原来,相信来生的古埃及人认为,当死者再生时,其灵魂只有靠穿着鞋子的脚走路,否则寸步难行。

  埃及人的餐桌

  虽然埃及是一个沙漠之国,国土的一半以上都是沙漠,但这并不妨碍埃及成为一个富庶的国家,尼罗河与苏伊士运河为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也创造了埃及人独特的生活品味与饮食习惯。

  埃及沙姆沙伊赫沙滩边的露天餐桌

  ◎当面包遇到啤酒

  埃及是一个农作物丰富的地方,在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爱将面包与啤酒组合在一起,那时候的男人命令家中妻子或仆人在家里将麦子磨成面粉,再加水揉成面团烤制成面包,配以自家酿制的啤酒,这就是一顿丰盛的餐点。啤酒的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谷物或面包放在水里浸泡并且捣碎,然后将杂物过滤进行发酵酿制而成。

  当然,那时候毕竟不是人人都富裕,一般来说,有钱人吃白面包,而穷苦的百姓吃颜色发棕的糙面包。那时候也已经有了专门的面包作坊,但由于技艺和工具的限制,面粉中掺入的沙砾没有办法全部清除,所以面包中也经常会藏着未知的危险。据考古发现,古埃及人的牙齿经常有破损,大概都是那时候的面包造成的。

  现代埃及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腻。串烤全羊是他们的待客佳肴。但埃及普通人家最常吃的主食还是面包,他们做一种不发酵的平圆形特色面包,并给它们取名为“耶素”,配合着被称为“富尔”的煮豆,以及白乳酪“克布奈”和一种叫作“摩酪赫亚”的汤,美味加营养,一个都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中国菜也走入了埃及这个古老的王国,而川菜更是受到了很多埃及人的欢迎。除此之外,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莴苣、洋葱、茴香,还有葡萄、无花果、椰枣等也是埃及人喜爱的食物。埃及人还特别钟爱蚕豆,无论是油炸或者炖煮,在他们看来都是美味的。

  ◎埃及的餐桌礼仪

  埃及人的饮食以清淡、香甜为主,不油腻的食品是日常的最爱。埃及人喜欢甜食,在宴会或家庭正餐的时候,最后一道菜一定是甜食。著名甜食有“库纳法”和“盖塔伊夫”。“锦葵汤”、“基食颗”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盖麦尔丁”是埃及人在斋月里的必备食品。埃及人遵循“食不语”原则,他们认为餐桌上的交谈是对神明的不尊重。因为埃及人很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所以他们遵守伊斯兰教规,不喝酒,爱喝茶,而且他们不吃猪狗肉,不仅不吃,连谈到都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埃及人吃饭喜欢用右手,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左手不洁净。在安静的餐点之后,埃及人喜欢和家人朋友边喝茶边聊天,他们的茶也独具特色,那是一种加入了薄荷、冰糖、柠檬的绿茶,长期饮用清肺润肠,爽口至极。

  总之,埃及人有自己的最爱,也有不爱,如果前去那里,那么就做点功课,入乡随俗,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美食吧。

  正在制作面包的古埃及人

  埃及的节日庆典

  在埃及的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有的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比如1月1日的新年;也有的是自己伊斯兰教独特的日子,比如圣纪节、开斋节等。

  ◎科普特圣诞节

  众所周知,每年的12月25日,全球大部分国家都会庆祝圣诞节,通过弥撒和报佳音等活动来庆祝耶稣基督诞生。但在埃及,科普特人把圣诞节庆祝活动放到了1月7日。这其实是一种不同的算法。众所周知,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受天孕,在12月25日生下了耶稣,但是玛利亚毕竟是未婚生子,虽然还是圣洁的少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此表示猜测和不屑,所以耶稣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族承认。经过一系列的争斗和协商,在13天后,也就是1月7日,耶稣被承认和接纳。后来耶稣成为先知,受世人纪念,多数选择都是他的诞生日12月25日,但在埃及的科普特人,他们还是把这个耶稣得到承认的日子作为圣诞节。

  在埃及的很多节日是专属于穆斯林的,而他们庆祝的地点,很多都选择了随处可见的清真寺。

  ◎开斋节

  开斋节是全球穆斯林的重要节日,为的是庆祝斋月的结束。每一年的开斋节都不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它是按照伊斯兰历来计算的,但又没有闰年来调整,故此时间上也多有变动。

  埃及的节日掠影

  ◎圣纪节

  圣纪节,也叫圣忌节,是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日而设立的,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但在伊斯兰教的不同教派间,圣纪节的日子却不尽相同,比如在逊尼派,圣纪节是伊斯兰历的3月12日,而另一个派别什叶派纪念圣纪节的日期则不同,他们是在3月17日。圣纪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教众在清真寺诵经、礼拜,由阿訇宣讲先知的伟大事迹。当一切仪式结束后,热闹的会餐让圣纪节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闻风节

