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脱贫之变

49 果丰薯甜 山村换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脱贫之变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9 果丰薯甜 山村换颜

  王春生

  2020年5月13日上午,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民季海军走出村子,来到村边虎头山下自家的梨树林,看着树上结满了指头肚大小的梨果,喜悦之情挂在脸上。距离梨树林不远的地里,有他种的几亩红薯,长势良好。

  今年53岁的季海军曾是村里贫困户,凭借种果树及其他特色种植已经脱贫。

  季海军所在的南王庄村今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投资巨大、年出栏超万头生猪的养殖综合体项目已拔地而起,一个新的红薯深加工项目将于今年投产。到时候,他家的万余公斤红薯不用出村就能直接卖了。

  “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面对自己生活了50多年的村子,季海军感叹道。

  深度贫困村成“明星村”

  季海军所在的南王庄村地处叶县东南部,周围被虎头山、望夫石山、明灯山等多个山头环绕,曾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荒地多、耕地少等原因成为深度贫困村。

  近几年来,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广种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相继建设养殖综合体、自动化红薯深加工、村级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等项目,不仅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县里的“明星村”。

  进南王庄村的是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路两边是去年新栽的油桃树。村内碧水环绕,河上建有拦河坝、漫水桥,水映青山,景色秀丽。

  “以前景也美,可大家日子穷,没心情看,现在不一样了。”南王庄村村委会副主任赵玉山说。

  今年56岁的赵玉山此前也是贫困户。几年前,他家只有5亩薄地,全靠天收。母亲、妻子患有慢性疾病,常年吃药,孩子还在上学,生活极为贫困。

  “穷则思变。”赵玉山说,当时窘迫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压倒,看到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不少土地无人种,他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支持下,用2万元扶贫资金,以每月300元的租金流转了14亩地,先种了7亩红薯,当年就收益2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赵玉山不仅扩大了红薯种植面积,还办起了粉条加工厂,摘掉了贫困帽。2018年,已成为致富带头人的他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今年3月份,他被辛店镇评为“脱贫之星”。

  “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真是起到了带头作用。”南王庄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钦锋说。

  李钦锋(立者中)在帮村民摘李子

  今年54岁的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翟国松,同样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翟国松早年在外打工,几经打拼,成为一名煤矿主,后又经营餐饮、房地产等。心系家乡的翟国松几年前回乡,助力家乡脱贫。2015年,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几年时间里,他个人出资数百万元,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起,修建了村里的多条道路,完善了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的设施,使穷山村旧貌换新颜。

  “大项目”助民致富

  “你感觉俺村现在咋样?是不是特别漂亮?李队长他们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不光环境好了,老少爷儿们的腰包也鼓了。”季海军说。

  2017年5月,在叶县社保局工作的李钦锋被派驻到南王庄村,先后担任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员、工作队长、责任组长。

  “我第一次进村时,村里还没修柏油路,我的车底盘都被蹭坏了。”回想刚入村时的情况,李钦锋说。

  为尽快改变南王庄村贫穷落后的状况,李钦锋和市商务局派驻南王庄村的第一书记王建华及工作队员刘彦军、韩洪亮等一起谋划发展,利用张武岗自然村的红薯获得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独特优势,鼓励村民规模种植山区红薯,亩均收益在6000元以上。在去年叶县“联村共建,抱团发展”活动中,南王庄村一举成为全县先进村的典型。

  如今,村里种植红薯千余亩,每年仅红薯种植这一项的收益就达600多万元。

  李钦锋说,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村民共同致富,这就得在村里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村集体“大项目”。

  经过数次外出考察,村里今年筹资632万元建设的红薯自动化深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秋季红薯丰产后,除直接销售的部分外,剩余的可以全部进行深加工,生产纯红薯粉条,还能加工成网红食品——酸辣粉,仅此一项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60多万元收入。

  在村南边的明灯山旁,还有一个“大项目”——村里投资912万元、占地20多亩的养殖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可容纳5000多头生猪的6个猪场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李钦锋面露笑容,他说这个“大项目”定于6月份投产,已有几家公司争相承包,“现在市场行情好,猪娃赶进去就是钱”。

  养殖综合体旁是十多米深的山沟,山沟里遍布野构树,李钦锋说,这样的野构树少说也有上千亩,“构树叶、果实都是养猪的好饲料”。养殖综合体一侧已建成三个大沉淀池,猪场里出来的废水、废物经过三级沉淀后,废水可以浇地,废料可以制成有机肥卖钱,还能改善山地土壤结构,形成循环生态农业。

  “初步估计,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超百万没问题。”说这话时,李钦锋显得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读者网评

  乡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更离不开众多像李钦锋队长一样的扶贫干部真心付出。在扶贫工作中,真正把贫困群众当亲戚,倾听他们脱贫的心声,设身处地去谋划创新、实事求是去干事创业,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脱贫致富奔小康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网友“米奇” 脱贫之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