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不等不靠 摘掉穷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脱贫之变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3 不等不靠 摘掉穷帽
胡耀华
“郎老板,我想装一套坐垫,能行吗?”
“能行,本乡人来还有优惠……”
2020年4月26日下午,鲁山县熊背乡南子营村北边一加工厂门前,郎晓刚和一名前来安装汽车坐垫的客户打着招呼,旁边车间内,缝纫、绣花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大家不要急,可以把活儿做慢些,务必保证质量。”告别客户,郎晓刚迅即回到车间,一边检查产品一边对工人说。
穷则思变
郎晓刚今年32岁,家在熊背乡草店村一个山洼里,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郎晓刚从记事起家里就穷,初中上学时为了省钱,经常从家带馒头和咸菜。
2011年大学毕业后,郎晓刚到濮阳一家公司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但是父亲身患糖尿病多年,母亲还有高血压,他工作一年下来并没剩下多少钱。眼看别人纷纷盖了新房,他家仍是三间土瓦房,还负债累累。正因如此,2014年,郎晓刚家被确认为贫困户,成为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
在濮阳干了三年多,郎晓刚辞掉工作,到北京一家公司做了一名销售员。他能吃苦,业绩很好,工资待遇也不错。2016年清明节,趁单位放假,郎晓刚回到鲁山老家。这次回家,成了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那天,帮扶干部到我家找我,劝我返乡创业,说贫困户创业享受很多优惠政策。”郎晓刚说,扶贫干部的话说到了他心窝里,但他手里没有本钱,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帮扶干部又与他联系,说他家可享受小额贷款,需要的话可以帮他办理。就这样,在帮扶干部的劝说下,郎晓刚自主创业的欲望随即燃起。
郎晓刚有个同学叫陈俊杰,家在熊背乡南子营村。陈俊杰当时在郑州做汽车坐垫批发生意,郎晓刚把想创业的打算告诉了陈俊杰,并告诉他,如果自己生产坐垫卖,会赚更多钱。陈俊杰知道这个理儿,也懂技术,就是一个人不敢下手。最后两人一合计,决定自主创业成立公司,生产、销售汽车坐垫。
郎晓刚再次辞去了工作,在扶贫干部帮助下拿到了创业贷款,后来又得到了5000元钱的就业扶贫补贴。2016年5月,郎晓刚和陈俊杰注册成立的平顶山华创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终于开张了。
“那时为了省钱,就买了8台缝纫机和部分设备,现在缝纫机增加到了20多台。”郎晓刚说,2017年底,两人各自分红10余万元。也是在这一年,郎晓刚家摘掉了“穷帽”,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范例。
惠及乡邻
“他们真的帮了大忙,否则我们现在还在家里闲着呢。”在生产车间忙着做缝纫活的瀼河乡赊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范满凤说。她家离这里不到两公里,骑着电动车很快就能到。在这里打工,既能顾家,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
与范满凤一同在此干活的还有草店村贫困户郭晓冬等人。郭晓冬说,他身体不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让他心里暖融融的。
“如果不是扶贫政策好,我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提起扶贫政策,郎晓刚的父亲郎金民感慨万千。去年8月,他骑车外出不慎摔倒受伤,到县医院检查发现脾出血,立即实施了手术,1.5万多元的医疗费报销了1.3万多元。
郎晓刚说,去年他在鲁山县城以按揭的方式买了一套房,每每想起心里都甜甜的。
“他们的产品销量很好,在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鲁山县教体局工作人员、驻草店村第一书记马国良说,扶贫先扶志,像郎晓刚这样勤劳肯干、不等不靠的贫困户,他们要给予更多的扶持,让他带动更多贫困户同奔致富路。
读者网评
人生没有遍地金,只有拼搏去改变。穷地方之所以穷,是因为人们只想着逃离穷地方,没有考虑过改变穷地方。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同样作为山里娃,郎晓刚却放弃在城市拼搏多年的成绩,决然返乡创业建工厂,带动乡亲一起致富。无论是魄力,还是作为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都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网友“陌陌” 脱贫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