  闻风节是埃及最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埃及人就开始庆祝闻风节。古埃及人根据节气变化,选择每年春季白天与黑夜时间正好对半的那一天为闻风节,这样的日子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候,也是踏青的好时候,所以闻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古埃及人把这天看作世界的诞生日。也有传说称这一天是慈善神战胜凶恶神的日子,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祈祝人间祥和太平和春光永驻,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已经略有不同,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永远不会变。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埃及人还庆祝建军节——每年的10月6日;国庆日——每年7月23日;共和国独立日——每年6月18日;西奈解放日——每年4月25日……当然,还有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样的全球化节日,在埃及也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埃及的节日形形色色,既有当地宗教的特色,也有历史的影响,但不管是哪个节日,都让我们更了解埃及,更喜欢埃及。

  埃及的风俗习惯

  事实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经历必将留下它的痕迹,历史也不例外。而埃及,作为一个拥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它必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是历史的必然。

  ◎埃及人的信仰

  在埃及,随处可见的阿拉伯人,大多都是伊斯兰教信徒,他们不仅虔诚,还致力于身体力行,这样,他们认为才是一个真正的信徒。所以说,到埃及,不了解埃及人的信仰是绝对不行的。

  埃及街头的行人

  作为伊斯兰教徒的埃及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每天都要祈祷数次。古埃及时候,埃及人就极其重视宗教信仰,他们不仅有专职的祭司,还建造了巨大的神庙来崇拜天神,虽然如今的现代化埃及已与古代传统不尽相同,但作为根深蒂固的信仰精神,在埃及人的血液中得到了良好的继承。

  ◎埃及的男人和女人

  埃及是一个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家,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往往拥有乐观的性格,他正直而又善良,热情好客是他的美德,对穷苦的人又能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总之,这是一个勤劳的男人,他不怨天尤人,他爽朗宽容,他拥有着阿拉伯人的健谈,你若能和他聊上一会儿,定会为他的胸襟与口才折服。

  作为家庭的女主人,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和牺牲是巨大的。在古埃及时期,妇女的地位就是相对低下的,如今虽然不似那时候那么严重,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透过埃及女人逐渐摘掉的美丽头巾以及西化的服装,我们看到的是她们整个思想的转变,也是社会对女性的宽容。

  ◎相见礼仪

  在大街上,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埃及人相遇了,他们先是握握手,但或许握手真的难以表达他们内心的亲近之意,然后他们又亲了亲对方的脸。这就是埃及人常见的相见礼仪。当然,在上流社会,每逢节日庆祝,人们还会以触鼻为礼。

  埃及人的见面,还会有吻手礼,双方见面时,会互赠名片。埃及的名片,有英语和阿拉伯文这两种比较常见的语言,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正在制作甜点的埃及妇女

  正在做面包的埃及人

  对于埃及人来讲,他们还有一种特殊的迎宾礼,用以表达热烈的欢迎之意,那就是击鼓和鸣枪,当然,这种礼仪多数用在比较正式和重要的场合,一般的普通见面是完全不会有这样隆重的见面礼仪的。

  和埃及人讲话,你可以和对方保持一个较近的距离,目光注视着对方即可,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盯着对方不放,不然也是不礼貌的。

  ◎拜访礼仪

  前文已经说过,埃及人是热情好客的,那么,如果有埃及人请你去家里做客,最好不要拒绝,不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进入一个埃及家庭,伴手礼不需要贵重,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或者是其他的小礼品足矣,但送礼时,一定要用右手,不然也会被视为不敬。

  售卖当地礼品的埃及人

  在埃及有一个奇特的习俗,那就是如果主人给你倒茶了,可一定要喝完,不喝的话,会意味着主人的女儿嫁不出去,这也是埃及的特殊习俗。埃及的女主人一般不用陪客,她们会制作一些甜点招待客人,礼貌的客人会象征性吃一些,如若一点不吃,那么主人家会相当失望的。

  埃及的饭桌上不流行互相夹菜,也不流行“光盘行动”,他们认为吃光所有食物是不礼貌的。而且和中国的习俗不同,在客人吃饱了的时候,要将右手掌放于左胸,说声“感谢真主”,而不是中国特色“我吃饱了”。而就餐结束后,如果这个客人是首次光临埃及家庭时,主人会点上檀香。这样做,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请客过程的结束。

  可以说,一个民族自有它的特色,不了解不足以入乡随俗,闹出笑话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在了解埃及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当地习俗,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尽兴畅游。

  如今的埃及,旅游业发达,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很多习俗也在渐渐地变化。

  埃及家庭

  ◎埃及的禁忌

  在埃及,有西方的习俗,也有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总体来讲,上层人士多西化,倾向于欧美礼仪,而普通百姓,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埃及的大部分人口是穆斯林,教义教规严谨,他们爱仙鹤,喜欢数字5和7,但也有很多特殊的禁忌,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哪些是埃及人的禁忌。

  1.埃及人不喜欢蓝色、黄色,认为蓝色是恶魔,黄色是不幸的象征,遇丧事都穿黄衣服;

  2.在埃及,千万不要主动和妇女攀谈,更不要夸她们苗条,因为这些会被认为动机不纯;

  3.埃及人的晚餐一般是和家人享用,所以,把约会定在日落后,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4.埃及人忌讳“针”,商人决不卖针,人们也不买针;

  5.不能当众吐唾沫;

  6.不要夸赞埃及人家里的东西,夸赞的后果是主人认为你在向他讨要物品;

  7.去埃及人家里做客,不可以把鞋底朝上,更不能把鞋底对着主人;

  8.千万不要和埃及人讨论宗教纠纷、中东局势以及男女这三个话题;

  9.一定要脱鞋进入清真寺;

  10.埃及人绝口不谈猪、狗,也不欢迎猫和熊;

  11.星星图案在埃及是很不受欢迎的;

  12.和西方人一样,他们也不喜欢13这个数字;

  13.右手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是地位崇高的,所以不论吃饭还是送礼或者收礼,用右手即可,千万别用左手;

  14.入乡随俗,到了埃及,男女最好都不要穿裸露肩膀的衣服。

  埃及有太多的特色等着你一一发现,也有太多的习俗让你去遵守。求同存异,是埃及对世界的态度,同中有异,是世界对埃及的宽容。

  独特的婚丧嫁娶

  在古埃及的箴言中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生活成功,就成个家,娶个妻。”可见埃及人从古至今都对婚姻和家庭非常重视,他们努力营造家庭的和谐气氛,使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法老的近亲婚姻

  妹妹嫁给哥哥,姐姐嫁给弟弟,父亲娶女儿为妻,这对现代文明人来说不啻惊天奇闻,然而在古埃及的法老家族谱系中却是一项“优良”的传统。在选择配偶方面,古埃及的法老家族有着血缘上的“洁癖”,保持血统的纯正是这一传统的终极目的。然而却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的这一制度造成近亲结婚的恶果,这或许是奇闻之外的又一个奇闻。

  法老是古埃及的统治者,也是埃及奇迹的缔造者,直到如今,还留给世人无数的谜题。

  在古代埃及,王室成员主要包括与法老有血缘关系的人,法老的所有叔伯、姑母以及舅父、姨母等皆属王室成员。因为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就已形成绝对君主制,国王具有无上的权力,金字塔就是这种权力的最好证明。所以在古代埃及,好像没有出现各个早期文明都通常具有的民主制或贵族共和制。最高权力的核心是法老以及他的家庭。王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摄政,其他贵族成员如果和法老没有血缘关系,地位再显赫也进不了王室圈子,触及不到权力的核心。所以王室内部的亲属关系,以及权力的传承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通常情况下,对王后的选择一般在王室血缘关系内部,尤其是法老的亲姊妹。这就和我们现在的伦理规范丝毫不相容,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乱伦的行为。但古代埃及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如果亲兄妹或亲姐弟成为夫妻,会使王室的血统更加纯正。

  埃及壁画中表现妇女哀悼死者的画面

  ◎古代的百姓家庭

  一般百姓寻找结婚对象主要是通过“阿卡巴”(媒婆)或者亲友的介绍,阿卡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受人尊敬,收入也相当可观。她们走东串西,对哪家的男孩子勤快能干,哪家的女孩子长相漂亮、心灵手巧等信息了如指掌,不断地盘算着怎样做好月老,为更多的成年男女牵线搭桥,当然也就能得到较多的谢钱。经过与男方家人的协商后,为女孩子选择未来的夫婿的决定权掌握在女孩子父亲的手里,这与中国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颇为相似。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婚姻大事都由双方家人安排,家人们除了考虑人品和长相外,还要考虑门当户对。

  结婚是个重要的日子,婚礼的前一天是古埃及的“哈纳之夜”。新郎、新娘家分别举行庆祝活动,接受亲朋好友的贺喜。婚后第七天,新娘的朋友和亲戚会带着精美的礼品来看望她,祝福她,新娘则以水果和点心来招待闺中好友,共叙昔日的友谊。

  古埃及人非常重视婚姻的意义,认为结婚是人生中的重大事情,是精神和身体的归宿。同时,结婚是一种宗教义务,是敬神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家庭必须尽到的责任。虽然一夫多妻制没有被禁止,但实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有人这样做,两个大人和几个小孩组成的家庭成为家庭生活的基本模式。

  家是所有人安全的港湾,殷富家庭还会经常举办家庭宴会,以融洽家庭成员或亲戚邻里的关系。有一部文献中描述道:尼罗河畔住着一个叫何卡那可特的富人,他在外地工作时,想起了曾经吃过的一顿团圆饭。他的母亲、妻子、儿孙们皆在座,一家人坐在桌子旁,仆人们端上用芦苇碟盛着的烧鸭和美味的蔬菜。在客厅后的露天厨房,一家人共进美餐,在享受美味食品的同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绿洲中的埃及百姓

  古代埃及人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们总是想法子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加一些色彩。百姓们大部分时间忙于农事,在繁忙生活的空隙,他们也总能找到开心一刻。古埃及人对离开尼罗河流域到远处探险没有兴致,但郊游尤其是全家郊游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休闲娱乐活动。每当闲暇时节,富有的埃及人携全家一同前往郊外。船或轿子是为家庭重要成员准备的,其他人一律步行。抬轿子的人健步如飞,跟随轿子跑的家属们加快步子才能赶上。一直关在家里的家犬终于得到了撒欢的机会,兴奋地蹦跳到轿子的前边,一会儿又绕到轿子后边。宠物狗的兴奋感染了孩子们,他们于是也丢开平日的拘谨,与心爱的狗追逐嬉闹。大人们的脸上挂满了笑意,他们用慈爱的眼光看着孩子们,为孩子的快乐感到自豪和欣慰,自己仿佛也回到了不识愁苦滋味的年少时代。于是,在草色青青的尼罗河畔,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幸福感在原野上生长。

  ◎奢侈的农村婚礼

  现代埃及并没有完全抛却古埃及的近亲结婚习俗,成年的埃及男子一旦到了婚配的年龄,就开始在邻居中,或者母系亲属中选择合适的婚配对象,然后向意中人的父亲提亲,这一点和古埃及一致,女方的父亲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提亲后,如果双方满意,那么就开始商讨陪嫁了。商定了一个数额之后,男方把陪嫁款项的2/3作为聘礼送给女方,随后,就可以在村长的主持下订立婚约了。

  埃及人的婚礼场面非常热闹,城市里尚好,最奢华的当属农村的婚礼,整个婚礼时间能持续一个月之久,实在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在埃及农村婚礼之前,男方就要开始大摆宴席了,不仅要有美味的菜肴,还要有丝竹歌舞,而且这还不是一天就结束的盛会,往往是数日的宴请,热闹而盛大。接下来便是迎亲了,这可是一场婚礼的重中之重。与中国新郎去接新娘的习俗不同,在埃及,新娘是要由婆婆接回来的。婚礼当天,新郎的妈妈领着漂亮的马车队到了新娘家,请新娘坐上用昂贵克什米尔毛绸、玫瑰花等装饰的花车上。到了新郎家,自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不必细数,值得一提的是,在埃及的婚礼过程中,有几个必须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在婚礼当天的晚餐后,新郎要由乐队引路去清真寺行礼跪拜,之后才能回到新房,与新娘共饮一杯清水。这倒是有点像中国的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都表示了以后夫妻二人愿意同甘共苦。

  这样的一套婚礼程序下来,不仅时间久,更是耗资大,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婚礼也比不上这里的特色吧。

  在埃及西部沙漠的锡瓦绿洲,还有一种独特的婚俗。这里的姑娘8岁便会定亲,14岁即可完婚。在这六七年间,小伙子要不断地向女方家赠送礼物。等到结婚的那一天,新娘头上要编结很多发辫,并且其中的一半要由娘家梳编,另一半则是婆家人来完成。最独特的是,姑娘的嫁妆是100件袍裙。所以,每当锡瓦人家生了一个女儿,母亲很早就要开始忙碌她的嫁妆了,毕竟,这么多的袍裙缝制起来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死者之城

  在埃及开罗市的东南部,有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墓地。这里本是安葬爱资哈尔大学毕业生及显赫人物的地方,后来,渐渐成为周围地区的公共墓地。埃及人对于死后的住所的重视从几千年前的法老金字塔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埃及人也不例外,他们依然愿意在生前便安排好死后的住所,于是,在这片公共墓地里,建起了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平房。在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里,死者的亲友纷纷来到这里,悼念死者,安慰亡灵,这也是这座“死者之城”的特殊之处。

  现代埃及婚礼现场

  埃及的宗教

  在埃及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宗教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陪伴着古埃及从古至今。古埃及有4个重要的宗教中心:孟斐斯、底比斯、赫里奥波里斯和赫尔摩波利斯,这里存在着古埃及人建造的神庙和金字塔,承载着古埃及人对宗教的特殊信仰。

  ◎神和人

  孟斐斯是古埃及的中古王朝时期的首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沿着开罗往南行,30千米外就是古埃及孟斐斯城遗址,古埃及最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就在此处。

  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古埃及迁都底比斯。历代法老在底比斯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和陵墓,它们是埃及人最辉煌的成就,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的极致表现。

  研究发现,无论是古埃及文献,还是壁画或者文字,都展现了古埃及时期神与人的和谐关系。在埃及人心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的旨意,神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违背了神的旨意,必将受到神的惩罚;当然,如果遵从神的旨意,那么神也会奖励人类。

  底比斯塞提一世神庙

  ◎创世传说

  赫里奥波里斯是古埃及的圣地,这里是最古老的太阳神崇拜中心,地位堪比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被埃及人称为“众神之乡”。赫里奥波里斯地理位置就是现今的埃及首都开罗所在地,是当时除孟斐斯和底比斯之外的又一大城市。

  据文献记载,创世神学就出现在赫里奥波里斯城。古埃及人始终相信,世界是神创立的,是神改变了世界的混沌状态,万物都是永恒不变的,不同的只是循环方式。

  哈特舍普苏特神庙神庙是古埃及最常见的宗教建筑,多以石块砌筑,分带有柱廊的内院、大柱厅和神堂,大门前有方尖碑或法老雕像。哈特舍普苏特是古埃及王国时期唯一的女法老,她的陵寝神庙也是卢克索法老神庙中的佼佼者。

  ◎永生的世界

  古埃及人相信世界是有始无终的,人也一样,死亡带给人类的只是失去肉体,但人类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所以,死亡不是终结,反倒是新生,从此,人类灵魂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为了让灵魂能够永存,在未来复活,古埃及人将亡者制作成了木乃伊,并为其举行各种繁杂的宗教仪式,只为让亡者可以在来世生活。

  而亡者要在来世生活,也要拥有像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金字塔、墓室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是生者为自己死后准备的宫殿,在未来无限的时间里,灵魂将会在这里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和墓室极尽奢华。

  ◎现代埃及信仰

  对于现代埃及而言,84%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他的16%是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和其他信徒。在过去,科普特人曾是埃及人的代称,他们是埃及的原住民,但现在,他们成了埃及的“少数民族”,但这个族群依然是中东最大的基督教群体。

  古埃及壁画

  “棉花之国”

  也许你无法想象,沙漠之国埃及竟然是世界上长绒棉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的长绒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长绒棉也叫海岛棉,原产南美洲,它以纤维长、强度高而广受大众欢迎,适合于纺高支纱。也因此,纺织业是埃及的第一重要产业,对埃及经济起着核心作用,缓解了埃及30%的就业率。

  ◎有利的生长条件

  埃及是一个地理条件独特的国家,地跨亚、非两洲,北邻地中海,大部分国土是沙漠,农田面积非常少,但埃及虽然气候干燥,却又拥有着一条让世界艳羡的尼罗河横穿其中,在尼罗河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棉田,种植面积占耕地的20%。埃及全国大约有600万人从事棉花的生产、加工、纺织、运输和贸易,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埃及60%的工人是纺织业工人,棉花收入也是埃及主要的农业收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埃及有一个可爱的名字——棉花之国。

  上埃及的尼罗河三角区和开罗附近的棉田面积最大,棉花产量也是埃及全年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全是优质的长绒棉或者超长绒棉。肥沃的土壤,优良的灌溉条件,自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也因此,埃及是世界长绒棉生产、出口大国,它的长绒棉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上埃及,也有棉花种植,主要种植中长绒棉(35mm以下),这里的土壤属干旱地区冲积土、盐碱土类型,全年光照强烈,甚至能够一年到头万里无云。每年2月中旬播种,8月即可收获。比下埃及早上一个月左右。

  阿斯旺市场上的纺织品

  ◎埃及纺织业

  每年600万~750万亩的棉花种植,带来了埃及繁荣的纺织业,对经济和就业做出贡献,但埃及长绒棉产品均为出口,并不为本国自行销售使用。埃及国内的纺织行业则严重依赖中国等别国进口产品。土耳其、印度和中国,都是埃及纺织服装市场的进口国。近年来,中国与埃及的纺织业贸易频繁,根据中国海关在HOMELIFE展会上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出口埃及的纺织品共计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面料辅料出口占比61%,家纺出口占比4%,服装出口占比26%,鞋类出口占比6%,箱包出口占比3%。此外,为了抢占埃及市场,更有中国纺织企业在埃及投资,建立纺织厂,其中尼罗纺织、中纺织无纺布、白玫瑰针织制衣厂、银河实业驻埃织造股份公司等都已经成为了埃及该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开罗市场卖地毯的商人埃及的地毯纺织是一个传统,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手工地毯更是随处可见。

  苏菲舞:足尖上的埃及

  大量的考古资料告诉我们,埃及是一个喜爱舞蹈的国家,壁画、浮雕以及画作中都有舞蹈场景的存在,而且,据考证,在埃及的多神信仰中,还有一位主管爱和舞蹈的女神哈托尔。

  在埃及,舞蹈也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双人舞、集体舞,女的柔美,男的豪放,发展至今更是有一种东方美。但在埃及舞蹈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埃及苏菲舞。

  提到苏菲舞就不得不提伊斯兰教的苏菲教派,这是个讲求苦行和冥想的神秘主义教派,教徒们相信在旋转的时候,可以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正是这时候离神明最近。苏菲舞正是起源于苏菲教派,所以旋转是苏菲舞的主旋律。切切不可小瞧了旋转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要知道,先不说晕不晕这个问题,就是没有一定的力气,也转不了这样美丽的舞蹈吧,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苏菲舞的舞者都是男性,怕是也有体力因素的考虑。

  埃及舞者

  早在公元13世纪,土耳其的苏菲舞就传入了埃及,但是埃及的阿拉伯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断改进苏菲舞,让它的表演过程就像是一场宗教仪式一样精彩,观赏性方面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土耳其。

  在埃及,随处可见苏菲舞的活动,在一些宗教节日里,更是连民间也会自发组织苏菲舞的表演。苏菲舞不仅舞者是男性,连伴奏的鼓者也是清一色的男性。但别以为男性舞者就舞不出美感,事实上是,在有节奏的演奏下,身穿鲜艳圆蓬长裙的苏菲舞者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柔媚,视觉体验非常之好。

  观看苏菲舞最著名的地点是在开罗哈利利市场,爱资哈尔清真寺旁边的固力宫。穿过热闹非凡的市场,穿过虔诚的人们,贴着清真寺的巷子向里走,就到了固力宫。里面宽敞空旷,就像阿拉伯城堡一样,可以坐600人左右。

  正在跳苏菲舞的埃及人

  苏菲舞有一种特殊的伴奏乐器,那就是钵,在或紧或慢的钵声中,舞者旋转着柔软的身体,彩色的长裙随风飘荡,旋出了不一样的绚烂。而充满神秘韵味的阿拉伯风格音乐,更是给苏菲舞增添了魅力。

  应该说,苏菲舞的灵魂就是旋转,那种连续的极快的旋转,间或配合着其他舞蹈动作,让世界认识了苏菲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也曾有人亲眼看到过埃及苏菲舞的现场表演。2014年11月,埃及伊斯梅里亚民间艺术团应邀先后参加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和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大赛的演出,为北大师生们及阿拉伯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该团1995年成立于埃及伊斯梅利亚文化宫,曾多次代表埃及参加国际性艺术节等文化盛事。艺术团中共有45位舞者,其舞蹈灵感大多来源于对运河地区环境的保护。在本次公演中,共有9位舞者和1位歌手参与节目的表演。

  埃及开罗国家芭蕾舞

  2014年9月10日,中阿友好年暨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在清华大学拉开了帷幕。开罗歌剧院芭蕾舞团带来的舞蹈《不朽的诗篇》,展现了尼罗河畔神秘的埃及风情,全面展示了其艺术多样性和特有的民族风情。埃及开罗国家芭蕾舞团秉承了俄罗斯芭蕾高雅的气质和炫目的技巧,并融入了埃及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由此在国际舞坛独放异彩。

  莎草纸:文明的载体

  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埃及人,是一群智慧的人,他们不仅建造了金字塔这样的伟大工程,还利用生长在埃及潮湿地区的纸莎草制作了纸莎草纸,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载体之一,也让考古学家们能够更准确方便地研究埃及历史,还原数千年前的古埃及生活。

  埃及纸莎草纸画

  ◎法老的财产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纸莎草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纸莎草是一种高而坚韧的挺水植物,它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无论是在潮湿的森林还是在常年干旱的沙漠里,都能茁壮成长,唯一的要求就是温度够高,所以纸莎草多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在如今的马达加斯加岛、乌干达和西西里岛地区依然有它的身影。所以,古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适宜的气候让纸莎草有了快乐生长的乐园,而就地取材是古埃及人最引以为傲的智慧,他们不仅用这些纸莎草制作可以书写、绘画的莎草纸,还用纸莎草建造船只,可以说,尼罗河上的繁荣,也有纸莎草的一份功劳。

  古埃及人使用纸莎草的用途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莎草纸的制作。在希腊文和英文中,“莎草纸”这个词的语源被许多人认为是来自于古埃及语,但这是谬传。纸莎草现在被广泛地运用于制作装饰品,例如莎草纸画。

  埃及纸莎草纸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题材多取自于古埃及神庙和宫殿的壁画。古埃及人从尼罗河两岸采摘纸莎草,手工制成纸莎草纸,再由传统画师用纸莎草笔精心绘制,做成莎草纸画。

  在古埃及,莎草纸被称为pa-per-aa,意思是“法老的财产”,从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法老拥有对莎草纸生产的垄断权。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对古代写在莎草纸上手稿的研究,或称为纸莎草学,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基本工具。

  ◎莎草纸的消亡

  公元9世纪,在埃及盛行了将近4000年的莎草纸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时候的埃及已经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廉价纸张,穷苦的人也可以买来书写,而那些贵族,也早已经不再单一使用莎草纸,羊皮纸和牛皮纸也是他们的选择,毕竟在很多潮湿的环境下,这两种材质能更好地保存。但在欧洲,教会直到11世纪左右依然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莎草纸。现在留存下来最近的具有确切年代的莎草纸实物文件是一份1057年的教皇敕令和一卷书写于1087年的阿拉伯文献。拜占庭帝国直到公元12世纪依然在使用莎草纸,但是没能留下实物。

  莎草纸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因缺乏记载而失传。后来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虽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纸的实物,也没能复原其制造方法。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利用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重新发明了制作莎草纸的技术。

  在如今的埃及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里,或者旧城的街边,大名鼎鼎的纸莎草纸画随处可见。大小各异的画店,墙壁上满是草纸画,装裱起来的画框一个不落地全部保留着莎草纸原有的毛边。金字塔法老墓壁、神庙廊柱上彩绘的神话传说,或者古埃及法老时期生活宗教、狩猎征战的情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灯光映衬下,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另一个世界。

  香精:香水之源

  也许难以想象,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几乎每一个埃及妇女都贴身收藏着一个化妆盒,里面不仅有珠宝、象牙梳、化妆镜,还会有润肤膏、眼影之类的现代化妆品,更奇特的是,几乎每个女人,都不忘记在化妆盒里装上香精,让自己时刻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用香与神对话

  埃及人认为,香味是神的礼物,每一个神都拥有着迷人的体香,也因此,埃及人认为点燃香祈祷的时候,神便会听到他们的愿望,并且让香气带来神的旨意。后来随着香油和润肤膏的普及,人们开始从花里提取香精,香味独特的百合花和莲花是他们最爱的提取对象。

  进入新王国时期,香水更是备受推崇,据说,这时候的法老们甚至下令,如果他的子民在公共场合不涂香水,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其实,即使法老不发令,埃及人也愿意把自己喷得香喷喷再出门,富人们更是不惜重金从波斯和利比亚进口高级香料,可以说,香水是埃及人的必需品,像衣食住行一样不可或缺。

  埃及香水

  现代人或许想象不到,古埃及人的香水用途有多广,他们在头发上、衣服上、身体上,都涂上香水,这还不算,发饰上也要洒上,衣橱也不能放过……除了香水,他们还使用熏香,所以整个房间也是香的,整个埃及就是一个散发着香味的庞然大物。不仅如此,埃及人还相信灵魂是永生的,那么,在墓穴中准备上几罐香水就很有必要了,等醒来的第一时间,一定要让自己香香的。

  正在选购试用香水的游人

  克娄巴特拉七世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亚历山大大帝

  ◎尼罗河的秘密

  众所周知,法国香水享誉全球,爱美的女士如果经过路过,大概都不会错过。但你知道吗,埃及的香精质量可以媲美法国香水,这里甚至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诸如Chanel NO.5或Dior等香水厂家的香精原料,这就是埃及香精的魅力。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埃及人使用香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3000多年的智慧沉淀,埃及香精已经不能仅称为香水,它们还有神奇的功效。据说埃及有一种名叫白玫瑰(Rose)的香水,只要将瓶盖打开,便可以在5天内让满室生香。还有一种被称为尼罗河的秘密(Secret of the Nile)的香精,混合了特殊的草药,因此只需要滴上数滴在水中,用来按摩脸部,就可以有效地消除皱纹,是女士的最爱。

  埃及的香精不含酒精,也不含油脂,只采用纯天然花瓣,人工绞挤加工,自然也十分稀有,据说一瓶6盎司的香精要12万朵花才能制成。如果有机会来到埃及,那么也带两瓶香精回去吧,在氤氲的自然香气中,回味几千年前的历史风烟,应该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艳后的香薰之恋

  相传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非常注重保养,她每天都要洗奶浴,以保持皮肤细腻,不仅如此,她还让人从薰衣草和玫瑰花中提取精华放入浴池内,以此让身体保持香味与柔嫩,这也难怪这位艳后迷倒了亚历山大大帝和安东尼两代帝王。克娄巴特拉七世统治埃及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表达了香薰的魅力,让贵族与平民纷纷效仿,香薰一时风靡。

  开罗汗·哈利利市场

  众所周知,来北京的人一定要去逛一逛前门大栅栏,去上海,那么城隍庙可不容错过,同样的,如果我们去埃及开罗,那么汗·哈利利市场就一定要在我们的行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识到最真实的阿拉伯世界,仿佛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与这里无关。

  1875年的开罗汗·哈利利市场景象

  开罗汗·哈利利市场内的中世纪门

  汗·哈利利市场兴建于中世纪,“汗”一词出自波斯语,意为“饭店”,“哈利利”是建造该饭店的主人的名字。说起这里的历史,还有一段渊源。原来,这里原本是法地玛王朝后裔的墓地,但是公元14世纪下半叶,逊尼派出身的马木鲁克王朝大将哈利利出于对什叶派法地玛王朝的反感,下令摧毁了该王朝的墓地,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汗”(饭店)。1511年苏丹固丽拆除了饭店建立了货栈、客栈等,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这里现在已经是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工艺品市场,也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是埃及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

  汗·哈利利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旁边。星罗棋布的几十条小街巷是汗·哈利利市场的主要组成对象,而每条街又布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店铺。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群,繁多的店铺,让这里充满了人间最平凡的烟火,而应有尽有的传统手工艺品、金银首饰、装饰品等,也让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汗·哈利利市场内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富有埃及特色的所有东西。

  如果说金字塔和埃及博物馆是埃及古文明的代表,那么开罗新城区则是上百年殖民化的西方代表,而汗·哈利利市场必然代表着古阿拉伯世界。这里没有欧式建筑,有的只是破落的清真寺和店铺,墙壁上依稀可见名贵的大理石花纹,高高的窗棂上有着中世纪最华美的雕刻,历史的繁华在这里没落,不起眼的店铺承载的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历史。

  和别的国家不同,埃及是一个恐怖活动频发的地方,埃及政府为了保护市民和游人的安全,在各处都加强了警察巡视,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尤甚。这里的警察装备更高,拥有警棍和短枪,可见当地政府对汗·哈利利市场的重视和保护。不仅如此,你若是身临其境,可能还会发现,周围的游人中竟然有人拥有着锐利的眼神,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却不曾购买任何东西,那么,这人大概就是便衣警察了,他们混迹游人当中,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出手如电,往往游人们尚未感知,危险便消弭了。

  建造于16世纪的汗·哈利利市场建筑

  中埃文化交流概况

  中埃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868~905年我国唐朝和埃及屠龙王朝时期。但由于两国相隔甚远,交通不便,交往时断时续。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中埃两国各方面关系包括文化关系的发展。1955年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巴库里(曾任埃中友协第一任主席)率领第一个埃及政府代表团访华,签订了《中埃文化合作会谈纪要》。这是1956年5月30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前的第一个协议。

  开罗博物馆

  1956年3月,以包尔汉为首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埃,历时50多天,受到埃方热烈欢迎。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埃及共和国文化合作协定》,从此开始了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纪元。1979年4月,埃及文化代表团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埃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并建立了每三年签订一次文化合作执行计划的机制,文化交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后,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的签订从未中断。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两国政府及民间友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原中国文化部长朱穆之、王蒙,原文联副主席尹瘦石、李瑛,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等先后率政府代表团访埃;埃及方面,先后以作协主席阿巴扎,艺联主席瓦赫贝,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贾比尔·欧斯福尔,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等为团长的埃及高级文化代表团亦访问我国。

  1996年5月,中埃两国政府签署《1996~1999中埃文化交流合作执行计划》,更加推动了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1995年至今,原国务委员李铁映,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孟晓驷,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田聪明,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原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赵志宏等先后率团访问了埃及;埃及方面,埃及艺术联合会主席瓦赫贝,《金字塔报》主编易卜拉欣·纳菲伊,埃及最高新闻委员会副主席贾瓦德,埃及文化部文化宫总机构主席曼赫朗,埃及最高青年体育委员会执行机构副主席希娜·赫拉芙等也先后率团访华。

  2000年12月14日,《2001~2004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再次于北京正式签订,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稳定发展。

  中埃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埃及访华团组明显增多。仅2000年一年就有5个艺术团组,共100多人赴华参加中国各种大型国际文化节演出活动。埃及文化部副部长古内姆先生表示,该年度埃及派往中国的艺术团组的花费高达100万埃镑,这在埃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是空前的。

  此外,中国每年还定期派团参加埃及的一些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如伊斯梅利亚民间艺术节、开罗国际图书节、尼罗河儿童歌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该节已于2001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为姐妹电影节)。今年我国还首次派遣空政话剧团“霸王别姬”剧组参加了开罗实验戏剧节,并获得了最佳表演和最佳女演员两项提名奖。

  两国友好协会、青年、文学、文物、体育等团体单位也一直保持定期交流的机制,交往势头良好。

  中埃两国文化交往不仅有着深厚的根基,而且也有着广阔的前景。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任务。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过去几十年来,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密切,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无疑,今后两国的文化交往将会日益加强,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